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業向平臺轉型的五條路徑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ofollow,noindex">張瑞敏 曾說過:“未來,沒有企業,只有平臺!只有擁有一批專家品牌的企業和強大的平臺公司才能活下來!”專家預測繼Web和移動之後,下一個平臺是物流。40萬家物流企業在平臺化的大潮中,誰能夠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勇立濤頭?本文圍繞物流企業向平臺轉型的路徑進行探討。
一、什麼是物流平臺
在討論物流企業轉型平臺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物流平臺及其相關的幾組概念。
平臺是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進行價值互動的基礎設施,平臺上交換的是資訊、商品、服務、貨幣,平臺本身並不介入生產。
平臺是一場席捲全球的商業模式革命,它擊敗產品,吞噬傳統管道(線性價值鏈),顛覆公司傳統的組織結構,即企業和市場之外提供了第三種資源配置方式,是創新的基礎設施,開發了價值創造的新來源。
物流平臺是為物流市場上一些利益相關者構建分工協作關係,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商業機構。未來的物流企業,必將是科技型、平臺型企業。平臺以市場化、產品化、數字化為驅動,基於網際網路系統實現資源的配置與優化,基於物聯網系統提供服務與全過程透明管理,藉助於資料驅動創造反饋迴路,重構質量管控體系。平臺以資訊科技為組織工具,重構新核心,連線上下游資源,形成資源的集約效應,與服務的產品化輸出。
物流平臺包括設施平臺和平 臺模式。設施平臺包含點線面上的物流設施和資源及物流裝備,通過整合資源和智慧裝備實現物流服務的彈性與柔性。平臺模式包括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商業模式把平臺的多邊變成價值共創者,構建商業生態系統,決定平臺的發展方向和生態內涵。管理模式主導平臺的效率與公平。盈利模式是商業界的“物種”,“物種”通過分化、聚合,會形成越來越多新的模式,奠定平臺的生存和抗風險能力。平臺能否順利經歷生存、獲利、發展三個階段,從根本上取決於“三重”模式的創新與重構。
支撐現代物流執行的設施平臺和平臺模式是物流平臺的兩翼,設施平臺具有基礎性和制約性,平臺模式更具有引領性和整合性。
物流企業平臺是核心企業以風險管理為主線,在滿足服務水平的同時,為了使得系統成本最小,而把上下游供應商整合在一個執行平臺上,為客戶提供一體化全流程服務,它的本質是核心企業的執行方式和管理模式,關注重點是物流業務。它的屬性是3PL或者4PL,屬於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核心能力是客戶驅動、資源整合、供應鏈協同,靠收取物流服務費或者差價實現盈利。
物流平臺企業是運用新一代資訊科技ABCDT(即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大資料和物聯網),打破傳統企業邊界,以價值互動和交易為主線,將物流要素、服務場景與平臺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全新的產業價值,最終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它的發展方式可以概括為“三去”,即去中心、去中間、去邊界。從驅動要素看,物流平臺的根本動力是數字驅動;從價值導向看,物流平臺的核心理念是協同共享;從目標導向看,物流平臺的最終目的是價值創造;從社會文化看,物流平臺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文化。它的屬性是技術密集型科技企業或者大資料公司,核心能力是資料驅動、場景體驗、生態共生,靠資訊流量、線上交易和物流後市場賺錢。
二、轉型需要具備的條件
物流企業向平臺轉型,是物流的結構形態、運作模型和從業人員的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過程。轉型是一個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要創立一個符合當前時代要求的新模式。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耗能轉向低耗能,從粗放向集約型升級,組織方式由交易競爭關係向協作共創夥伴關係轉變,經營理念由被動服務向主動引領的轉變,資源配置方式由過去單一企業資源向整個生態的轉變,說到底是物流的供給側改革。
每個物流平臺都是基於價值鏈、生態圈確定一個定位點,構建軟體和硬體一體化結構,連線兩邊或者多邊市場,激發網路效應,培育社群經濟、體驗經濟和共享經濟。
“平臺戰略”是一場正在席捲全球的商業模式革命,橫掃網際網路及傳統產業,所有企業都面臨找平臺、建平臺和放大平臺三種選擇。那麼,哪些物流企業適合搭建平臺?需要具備如下五個條件:
①行業龍頭企業、行業標準制定者;
②良好的外部關係、合作共贏的理念;
③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面“五有”:有優勢、有經驗、有基礎、有行業背景和有創新基因;
④合理團隊結構;
⑤市場化的創新容錯機制。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物流平臺服務商扮演著教練員、裁判員和圖書管理員的多重角色。教練員為雙邊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援,裁判員建立規則,維護交易秩序。圖書管理員主導產品結構分類,引導服務升級。物流平臺是價值的分配者,多邊群體的連線者,更是生態圈的協調員和管理員,進行廣度協調和深度管理。
三、轉型路徑
物流企業轉型平臺的是一個謀篇佈局、明道、優術和篤行的過程,即立足產業鏈,聚焦價值鏈優勢環節,依託現代供應鏈提升多邊協同性和粘性,明確平臺定位,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以“通道+樞紐+網路”為載體,實現要素的分分合合,凝聚共識,優化存量,吸引增量,構建平臺結構體系,通過模式創新,打造共贏高效的生態圈。
各類平臺殊途同歸,終極目標都是打造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融合的生態圈,因此物流企業轉型平臺的切入點和發展路徑就尤為重要。
1、從物流要素上轉型
供應鏈的“五流”:資訊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知識流。
物流體系“五要素”:資訊科技、業務流程、基礎設施、物流裝備、物流方案。
物流的“五類活動”:交易、管理、操作 、營銷、增值。
物流平臺五層構成:物流設施、物流裝備、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
不同組合方式,構成了不同的物流平臺定位和發展路徑。從資訊流切入的有滿幫,從資金流切入的有中國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從商流切入的有菜鳥網路,從運輸切入的有天地匯,從園區切入的有傳化網,從物流裝備切入的如G7。從資本切入的有普洛斯、萬科物流等。正如《孫子兵法》所言: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孰能窮之哉!
