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遊戲手機 華碩的救贖
來源:北京商報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進入夕陽化,所有的電腦企業都在轉型,日前,華碩祭出新品Rog Phone,正式進軍遊戲手機市場。儘管在電腦市場依舊名列前茅,華碩卻在近兩年遭遇了市場佔有率和業績的雙重下滑,在智慧手機行業也未能翻起多大浪花。此次華碩另闢蹊徑,看準火爆的電競行業,看似前程似錦,但受眾群體小、產品價格高可能會成為發展的桎梏,未來華碩的轉型之路還需等待時間的檢驗。
瞄準電競市場
在9月12日的新品釋出會上,華碩釋出了首款遊戲手機Rog Phone並宣佈當日正式開售。
華碩電腦開放平臺中國區總經理俞元麟將Rog遊戲手機作為本次釋出會的核心產品最後一個亮相,而這也是華碩面世的首款遊戲手機。
Rog Phone搭載 高通 超頻驍龍845處理器、3個typeC介面、90Hz的手機螢幕重新整理率、1ms的響速度……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該手機在設計中對遊戲效能的提升。
華碩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釋出的遊戲手機,目標人群是注重專業、優質手遊體驗的硬核玩家。他認為,隨著網路提速和手機硬體效能的不斷提升,畫面精美、注重操控的大中型手機遊戲不斷推出並興起,玩家從手機遊戲中得到更多樂趣的同時,也對手機的效能和遊戲操控有著更高的需求,“我們認為推出一款遊戲手機的時間到了”。
儘管華碩Rog是以生產硬體為主的廠商,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該公司融入到電競生態的意圖也十分明顯。Rog與電競賽事官方、戰隊、選手、內容製作方、直播平臺等都有著緊密的合作。
電子競技行業日漸火爆,與朋友組隊進行王者榮耀、吃雞、飛車等手機遊戲越來越成為“80後”、“90後”、“00後”的日常。針對這一現狀,手機廠商也不甘落後。Razer Phone、黑鯊、努比亞紅魔……近年來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打造“遊戲手機”這一概念,推出針對遊戲優化的手機。
不過,在這些品牌中,華碩Rog Phone無疑是走高階路線的。 京東 商城資訊顯示,努比亞紅魔的價位在2000多元,黑鯊手機是3000元左右,Razer Phone價格最高,標價為5000多元。而Rog Phone的最低配版本價位已經在5999元,高配超過1.2萬元。
運營商世界網總編輯康釗表示:“在電競界有這麼一句話:‘外行看配置,內行看散熱’,遊戲手機其實既要看散熱,也要看配置,華碩的Rog手機配置可以;另外選配外接螢幕配件——TwinView Dock(雙屏擴充套件盒),能夠實現本機螢幕與新增螢幕聯動,自帶遊戲模式——X Mode,開啟該模式後,可以釋放後臺效能遮蔽外界通知,所以效能不錯。再加上京東承銷,應該能有一定銷量。”
不過,康釗也指出,遊戲手機主要針對年輕人,而且是男性,因此,屬於小眾人群,銷量規模不會很大,而且Rog Phone比努比亞紅魔遊戲手機等價格高,價格是主要問題,還看使用者能否接受。
電腦業務下滑
眾所周知,華碩深耕個人電腦市場多年,在全球市場上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但由於市場飽和,近兩年有了下滑的趨勢。此次祭出遊戲手機,在業內人士看來,是華碩另闢蹊徑的選擇。
科技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公佈的2017年膝上型電腦市場報告顯示, 蘋果 市場份額從8.3%上升到了9.6%,超過了華碩,成為第四名,華碩電腦的份額則從10.3%下降到了9.5%。而在2018年上半年,第四名到第六名變化較大,依序為巨集碁、華碩以及蘋果。巨集碁方面,因第一季部分出貨量遞延至第二季發酵,市佔率增至8%,排名也由第六名上升至第四名;華碩則因第一季庫存尚待去化,影響第二季出貨表現,市佔率下滑至7.4%,落居第五名。
康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華碩在電腦行業的長處在於主機板。據瞭解,華碩剛起家時,專門從事電腦主機板設計,曾經與 IBM 同步推出486主機板,成為臺灣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一片486主機板,足足領先臺灣同行半年以上時間。時至三年後,華碩又率先推出了世界第一片雙奔騰處理器的主機板。華碩也一路高歌猛進,三年時間營收從2.3億臺幣飆漲到21.8億臺幣。1996年,華碩營收133.3億臺幣,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主機板廠商。
