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次轉型求變的蘑菇街,流血上市為博新生?
【獵雲網(微信:)杭州】12月6日報道(文/盛麗豔)
蘑菇街於昨晚登陸紐交所,本次IPO共發行475萬股ADS(美國存託股票),每股ADS的首次公開發售價格為14美元,共募集6650萬美元。股價開盤跌14.3%,報12美元。
此前,它曾於11月9日,提交IPO招股說明書,當時擬籌集最多2億美元。
蘑菇街的第一大股東為騰訊,持股比例達17.2%,而創始人陳琪的持股比例為11.9%。其餘股東包括高瓴資本、摯信資本、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平安保險等。由於採用了AB股機制,陳琪控制的投票佔比近80%,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上市固然是件喜事,但若翻開蘑菇街的招股書,不難發現奮力上市的背後,有不少流血的傷口。
招股書資料不容樂觀
上市過程中,蘑菇街的募資金額一再降低,首次公開招股募資額減半。根據彭博社訊息,蘑菇街向美SEC提交IPO招股書,其擬最高籌資2億美元。然而半個多月後,蘑菇街招股書補充檔案顯示,募資資金已縮小至8740萬美元。
募資金額跳水的同時,蘑菇街的IPO估值減至20億美元,大概是半年前估值的一半。這一估值甚至低於2016年初,當時蘑菇街與美麗說剛剛合併,估值在30億美元左右。
(中間為蘑菇街CEO陳琪)
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此前小米、美團點評等公司,上市時下跌明顯,拉低了投資人對美股上市公司的信心。蘑菇街自身的招股書,也暴露了它在持續盈利能力、活躍使用者增長等方面的乏力。
經營業績不理想
招股書顯示,蘑菇街正在持續虧損,盈利能力堪憂。2017財年、2018財年蘑菇街調整後淨虧損分別4.761億元(人民幣,下同)、4.202億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2019財年上半年調整後淨虧損1.857億元。
虧損的一大原因是營收下降。招股書資料顯示,2018年財年蘑菇街實現總營收9.7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09億元下降12.3%。其中,營銷服務收入為4.766億元,同比下降35.6%。
使用者增長接近停滯
蘑菇街背靠騰訊,微信小程式對蘑菇街總GMV的貢獻率從2018財年的17.8%增加至2019年財年上半年的31.1%,但總的來看,蘑菇街的使用者增長依然趨於停滯。
蘑菇街的MAU(月活躍使用者人數)從2017財年的5100萬,增長27.8%至2018財年的6520萬;活躍買家從2017財年的2440萬,增長35.2%至2018財年的3300萬。但截止2018年9月30日前的12個月,也即,2017年10月1日—2018年9月30日,蘑菇街月活躍使用者數、活躍買家數同比增速分別為0.9%、3%,活躍使用者數近乎零增長,未來增長預期堪憂。
此外,蘑菇街還屢屢面臨使用者投訴。2018年6月浙江省工商局開展網購商品質量抽檢過程中,蘑菇街等多家電商平臺被指出有虛假宣傳、虛假髮貨、退貨不退款等問題。
現金流壓力
2017財年初,公司現金及等價物23.54億元。2017財年淨流出10.8億元,2018年淨流出0.46億元,2019年4-9月流出3.33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蘑菇街此前曾獲得6輪融資。從2011年開始,先後獲得阿米巴資本、IDG資本、啟明創投、高榕資本的投資。但自從2015年年底獲得D輪融資後,蘑菇街沒有再進行新一輪融資。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曾向媒體分析蘑菇街稱,“現有現金流情況難以長期維持平臺運作,公司經營現金流仍然大幅度流出,加上現如今的一級市場融資困難,蘑菇街現在除了上市,或也別無他路可選。”
流量之困
作為蘑菇街的第一大股東,騰訊對它的扶持不可謂不大。
作為中國使用者數量最多的社交APP,微信在注意力爭奪戰中穩居上風,也憑藉自身優勢構建了微信生態,併為生態內的企業導流。這些流量受益者的名字有蘑菇街、京東、拼多多、唯品會。一個巧合是,騰訊對京東、拼多多、蘑菇街的股權佔比都是18%。