2、從管理模式變革上轉型
企業管理靠制度,平臺執行講機制。機制核心是驅動資源配置,對內形成先進的管理模式,對外構建民主、透明的生態體系。隨著客戶需求日益複雜多變,對企業前端組織的相應速度和組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對靈活應變的“小前端”“強後臺”提出了挑戰。
海爾日日順物流從管理模式變革入手,提出“海爾轉型,人人都是CEO”的經營哲學,推行“人單合一”的運營模式,顛覆傳統企業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減少組織管理層級,建立“倒三角”自主經營體的組織體系。在戰略、組織、員工、使用者、薪酬和管理六個面進行了顛覆性探索,打造出一個動態迴圈體系,加速推進平臺轉型。在戰略上,建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共創共贏生態圈,實現生態圈中各攸關方的共贏增值;在組織上,變傳統的自我封閉到開放的網際網路節點,顛覆科層製為網狀組織。 員工從僱傭者、執行者轉變為創業者、動態合夥人,目的是要構建社群最佳體驗生態圈,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在薪酬機制上,將“企業付薪”變為“使用者付薪”,驅動員工轉型為真正的創業者,在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在管理創新上,通過對非線性管理的探索,最終實現引領目標的自演進。
3、從商業模式變革上轉型
彼得·德魯克指出:“當今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以舉重若輕,化繁為簡,在贏得使用者、吸引投資者和創造利潤等方面形成良性迴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搭建開放平臺推進商業模式重構,打破企業邊界,搭建協同化價值網路,重新定義和賦能客戶、業務、組織和產業,屬於顛覆式創新,具有積極的社會網路效應和範圍經濟價值。
中國外運以商業成功推動時代進步為核心價值觀,經過重組成為招商局集團業務的統一運營平臺和統一品牌,以“智慧 物流的引領者,供應鏈生態圈的構建者,中國物流產業的推動者”三大使命為驅動,確立了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物流平臺企業”為發展願景,實施了“一三五”戰略,以全面數字化轉型為基礎開啟了運營模式、商業模式和組織模式的全方面重構走上了由“物流提供商—物流整合商——物流平臺商”的創新變革之路。
4、從盈利模式創新上轉型
隨著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物流正在從一個為製造商貿業提供服務的跟隨角色,逐漸走到前臺,發展成為聚集產業發展的引領力量。隨之而來,物流的定義、企業分類和盈利模式都需要重新審視。物流的收入也必將由原來的服務收入,轉向過程的增值收入和生態收入,這種盈利模式不但可持續,而且不斷進化繁衍出新的物種。
成功的平臺必將孵化出豐富的生態,平臺的利潤定將蘊育在龐大的生態價值當中,目前我們看到盈利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富者必用奇勝,平臺企業要善於發揮天時、地利優勢,創立差異化的盈利模式,實現專業化經營,多元化盈利,達到以小博大,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帶動增利的效果。
5、從業務結構上轉型
不管曾經多麼輝煌的業務,都遲早會喪失成長空間。面對這一令人客觀現實,我們都不得不周期性地進行業務重塑、不斷進行業務創新。這種自我延續的能力,也就是從業務成熟的階段跳躍到下一個發展階段的能力,正是區分卓越績效企業與曇花一現之流的關鍵。
企業平臺和平臺企業背後的體系結構基本上是相同的,即系統被劃分成一組具有少數變體的“核心”組成部分和一組與之互補的具有多個變體的“周邊”組成部分。“核心”和“周邊”部分構成了企業原有業務和平臺業務之間的關係,我們所要解決的是要在兩者之間建立協同關係和介面,管轄不同部件之間互動的規則和不同時段的開放度。
根據平臺新業務與原有物流業務之間的關係,轉型的結構分為Y型、H型、L型。Y型結構,平臺業務與既有物流業務共用線下網路,共享資料中心,新平臺是對原有業務的系統式創新,開發出來新的新產品、新業務、新供給、新使用者、新渠道、新質控,實現既有資源的新利用。H型結構,平臺業務與原有物流業務面對共同客戶資源,為客戶提供物流服務和平臺新服務,提升客戶的體驗和粘性。L型結構,對原有業務實行顛覆式變革,將原有物流業務全部轉型為平臺業務,對社會化開放,通過將產業鏈上下游廣泛進行數字化連線,豐富利益相關方的場景體驗和價值創造,制定行業規則和市場體系,從而搭建跨界融合、互動共生的生態圈,實現整個產業的良性互動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