控制感:廣告應不應該支援跳過?
廣告應不應該支援跳過?
使用者說:“必須支援,否則我就不用了。”;
廣告主說:“不能支援,否則我就不在你們平臺投放廣告了。”
平臺方說:“我...。”
廣告產品經理說:“可以支援,但跳過的時機和方式,我們會考慮考慮,儘量做到多方利益的平衡。”
於是,就有了YouTube的30秒廣告,5秒後可跳過;
也有了騰訊體育的15秒廣告,5秒後可跳過;
有了各類App啟動時的3秒廣告,隨時可跳過;
甚至還有了騰訊視訊,即使是VIP使用者,依然會有15秒的“推薦廣告”,“VIP”可隨時跳過。
那廣告產品經理是如何在使用者與廣告主的利益之間找到平衡的?
以騰訊體育為例。

廣告可跳過.png
15秒的廣告,使用者可在5秒後關閉廣告,直接消費內容。
這裡會涉及到兩個使用者心理: 確定性與控制感。
確定性顯而易見,即廣告15秒後一定會結束,這對使用者來說,是可預期的,是確定的。
咱們今天著重聊聊控制感。
什麼是控制感?
比如你跟一個朋友約好去吃飯,你先到飯店,發微信問他:“你到哪兒了?”,回覆說:“快了”。過了半小時後,他還是沒到,又問他一遍,得到的還是同樣的兩個字:“馬上”。半小時後他還是沒到。
這時你會有種什麼感覺?憤怒?生氣?或乾脆微信罵他一頓後回家。
如果你微信問他時,他的回覆是說:“今天堵車,我預計還有1小時才能到”。
相信你就不會像上述那樣憤怒。
為什麼呢?
因為你確定了他能來,你也確定了他晚到是客觀因素,你更確定的是他大概晚到1小時。
有了確定的結果後,你對“吃飯”這事就會有一種可控制感。
比如如果等待1小時太長,乾脆改天再約?或如果等待的話,那朋友未到的1小時,乾脆就去商城逛逛,或者找個咖啡店,喝著咖啡,看著熱劇耐心的等著。
這就是控制感。 即人們對某件事(或人)有可預期的結果,且其對這件事的結果以及後續發展,處於一種可控的狀態。
我們再通過騰訊體育廣告的案例來分析一下,控制感是如何被運用的?
在此之前,先說下為何可跳過時長是5秒,而不是3秒、2秒,或者10秒?
兩個原因:一是必須在開始與結束時,留1秒左右給使用者適應與放棄;二是保證使用者不因為時間過長,從而轉移其注意力。
如果沒有5秒後可關閉,使用者想消費內容,必須觀看15秒廣告,對他而言,這件事的控制就只剩下:要麼關閉,要麼等待15秒。
顯然這兩種均不是其所希望。
如果有了5秒後可關閉,廣告主願意嗎?這不是白白損失了10秒的廣告時間嗎?願意。
還是兩個原因:一是5秒保證了其廣告的真實觀看率(時間很短,其注意力不太會轉移),即至少這5秒的廣告時間達到目的了;二是如果使用者沒有選擇關閉,繼續看了後10秒,那其很可能是產品的潛在使用者。
且,現在的平臺方大多均已按需付費,即前5秒一定是要付費的,而後10秒則僅收未跳過的那部分使用者的費用。
通過這樣的方式,廣告產品經理讓使用者與廣告主有了控制感, 在使用者體驗與商業利益之間做了一個“精巧”的銜接與平衡。
結論自然也就來了, 廣告可以支援跳過,但可能要講究跳過的時機與機制。
那控制感除了廣告產品適用外,還可以有別的運用嗎?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從業者,可以考慮提供以下服務,將控制感交還給家長或學生,以此提高使用者滿意度和營收;
-
支援使用者報課不滿意,隨時可退款;
-
支援使用者免費試聽,不滿意可不報課;
-
支援“雙師”模式,讓學生課前、課後均可隨時有人可答疑解惑;
如果你是一位產品經理,除了上述提到的廣告設計外,如果想讓使用者有控制感,可能你還需要注意下面這些設計;
-
使用者提交預約表單後,一定要允許使用者取消預約;
-
使用者下訂單後,一定要允許使用者取消訂單;
-
使用者繫結賬號後,一定要允許其解除繫結賬號;
-
使用者有充值行為後,一定要允許其隨時提現;
-
使用者觀看視訊結束,需3秒倒計時“廣告”(如分享、訂閱等)後,進入下一個,一定要允許使用者直接切換;
-
使用者主動釋出的內容(如文章、評論、視訊、訊息等),一定要允許其刪除或撤回;
-
使用者寫文章、編輯視訊等,除了自動儲存外,一定要允許使用者主動儲存;
-
App開機啟動圖設計廣告時,一定要有“跳過”按鈕;
-
網路異常、資料異常時,一定要有“重試”與“返回”按鈕;
-
服務異常時(如上課進不了教室、上課過程中直播異常),除了“重試”、“返回”之外,一定要給使用者投訴或尋求幫助入口;
如果你是一位團隊管理者,對於下屬的工作部署,一定要拒絕“命令式”,且避免事無鉅細的干預;
比如讓下屬制定工作計劃時,不要直接說你應該做1/2/3,最多是給一個部門的整體目標,而讓其去設定自己的工作計劃與關鍵步驟,並給其足夠的信任去執行。
當然,你可以在關鍵節點與步驟上做個檢查。
最後,以一個小問題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