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只有降價才能保命?十幾個餐飲老炮給出了不同答案
微信號: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餐飲老闆內參(ID:cylbnc)
前幾天我們報道了有的餐企降價保流量的文章後,引發後臺一眾餐飲人激烈討論,大家爭論的焦點在於:降價到底對不對?
有人說降價只能把自己做死;有人說降價才能活命。
到底該降不該降?
在形勢嚴峻、暗潮湧動的當下,最保險的做法是什麼?
我們採訪了十幾個餐飲老闆,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不支援降價
| 顧客對品牌有既定認知,降價市場不會快速響應 ——彼酷哩烤全魚田學偉
餐飲的人力、原材料等整個成本不斷增加,在原來的價格上能保證質量都已經不錯了,降價能保證品質嗎?
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每年應該有百分之十的漲價。但餐飲人不敢漲,一漲就死,反而因顧客流失不得不做大力度促銷。
沒有合理的利潤,你的裝修理念、新產品研發等都跟不上潮流,最後就越做越差。
而且,對於老品牌來說,通過降價來增加顧客流量,也不太現實。
顧客心智中對你的價格已經有一定預期,什麼產品消費多少錢,他心裡有數。突然降價後,市場可能不會很快響應。
| 降價不能打擊對手,還會引發顧客質疑 ——俏鳳凰創始人吳天真
可以做促銷,但不能直接降價。餐飲不是零售,產品都存在差異化,價格對比不完全透明。 直接降價不見得能有效打擊對手,反而可能引發顧客對品牌的質疑。
餐飲的產品定價在較長的週期裡是相對穩定的,不大可能像米價油價波動那麼大,但促銷多是短期行為,不能算是對定價的調整。
而且很多促銷都是有針對性的,調價則是針對所有客人的。
| 降價損人不利己 ——黃記煌黃耕
只有在合理的利潤基礎上才能有長久的生存機會,短期的降價即使從別人嘴裡搶到一些份額,也不足以達到收支平衡。
這絕對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況且被打敗的也許是自己。
餐飲業最終拼的是品牌、品質、特色以及個性化。即使是薄利多銷,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品質之上。
| 降價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最後就是死 ——仔皇煲創始人薛國巍
是個人都會做的,就不叫招式,越降價死得越快,因為大家的成本都是一樣的,你降價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最後就是死,想搞死別人也搞不死,沒有任何意義。
目前餐飲市場正處於洗牌期,有經驗會做的人,還會做得很好,不會做的就很難生存了。
現在可能是一個分水嶺,餐飲業的門檻兒被提高, 未來真正有實力的餐企會慢慢壯大,形成所謂的餐飲集團,散兵遊勇做賠了以後,可能會去加盟成熟的專案。
散戶會越來越少,真正有技術有產品的人能活下來,市場慢慢沉澱下來的,都是一些有規模、成熟的品牌。
支援降價
| 主動降低毛利,讓自己活下去最重要 ——瑪格利塔創始人趙青雲
我是贊成降價的。為什麼呢?連麥當勞都推出了22元的超值三件套(一個漢堡+可樂+薯條),這是今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第一次降這麼低的價格。
現在市場這麼疲軟, 線上平臺也賺不到利潤,只有線下降價來引流,才能保證自己在這個寒冬能安全著陸。
但降價並不意味著要降低品質,品質要堅持, 只是說原來的毛利有五十,現在有三十幾就不錯了,原來一個店一個月有三五萬的利潤,可能一兩萬你也得做啊。
| 極致價效比有碾壓式優勢,高客流可彌補毛利損失 ——豪蝦傳創始人蔣毅
降價一直是餐飲競爭的常規手段,價格競爭會成為必然。只是看短期行為還是長期行為。
短期行為就是開業活動搞一波低價, 長期行為就是“極致價效比”,越來越多餐飲人會在後者上發力。
餐廳經營方針的兩種原則——追求高毛利和追求高客流。雖然兩者都追求讓餐廳賺錢,但路徑完全不一樣了,背後代表的是老闆的思維原點和行為路徑差異。
當然,兩者也沒有對錯之分。聽起來價效比優勢更明顯, 只要不是以犧牲產品品質,犧牲就餐環境,犧牲服務標準為代價的低價,各方面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極致價效比的餐廳將擁有碾壓式優勢。
就是說,極致價效比並不是單純追求低價,而是追求低毛利率,然後通過高客流來彌補毛利上的損失,這是它的思維原點。
也有餐飲老闆認為降價無對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看待。
魯班張餐飲總經理鄭承軍就說, 對於一些強勢品牌來說, 比如海底撈、巴奴等品牌影響力足夠, 客群也足夠忠誠,就不需要降價。
另一方面跟經營的業態有關, 對於一些單品類餐廳,產品比較少,單品的價格基本就決定了客單價。
但對於中餐來講,菜的種類數量比較多,消費者選擇的空間比較大,就比如在他們“禾珍珠小鍋米飯”的餐廳,人均高的能做到90元,低的60多元也能吃飽,只是吃什麼東西而已。所以,加上食材等各項成本一直在漲,他們是不會降價的。
無論降價還是不降價,爭論的本質其實是如何才能活下去, 這才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