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承認師從中國 為何我們要執著於雙卡雙待

公元8102年,蘋果在自家新品上終於加入了雙卡雙待的功能。在看到這個介紹之前,我的同事紛紛表示“外觀還是劉海,蘋果藥丸”,“沒有什麼創新點,這一代產品還是太平了”,但是在看到蘋果支援雙卡雙待之後,辦公室裡頓時充滿了“真香”的讚不絕口之聲。 雙卡雙待這個本該是配角的功能,在這場科技盛會上卻出盡了風頭,在這背後,我們為何總是執迷於雙卡雙待呢?
蘋果支援雙卡雙待
套餐困境何時休 雙卡雙待只是權宜之計
同事A是一個有名的“流量大戶”,每個月流量的使用都會超出額度。“流量用完了你得再開新的流量包,每個月都要花不少的錢。“在實際情況中,運營商針對這種情況也推出了不少的流量優惠套餐,相較而言要節省不少開支。
但是這種套餐有時候只針對新使用者,而一些老使用者是沒辦法進行辦理的,因此使用者只能通過雙卡方案來滿足需求。
流量資費成問題
同事B一直覺著現在的運營商不太適合自己,想要換一家運營商來使用。但是對於這個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手機號,同事B感到有那麼一點不捨得,更何況手機號裡還綁定了不少應用賬號,所以短時間是沒法進行轉網的。
除開這些理由,還有不少使用者是想用雙卡來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切換需求。從總體情況上來看, 雙卡雙待並不是使用者主動的需求,而更像是一種被動的需要。 而這種被動的情況主要是由技術的成本和市場的格局引起的,但是這種困窘的境況目前正在不斷地被打破。
漫遊費取消
比如說漫遊費用已經被取消掉,使用者再也不必擔心差旅將會產生大量費用,而使用者心心念的”攜號轉網“也正逐步開展。
而國外的使用者基本採用的是單卡方案,但是運營商的策略都允許使用者進行攜號轉網,資費自選,單卡已經能夠滿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在網際網路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傳統運營商毫無例外都遭到了”逼宮“,手機運營商只能變得更加靈活。在資費和需求雙重割裂下,雙卡雙待應運而生,但是在這些資費障礙消除之後,你還會繼續辦理第二張SIM卡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手機制造商是如何看待雙卡雙待的。
設計問題不斷 雙卡雙待成逆流
談到雙卡雙待,就不得不提到”酷派“。當年正是酷派從國內使用者群體中挖掘了套餐多,轉網難的痛點,以雙卡雙待為主打特點俘虜了一大批使用者。而在之後,雙卡雙待手機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而蘋果由於採用了自己的專利,於酷派並不衝突,因此這次的雙卡雙待版本手機銷售應該還是順風順水的。
但是在雙卡雙待這項功能上,手機設計並非就是單純塞進一個卡槽那麼簡單,這後面還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
手機體積。 在原有的手機體積之中多加一個卡槽將會限制手機的輕薄化,而手機輕薄化已經成為了發展趨勢,雙卡雙待與手機輕薄化之間勢必會有所矛盾。而手機廠商的方案也非常簡單,縮小SIM卡本身的體積以節省空間,壓縮TF卡的槽位並逐漸用內建大記憶體取代拓展儲存。如果不這樣做,雙卡雙待產生的面積將會壓迫主機板的散熱情況,同時影響手機的輕薄度。
現在主流的雙卡雙待方案
訊號與耗電量。 在一部手機中塞進兩張電話卡,為了使這兩套網路系統同時工作,手機內部也會整合兩套射頻單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線。為了避免這兩根天線互相干擾,手機廠商會對它們之間的距離進行嚴格控制。除了這個干擾項之外,頻段也會產生干擾。 不同頻段類似講著不同方言的人進行交流,大家不用一個方言(一個頻段)講話還好,天津話和四川話自然講不到一起(不同頻段之間的電磁波難以相互干擾),但若是大家講一樣的方言,聲音嘈雜之下自然只能拼聲音大小了。 這就是手機的同頻干擾。
傳統的雙卡雙待
除此之外,射頻單元的增加,以及手機支援的頻段不斷增多,為了保持雙卡的網路通訊,手機耗電量勢必也會增加,在長時間的使用下,這對小容量電池的手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雙卡雙待對於手機發展來說是一股逆流,而且無論是從成本上還是技術,雙卡雙待都提出了不少的難題(當然,成本問題已經在多年的流水化生產中降低了不少),出於剛性需求,雙卡雙待在國內長時間內還是會佔據主導地位。
雙卡雙待只是墊腳石 eSIM才是王道