之後,華碩又將目光鎖定在膝上型電腦,2013年華碩躍升為臺灣膝上型電腦大廠,並逐步蠶食市場大餅,超越老大哥巨集碁而成為臺灣市場第一名,膝上型電腦進入全球市場三甲。
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普及,傳統的PC行業陷入寒冬,至2011年開始就不同程度地出現下滑趨勢。在整個PC式微的行業背景下,華碩2017年一季度用出貨量暴跌14%重新整理了行業紀錄,在主流廠商拿下跌幅第一的排名。今年一季度,華碩的總收入為990億元新臺幣,大約為34億美元,同比下跌了9%。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全球市場來說,華碩依然是主流的個人電腦廠商,在銷量排行榜上也仍舊名列前茅。
其實這可以視為臺灣傳統電子科技產業的縮影,不光是華碩,巨集碁和HTC目前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以代工廠起家,偏重於硬體製造,對包括軟體、內容生產和市場營銷等領域缺乏優勢。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曾經這樣形容過臺灣地區:臺灣一直以硬體思維作為導向,導致它錯過了軟體革命、網路革命和移動網際網路革命期間大量的機遇。硬體時代一直保留下來的保守主義,加上有限的市場容量,導致整個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逐漸落後——沒有資本的支援,沒有使用者需求的推動,臺企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落後,幾乎可以預見。
轉型路在何方
主營業務不濟,在過去幾年中,華碩只好逐步向智慧手機等其他領域轉型,從而降低對傳統PC業務的依賴。
但跟膝上型電腦市場發展期較長不同,手機市場的洗牌期更快。2006-2007年前後,內地手機廠家超過5000家,但90%在2013-2014年的市場洗牌中消亡。到2014年,市場只剩下59家智慧手機廠家。如今,內地也就剩下十餘家手機品牌,進入“寡頭”時代。
北京商報記者就華碩手機業務情況聯絡到了該公司負責人,截至發稿對方未作出回覆。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華碩錯過了智慧手機爆發的黃金時期,進場時,格局基本已經建成,進入智慧手機出貨增幅的“天花板”。康釗則認為,華碩手機業務一直銷量不多,受市場大環境影響,目前在等待市場爆發的機會。“華碩整體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還可以,有一定的研發能力,但不可能每個領域都大投入。”
還有分析指出,從研發能力上看,華碩作為全球第一的板卡廠商,研發能力自然不差,但手機行業發展速度太快,沒有核心的技術作為競爭力,基本上很難在市場上立足。其次,華碩在渠道能力、廣告營銷能力也略有欠缺。2015年OPPO、vivo兩大黑馬強勢崛起,國內的手機廠商才意識到一件事——線下渠道和廣告營銷居然能夠帶來如此大的利潤回報,而華碩,乃至整個吃足了網際網路紅利的內地手機廠商,起步已經落後一大步了。
目前來看,華碩手機的銷量不盡如人意。據臺灣媒體報道,2018年,華碩喊出的智慧手機銷售目標是2000萬部,但是2019年的目標幾乎降低了一半,到1200萬部。降低目標主要的原因也是內地的手機品牌實力強大,在發展中國家搶走份額。還有市場研究機構指出,華碩在2019年的智慧手機交付量可能只有880萬部,遠遠達不到1200萬部的目標。
如今的華碩又把目光瞄準了更加細分的遊戲手機,能否拯救華碩還未可知。洪仕斌認為,華碩轉型的方向可以向日本消費電子企業學習,比如東芝和松下,拓展醫療板塊或者新能源板塊。
有業內分析人士則表示,手機業務過去一直不是華碩的主業,只是從公司戰略上保留這塊業務,更多的是等待機會。而此次Rog玩家手機的推出,可以視為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尋找到了非常狹窄的一條差異化道路,消費者的反響和接受程度如何,還有待市場的檢驗,業內不妨拭目以待。
北京商報記者 石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