微信為“親兒子”提供了不少資源,正如前文所說,微信小程式對蘑菇街總GMV的貢獻率在2018財年就達到了17.8%, 2019年財年上半年增加至31.1%。雙方還在多個層面開展深度戰略合作,包括雲、支付、廣告營銷、流量資源等。
它與騰訊系公司的業務聯絡也在加強,今年1月,京東與蘑菇街、美麗說的母公司美麗聯合集團宣佈將成立全新的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專注於運營微信社交生態中的電商平臺,由陳琪將出任董事長。對於京東而言,蘑菇街能帶來不少女性消費者;而它的平臺優勢、物流支援,也可將蘑菇街往上託一個臺階;騰訊則期望兩者聯合能積聚更大勢能,在電商板塊追趕阿里。
但對於蘑菇街而言,拼多多、小紅書等電商平臺異軍突起,形成趕超態勢。蘑菇街的中小商家在擠壓之下,面臨流量下滑的現狀。
單純做電商很難搶回流量,中國經營報曾報道,小紅書方面稱“不再希望蘑菇街被當作一個注重變現的電商平臺,而是希望成為通過內容吸引使用者的‘網際網路快時尚平臺’”。這不就是小紅書的模式嗎?當前小紅書使用者主要通過平臺瀏覽pgc內容,購物反倒成了衍生需求,它的內容平臺屬性吸引了不少博主、廣告主和流量,模式相當誘人。
為了做到“以內容吸引使用者”,蘑菇街做了不少嘗試。
數次轉型求變
蘑菇街早年的故事,或許不少人都耳熟能詳。
它上線於2011年2月14日,最早是靠內容起家的導購平臺,幫助使用者篩選出合適的商品,並提供搭配等服務,將流量匯入淘寶並掙取淘寶商家的分成。有資料顯示,2012年淘寶有接近10%的流量來自於蘑菇街、美麗說等導購平臺。
這引起了馬雲的警覺,2013年,開始封殺導購平臺,誓要將流量和廣告生意緊握在自己手中。蘑菇街開始轉型。
當年8月,蘑菇街決定轉型為電商平臺,2個月內搭建了招商、支付、物流體系,10月上線優店。2014年10月,蘑菇街關閉社群,弱化社交屬性,全面發力電商。2015年年初,陳琪發現電商格局基本定型,商戶資源向淘寶和京東傾斜態勢明顯,遂決定轉型為社交電商,奮力一搏。
從最初的電商導購平臺,到最後的落點社交電商,繞了一圈,蘑菇街又回到了原點——內容和流量。
蘑菇街迅速制定了落地策略:借力網紅經濟,推出網紅搭配、直播等業務。“我們是最早上電商直播的公司,2016年3月就上線了,比淘寶還早兩個月。如果不用新的產品去推動整個平臺的變化,那我們就被幹死了”,蘑菇街公關曾向媒體發聲道。
直播在整個體系中的重要性飛速上升,與圖文平分天下,成為兩大最重要的內容來源。一年後,根據媒體的報道,蘑菇街當時的每日直播場次達600多場,註冊主播兩萬多人,其中活躍主播有數千人。主播數在之後兩年增長了一倍多,截止至2018年9月30日,主播數量達4.8萬人,活躍主播在1.8萬人左右。
儘管相較於花椒等直播平臺,這一數字並不算多,但蘑菇街後端直接接入商品連結,完成轉化,從模式來看,變現鏈條更短。
進行直播的有店主,也有網紅。網紅們和店鋪或品牌簽約,進行推廣,賺取佣金,他們無需兼顧供應鏈端,也省去了自己備貨的過程。為了促使主播專注於賣貨,蘑菇街沒有開放打賞模式。
儘管如此,但從招股書來看,直播業務的轉化率依然不高。2018年9月,使用者每天花超過35分鐘觀看直播,而視訊直播業務成交額在14億元左右,佔GMV總量為17.7%。佔據了使用者更多時間的直播,對GMV的貢獻還不足20%。
除了內容方面的嘗試,蘑菇街在金融業務、微信小程式上也多有著力,凡是有希望能推動公司前進的業務,陳琪都願意嘗試。
它基於自有場景在金融業務上做了不少佈局,從招股書的資訊看,蘑菇街的金融業務規模不大,但收入佔比正在逐步擴大。2019財年上半年,蘑菇街其他收入(主要是金融服務收入貢獻)8070萬,半年時間翻了近一倍,在全部收入中的佔比也由此前的4%大增至16.5%
金融業務的形態主要是P2P平臺種豆寶,與類似於花唄的消費分期服務“白付美”,此外,它還進行導流服務,將使用者引至信用卡推薦頁面、眾安保險的保險產品等。
上市是蘑菇街的新一輪突破,它的業務革新之路,依然在地平線上無限延伸。
AD:12月7-8日,北京望京凱悅酒店!獵雲網邀您共赴創投盛宴“ ofollow,noindex">聚勢謀遠 創變未來—2018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 ”,觀創投風雲再起,賞行業大咖論道,共同見證科技創業浪潮中的創業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