蘋果這次雖然推出了雙卡雙待,但是針對國外採用的卻是SIM+eSIM方案。eSIM不同於傳統的可插拔分離式SIM卡,而是整合在裝置晶片上,因此手機可以做的更薄,使用者還可以自由地進行運營商切換,節省資費。
iPhone XS雙卡雙待顯示
在我看來, 蘋果這次推出雙卡雙待並不能算作是妥協,而是在為自家的eSIM卡道路鋪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但是中國目前並沒有放開移動裝置的eSIM使用許可,eSIM卡在國內的使用也主要集中在可穿戴裝置上,因此蘋果只能使暫時採用物理卡槽來實現。而在此之前,Apple Watch eSIM版本也是頻頻跳票,也是因為運營商偏向保守的成分在裡面。
Apple Watch eSIM卡整合
在談到eSIM卡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談到SIM卡。大家都知道手機的通訊主要是通過基站部分與移動裝置的資料交換而成。而我們移動端的部分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移動終端(就是手機),負責處理訊號的編碼加密,調製解調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我們的SIM卡,負責資訊的鑑權加密,資料儲存等等。你可以簡單理解 不同地域的人在一起聚會,手機調製解調起到了方言翻譯的作用,而SIM卡就是邀請函,沒有這個證還想來參加我們的肥宅快樂展?做夢吧。
而SIM卡本身就是一個微型晶片,擁有自己的微處理器,你把SIM翻過來,那些小銅片就是SIM卡不同的功能模組,通過觸點與手機相連,通過這些模組,SIM卡就實現了資訊儲存等功能。
SIM整合有晶片
由於根本目的是為了儲存使用者資料,而當初使用者資料的儲存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小靈通這種資料跟在手機上面,一類是儲存在SIM卡上,而我們目前的主流方案就是第二種。蘋果eSIM就是選擇了第一種方案進行衍生,將原本SIM卡該有的微處理器等新品整合到了主機板上,所以說縮小了空間體積。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清楚了這個eSIM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而是在網際網路加深下的技術迴歸,擁有成熟的技術積累。雖然非常老套,但是eSIM也只有在目前這個環境才能實現。比如說當初轉移電話這項大工程,在你更換手機之後也不必擔心資訊丟失,而是通過“雲”來輕輕鬆鬆一鍵恢復。
在5G時代來臨之後,eSIM這種輕便的形式可以與各種裝置相連,而並不是僅僅侷限於手機,平板電腦LTE版本(可插SIM卡),電腦與可穿戴裝置都可以加裝eSIM,形成萬物互聯的網際網路浪潮。玄學一點說,eSIM並不侷限於實體,而更像是一種概念,一種打破運營商市場流通壁壘的趨勢。但在歡迎eSIM卡到來的前夜,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eSIM的標準由誰制定。
蘋果推出eSIM卡方案
蘋果這次借雙卡雙待推出自己的eSIM卡服務,不僅是為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也是在培養自己的使用者群體來吸引運營商的加入。而在大多運營商加入之後,蘋果的標準勢必會使小運營商的參與產生一定的疑惑。 所以說,蘋果的雙卡雙待只是為了更加柔和地推進eSIM卡,恰好與使用者需求形成了統一。
而我們的雙卡雙待需求,也並不會成為手機發展過時的理由,說不定,將會還會出現雙eSIM功能出現,但是這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並非技術),畢竟蘋果eSIM的服務全球目前也只有9個國家支援,還只侷限在部分運營商上面。
可是就算運營商的資費套餐轉入變得更加便捷,資費更加便宜,你會放棄雙卡雙待嗎?
我並不會,因為我還需要雙卡雙待來註冊另一個微信賬號。 在匆忙的現在的社會,工作與生活早已經不分你我,而我們也需要一片個人空間——這就是第二張SIM卡的價值所在。 如果只是使用一張卡,你的通訊錄列表將會被工作完全佔據,你很難將工作與生活區分開。而蘋果現在就是為這部分使用者解決了需求,作為一部售價高昂的電子產品,雖然有使用者可能用不著,但是誰也不敢打包票自己永遠不會用到。換機成本如此之高,使用者也只能選擇去購買更加廉價的備用機,從經濟和生活增加自己的負荷量。
由此來看,雙卡雙待仍會繼續存在下去, 畢竟市場向來只有過時的設計,沒有過時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