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bition、Tower、worktile 、trello 等任務管理工具哪個好?
因為工作的關係,前段時間對 teambition、Tower、worktile 、Trello 做了一點深度研究和試用,以此來為團隊選擇工具。接下來,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四款工具的對比。
先說明一下,我們是公司內部的 IT、產品、運營團隊在協作使用,日常工作與軟體開發、技術跟蹤調研、市場調研、分類專案為主。需要開發、產品和運營人員無縫對接。所以,大家因為團隊工作不同,也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團隊的工具來工作。
先說worktile,無論是 Web,還是 iOS,worktile 的介面都非常清晰,佈局很合理容易上手,優勢有 支援 Markdown 語法,支援多人協作並可以指定責任人。且目前不限定專案人數和協作人數。日曆功能非常好用,幫助我們串聯工作時間,所有的會議、時間安排一目瞭然。令人無奈的一點是,worktile 不支援子任務新增,對於產品和市場來說不是很友好。
Tower 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產品。亮點是支援週報和日報的功能,可以補足 IM 工具對團隊管理的要求。支援智慧訊息推送,不會像 trello 一樣,一個小小的變動都會推送到團隊討論組/郵件中。支援線上文件編輯,在 tower 做一些說明性的工作會比較有利。但是 tower 整體上沒有強烈的板塊的概念,針對需求、市場活動和專案管理,不是特別的方便。
相比較以上兩個工具,teambition 更偏向於統一的解決方案,任務管理、檔案儲存、討論記錄、日常管理等等。但是總體體驗下來,感覺teambition更適合做專案管理,而對於技術日常的工作,比如需求迭代、bug 管理則不是很友好。
trello 是我們最終決定使用的一款工具。他的 board 真的酷,不論是 web 端還是 iOS。所有的 card 和 list 可以隨意移動,我司程式小哥哥還通過 trello 開放 API 把trello、倍洽和 Airbrake 連結在一起,當有 bug 被發現時,機器人會自動將 bug 按照分級自動歸屬在 trello 的card 中,並實時將 bug 資訊推送到倍洽的討論組中。加上 trello 中可以按照部門和專案進行分類,比較適合我們。所以最後選擇了 trello 長期使用。
其實別人的測評和意見僅僅是參考,還是要綜合日常的工作來選擇。現在我們使用 trello + 倍洽(一款以 IM 為基礎的團隊溝通工具)來支撐日常的協作。溝通在 倍洽上,任務管理在 trello,我始終覺得溝通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而在任務管理工具中顯得有點不方便。

當有一個專案時,我們通常會在 trello 對應的 board 中建立一個 list,並在 list 裡建立 card 來展現專案中所有的環節。當其中的一個內容被建立/修改時,機器人將訊息同步至對應的討論組,然後大家基於訊息在倍洽進行討論。我們選擇倍洽還要一個原因是:倍洽的整合非常多。包括以上的 teambition、tower、worktile、trello,還有知乎、bugly 等等工具倍洽都已經整合,幾乎可以在倍洽一個平臺收到所有工作工具中的訊息。這一點很棒。
希望大家可以更靈活的運用這些工具,才可以帶來真正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