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波研究系列之十一:分佈與共識(6)
人類通過合作機制的建設,在歷史上走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囚徒困境。
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就是藉助博弈中的合作和協調,促進資訊的透明及達成協作。

— 數字化博弈 價值互聯 指數增長 —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給了我們這樣一種可能, 即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合作和協調問題代入到區塊鏈的世界裡,納入數字化的博弈過程,由此大大增加資訊的透明度,同時藉助技術手段進行激勵和協調預期,最終促進共識的高效達成。
這種運用了區塊鏈技術的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將有可能大大超過物理世界的處理效率。而當這種能力具備多元場景的植入(如前面的價格競爭、日常通行的案例等),以及較為穩定的應用模式的時候,它將最終徹底改變我們現有各項制度的面貌,將人類文明有力地向前推進一大步。
每一種革命性技術的出現都曾在歷史上改變了當時的經濟結構,並最終促進了整個制度的演化。 比如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以來以發電機、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40、50年代之後計算機和資訊科技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及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以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生命科學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這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從20世紀末開始,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誕生於1969年的網際網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每一次技術的創新,都伴隨人類文明制度的演進,由此帶來能夠惠及到更大規模個體利益實現的新動能。
網際網路之所以對社會發展可以發揮巨大的價值, 就在於它通過去中心化、分散式的網路的搭設,以及促進平等、實現資源共享的TCP\IP協議的使用,去除了工業時代集中化所帶來的資訊和決策過於集中的問題。 資訊的鴻溝得以極大地被消除,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取網路提供的各項豐富的資訊資源。
根據塔普斯特父子《區塊鏈革命》一書的描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網際網路創新的動能下降,發展進入瓶頸期。 區塊鏈的出現站在網際網路創造的繁榮基礎之上,通過全新的分散式賬本帶來的技術創新,有機會進一步推動價值的傳遞。這可以解決當今網際網路在互聯互通進入到更深區域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再次提升人類繁榮的層次 。
與以往歷史規律的總結有所不同的是, 區塊鏈第一次將分佈和共識在技術世界裡統一了起來 (至少在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視野中都是如此),而之前人類社會一直處於二者之間此消彼長的狀態,沒有辦法在大範圍、長週期內實現共生。
另一點是以往的技術都只是我們提到的博弈—共識—制度三層關係的原材料,比如大資料、人工智慧的發展可以為價格戰衝突的解決提供資料抽象和模型演算能力,進而提供生產力提升的動能,但是它們並不能直接作用於制度最核心的演進過程。
與大資料、AI一樣,區塊鏈同樣也是從技術出發, 但卻能夠直接優化博弈和共識的最終結果,進而影響到制度本身,也即我們常說的生產關係的層面。 我們通過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梳理,結合區塊鏈的技術本質,觀察到其將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粉墨登場。區塊鏈必將在一個相當廣闊的領域發揮前所未有的威力,很有可能會帶來百倍、千倍於網際網路世界所創造的價值。

我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區塊鏈能夠如此與眾不同?之前人類發明的各項技術都只能是隨著分佈和共識的博弈迴圈演進,區塊鏈為什麼能夠突然加速這一程序?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引用庫茲韋爾先生在2005年出版的《奇點臨近》一書中提及的技術演進的正規化。按照書中的闡述,未來四十年內人類創造技術的節奏會加速,技術的力量也將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我們目前正處於這樣一個變革的早期階段,開始的時候增長速度會比較緩慢,幾乎不容易被察覺,但是一旦超越曲線的拐點,它便會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長。
人類對於技術的大多數預測,都會低估其未來發展的力量,因為這種預測主要基於“直覺線性增長觀”而非“歷史指數增長觀” ,但在庫茲韋爾書中的研究則表明每隔十年,模式遷移的速度會調高一倍。
有一個寓言可以更加直觀地呈現這種指數增長的內涵,一個湖的主人希望呆在家裡照料湖中的魚,為了確保湖面不被浮萍覆蓋(這種植物大致是每天以其自身兩倍的數量增長),主人一直耐心打理,直到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湖面覆蓋了這種浮萍,主人就安心外出度假了。然而僅僅幾周之後當他回來,發現整個湖面都已經被浮萍佔滿,所有的魚都死了。這是因為浮萍每天成倍增長,經歷7次加倍就會達到原來的128倍。
庫茲韋爾先生預測在這樣的技術加速增長規律的作用下,2045年計算機的智慧將超過人類。 我們且不論該預言的正確與否,但是書中關於技術加速演進的種種論述可取之處頗多。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我們的技術在短短十多年間取得了過去數百萬年曆史中從未取得的諸多重大突破,在之前文章的大資料、人工智慧的一些例子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誕生於21世紀初的區塊鏈正是身處在這一技術加速的時代背景下,其本身就迭加了之前諸多發明的精華,又因為區塊鏈為人類利用技術造福社會提供了信任的基礎,反過來也能夠有效促進各項技術優勢的進一步發揮,助推我們邁向更具智慧的數字世界。
如此浩瀚的星辰,給了我們翱翔的美夢,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確認清楚物理世界的各個事物應該按照怎樣的規則和排放順序被帶到區塊鏈中執行 ,或者說我們要找到萬花筒中讓我們能看到繁花似錦圖案的那個三稜鏡。讓我們仔細回憶一下之前的文章,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那個分散式的賬本,以及基於它產生的一整套的智慧的協議。
賬本上記錄了區塊鏈技術通過博弈而不斷產生的可信的共識,如果我們將整個社會各個主體之間的互動都看作是“交易”的概念的話(不僅僅是狹義的物質交換層面),這個賬本就可以記錄一切行為。依賴協議的打造,我們可以將圍繞這些“交易”的各項事務統統編寫入資料程式,這就解決了前面大資料一章中提到的資料匱乏的問題。
由於區塊鏈環境下的交易物件是資料和程式碼,人類這時候就有動力將物理世界的種種轉換成數字的表達形式,從而客觀上推動一切皆為數學表達世界的產生 。更進一步,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擁有豐富資料的世界裡,利用人工智慧的演算法,解答出原來無法回答的很多複雜的問題,這將為區塊鏈解決合作衝突提供有力的支援。
我們在後面會取出區塊鏈“萬花筒”中的這塊光學三稜鏡,細細把玩它的各項技術細節和原理。但在這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幫助人類取得一個又一個文明豐碑的那些偉大的制度和思考,也就是區塊鏈技術最終將會真正顛覆和變革的物件。
*文章為作者李凱龍(ID:KalpaTech)原創獨立觀點。 未經授權, 禁止擅自轉載。
*李凱龍,數字機構劫波科技創始人兼CEO。
李先生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法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擁有香港中文大學mba及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文學學士文憑,並被公派到歐洲多個國家留學。李先生曾供職中美頂級的一/二級市場投資及基金;曾於騰訊從事研究與投資工作,期間在騰訊研究院擔任首席研究員;曾出任中國五百強佳兆業金融控股總裁助理職務,負責戰略業務規劃及金融/科技/消費板塊的投融資和運營管理。李先生還是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及研究生課程講授學者,併為清華大學院系校友會之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