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20年變遷:從圈地為王到河流潤物
正當外界以為這意味著巨頭間新一輪對抗時,騰訊釋出了「水行萬里利萬物」的「河流價值觀」。
文 | 洛德
編 | 周天
“周天財經”原創出品
一直以來,騰訊都被視作中國網際網路「水電煤」一般的存在。近日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一部名為《河流》的最新主題片,以河為喻,可能是對它更為貼切的定義——無論是連線還是助力,河流是一種奔流不息、滋養萬物的生態,上善若水也是一種胸懷和智慧。
這家 20 歲的公司正在經歷著巨大變革。按馬化騰給合作伙伴公開信中的說法,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CSIG)、平臺與內容(PCG)兩大事業群,「分別承擔著消費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生態融合、社交與內容生態創新的重要探索」。
相較「圍繞資本和流量構建護城河」,建立技術中臺、提高雲業務的優先順序等舉措,都讓人頗感猛虎下山的態勢。正當外界以為這意味著巨頭間新一輪對抗時,騰訊釋出了「水行萬里利萬物」的「河流價值觀」。
這似乎與業界過去認識的騰訊沒有太大區別。然而,細究起來,我們就會發現騰訊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騰訊如河流一般的溫和、潤物細無聲,不變的是河流象徵的核心能力:連線和賦能。變的則是騰訊與中國經濟的互動方式。
它在拋開過往依託於人口紅利、以產品為抓手的流量模式,轉而利用技術競爭力滲透入產業,加速中國社會的數字化改造程序。這是一種順應中國經濟形勢,從攤大餅的外延式增長到深挖效率的內生式增長的轉型。
其實,我們過去一直身處溫室之中。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在人口、政策等紅利的推動下,經歷了粗放的爆發式增長。這一點在網際網路行業尤為顯著。尚不成熟的行業發展水平使得初創公司擁有改造機會,低廉的人力、供應鏈成本讓產品迅速落地,城市化和密集人口加快了產品的滲透程序。得益於這些紅利,美團、摩拜等 O2O 企業才有機會做出了美國人想都不敢想的生意。
騰訊對於中國網際網路的影響力也建立於這一時期。自 2008 年 QQ 線上人數突破 1 億後,騰訊通過在內孵化產品,在外建開放生態、投資生態的方式鞏固版圖。而對內、對外的分野,取決於企業的自身優勢和經濟收益。在社交、數字內容等主力業務上,騰訊依託產品研發力、經濟紅利等因素屢創爆款。而在電商、O2O 等外圍業務上,騰訊退至幕後,合縱連橫,建立起連線一切的能力。
然而到了 2018 年,中國經濟所享受的紅利正在被嚴苛的內、外部巨集觀因素所取代。網際網路行業粗放式成長也不再具有可持續性,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不得不加入世界範圍內更為平等的戰局。創造價值的效率,從未像今天一般重要。
基於這樣的經濟形勢,騰訊開始展現出一家大公司的責任感和擔當,開始以自己帶頭主動轉型的姿態,去幫助中國實體經濟走出困境。
對此,騰訊給出的兩個答案是,產業網際網路和科技。
正如上文所說的,在嚴苛的經濟條件下,創造價值的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實體經濟中因紅利而產生的低成本結構組成部分,正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利用技術消除這一部分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滲透企業影響力,將是中國科技企業在可見時間內必須研究的功課。從提出網際網路+,到數字經濟,再談助力數字中國,馬化騰幾年來的公開表達,都體現著以騰訊的連線力賦能實體經濟的構想。
在實體經濟數字化過程中,騰訊的技術儲備和戰略構想已經水到渠成。但與外界一般認為巨頭強勢而有控制慾的刻板印象不同,在擁抱產業網際網路時代時,騰訊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行業的「數字化助手」,這是一種更加謙卑的姿態,如河流一般,潤物無聲:
馬化騰在公開信中就給騰訊做了以下這些定義:
> 接下來,我們要做好「聯結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介面」;
> 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
> 同時我們更要做好「生態共建者」,提供雲端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激發每個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與各行各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而如果說「產業網際網路」是騰訊在今天面對自己和身後的中國經濟交出的答案,那麼科技就是決定這家公司明日的重要天花板。
10 月 24 日凌晨,馬化騰在知乎上提出了他的第二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
這同樣是縈繞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關鍵問題之一。儘管網際網路一直在幫傳統行業補課,但生產效率提升依靠的不僅僅是網際網路,還有技術積累。在基礎科學和尖端科技領域儲備不足,最直觀的後果就是從煤礦鍊鋼,到農業生產、電子工業,中國的機械自動化程度還很低,數十萬人工廠比比皆是,人海戰術仍然是一種長期現象。
科技創新能夠以一種更加深遠的方式,從底層改變商業社會。但回報與風險並存。它的問世、商業化,也註定比其他型別的創業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巨頭的優勢此時就體現了出來,那就是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和試錯「本錢」。據周天財經觀察,騰訊目前正在加碼的前沿技術很多就屬於高投入高失敗率的領域,比如量子計算和機器人。騰訊 Robotics X 實驗室主任張正友博士在 2018 年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的人工智慧分論壇上表示,騰訊將人工智慧(AI)、機器人(RoBotics)和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作為全新的 ABC 組合。
他談到,騰訊 Robotics X 的主要任務是攻克 A 到 G 的 7 大技術突破點:一是攻克「ABC」基礎能力,即人工智慧(AI)、機器人本體(Body)與自動控制(Control);二是探索「DEFG」機器智慧,包括進化學習(Developmental Learning)、情感理解與擬人(EQ)、靈活彈性(Flexibility)等能力,最終實現成為人類守護天使(Guardian Angel)的終極目標。這顯然並非易事,卻是一件勇敢而有價值的事。
而就 AI 與雲端計算方面而言,騰訊則圍繞特定行業,以自研和投資等方式推動技術落地。以醫療領域為例。騰訊是 AI 醫療的國家隊——2017 年 11 月,國家科技部指定依靠騰訊建立醫學影像方面的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基礎就是融合頂尖人工智慧團隊的能力,推出的醫學 AI 產品「騰訊覓影」,幫助醫生對 700 多種疾病風險進行識別和預測。截至 2018 年 7 月,騰訊覓影已累計輔助醫生閱讀醫學影像超 1 億張,服務 90 餘萬患者,提示高風險病變 13 萬例。騰訊還曾投資包括晶泰科技在內的多家醫療創業公司,並開放其雲端計算設施,助力其在藥物分子晶型上的探索。
這在中國絕對是一種新打法:沒有捷徑可走,也需要極大的勇氣。正如 Sun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後來創立 Khosla Ventures 的 Vinod Khosla 說:「如果一項技術能廣泛深遠地改變這個世界,即便它只有 10% 的成功機率,我都願意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