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樹”的騰訊,二十年後匯成了“河”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第四十年,同時,也是騰訊成立的第二十年。
二十年前,馬化騰對於騰訊的期待也許只是一棵樹;二十年後,我們驀然發現,它的力量已經匯成了一條河。
11月1日,在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播放了一部名為《河流》的主題短片,看完片子,不禁感慨,風格果然很“騰訊”。沒有大幕徐徐拉開後20年間的酸甜苦辣,也沒有追憶重要的歷史片段,就是從華強北那間小小辦公室的一次“敲擊”,一連串程式碼就開始匯成數字之河,“河水”越發寬廣,流淌進了城市與鄉村,連線了過去和未來,它被時代和科技改變,也慢慢改變著科技和時代。
或許是企業文化使然,騰訊一向少打情懷牌,又或許是不凡歷程擺在那裡,就足夠讓人感慨一波,無須多言。但是它又有“小心機”,比如配樂用了《伏爾塔瓦河》,即使不瞭解這曲子的人,光聽旋律也能感覺到,20年的心酸艱辛、平和榮耀都在這兒了。
迴歸開篇提到的,某種程度上說,騰訊並非一開始就有著明顯的平臺化屬性,它早期是一家“產品傾向”的公司,最初的QQ是這樣,微信剛開始也是這樣,消費端的佈局還是這樣,以強大的產品搶佔流量與市場,保持絕對的競爭優勢。原本,這樣的企業更應該,也更容易長成一棵樹,追求根深葉茂。可是,我們發現,騰訊的自我定位並不是一棵樹,而是一條河,確切地說,它是在二十年的歷程中逐漸變成了一條河,這條河去孕育和覆蓋岸邊的生態,為什麼會這樣?
首要原因在於,無論是QQ還是微信,我們將視角立於產品之上會發現,騰訊的優勢在於使用者,使用者的背後是市場,這是創始團隊設計之初就明白的。騰訊早期產品做的是“連線”,將使用者從點連成線,交織成網,這也是今天消費網際網路的基礎。所以在今年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提出讓更多好內容在上面流轉是未來的核心,也就是內容消費升級,比如內容精品化、提升平臺的力量、讓內容成為社交和互動的介質。
更根本的原因在於,使用者的背後不僅是市場,還有民生。平心而論,中國的文化與市場不容易培養出谷歌、亞馬遜,但是能夠生長出騰訊、阿里,前者是“極客改變世界”,後者是“改革派改善民生”。從某種程度來說,作為中國改革者代表的騰訊,改善民生的過程即是改變世界。所以我們在大會上也聽到,騰訊將深耕智慧零售、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出行、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領域,都具備普惠價值,關乎民生大計。
這和印象中憑藉QQ起家,打造社交網路,顛覆交流方式的騰訊不太一樣,是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個人覺得是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微信出現之後,不僅是交流場景,就連我們的工作場景、生活場景都發生了改變,所以順著這樣的“連線”,騰訊逐漸將業務鋪開,深入到了生活、娛樂、文化、工作等“網之所及”的領域,也就是所謂的“連線一切”。
怎樣來覆蓋?一是消費端,一是產業端。靠什麼來覆蓋?視訊裡說靠“潤物”,直白點是靠“灌溉”和“賦能”。“灌溉”主要體現在民生層面,從市場以及人的需求出發,從社交需求搭建社交網路、深入社交場景,並以此進行延伸。從而有了與京東、美團在消費市場的合作,以入口的形式連線人與平臺,解決支付、消費等痛點。隨著入口覆蓋場景的逐漸擴大,我們看到騰訊開始橫向延伸至醫療、出行等垂直領域,從目前來看,騰訊涉及的領域眾多,打造的生態開放性極強。
騰訊在發揮入口絕對優勢的基礎上,最有機會將消費端痛點和專業的人、機構連線到一起,比如騰愛醫療解決看病難問題,又比如馬化騰在多個場合重點提到的“粵省事”小程式,它打包了廣東省“社保、公積金、駕駛證、稅務、民政”等一百多項政府民生服務,讓線下排長隊變成手機動動手,這是騰訊在“事務端”的一次嘗試,而且具備全面推廣的價值。直到這裡我們發現,基於C端市場需求,通過平臺連線人事物的騰訊,同時也在改善著產業端,就像粵省事的背後是技術的加持與資源的整合,這就是“賦能”的概念。
“賦能”針對的是產業端,這是騰訊與此前業務佈局相比的最大轉變,也是騰訊做產業網際網路的特別之處。為什麼會從C端走向B端?因為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不在消費端而在產業端。如果說民生針對的是零售、醫療、出行……產業端針對的就是“智慧”這部分。通過數字化、智慧化的升級方案,讓更多企業具備為C端提供智慧化產品與服務的能力,“以C2B方式連線全新智慧時代”,從供給側進行改革,這是騰訊在今後一段時間裡的主題。
所以我們看到,騰訊在主動求變,在從產品轉向平臺後,倡導“生態共建”,提供技術力支援。今年騰訊的組織架構從七大事業群重組為六大事業群,最大的變化,就是整合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前者結合了醫療、出行、教育等產業平臺,用騰訊在AI、LBS、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力量和雲平臺優勢,推出了“雲啟計劃”,與合作者打造產業網際網路。
比如,在新消費領域,和線下商超品牌沃爾瑪、永輝合作,就是打通線上線下購買場景,佈局智慧零售;在工業領域,騰訊雲和華星光電、億緯鋰能合作提高質檢能力和良品率,以及與富士康合作打造“工業領域作業系統”,讓裝置、人員、製造等資料上雲,並對相關環節進行智慧化管理,推行的是智慧製造;再比如金融領域,和中國銀行合作,通過大資料和AI進行風險控制,打造的是智慧金融。
騰訊的技術和積累決定了C2B的高度。這兩年,數字化是熱詞,“數字中國”更是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網際網路就此開啟了新的篇章。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等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看到現階段數字化與智慧化是交叉重疊發展的。
小處來說,企業微信試水企業管理、數字化組織轉型;大處來說,佈局大智雲(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從技術層面促進產業端的提速和數字化變革,騰訊就是通過佈局“智慧化”的技術力,推動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成為馬化騰口中的那個“數字化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