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思考框架,10倍提升決策力
之前有段時間對歐美的司法體系比較有興趣,看了一本書《高手:解決法律難題的31種思維技巧》,卻驚喜地發現它很好地演示了跨學科的思維方式。這本書介紹了不同學科領域的框架在法律中的應用,我提煉了幾個啟發較大的框架,聊聊它們如何在其他領域,尤其在網際網路中應用~
框架1:邊際分析(邏輯學)
一個機場建在居民區附近,噪聲擾民,附近居民把機場告上法庭。如果你是法官,若擾民成立,你會如何處理?擾民不成立呢?
一般可能會這麼認為:如果擾民,則拆掉機場;如果未達到擾民,則讓機場繼續運營。這陷入了一種非黑即白的思考。
如果減少或取消夜間航班呢?
通常來講,夜間航班造成了較多的影響。(假設居民都是白天上班且工作地不在附近。)這便是一種邊際分析的思考方法。
邊際分析指的是把概念/事物看成是有形狀的,以它為中心,延伸出不同的邊際。例如抽菸的邊際可以是抽菸的地點、抽菸的數量等等。 當概念/事物造成某種影響時,可能是它的某個邊際貢獻了主要的影響。
邊際這個詞似乎是經濟學概念。但我覺得它比較像邏輯學裡的種屬概念(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邏輯學導論》裡定義的部分,有一種定義方式叫屬加種差。)因此放在邏輯學裡。
邊際是一種很有用的思考方式,除了在法學領域,在很多其他領域都有很多應用。
應用1:邏輯學
在奇葩說第 1 季的一期節目中,有個辯題是“沒有愛了,要不要離婚”,蔡康永和高曉鬆有一段精彩的辯論,其中很多運用了邊際的方法。蔡康永持方是不要離婚。
蔡:我們的回憶那麼重要,回憶全部作廢,這個值得嗎?
高:回憶作廢了嗎?誰說離了婚從前的愛情都沒有了?
蔡:你可以靠著作品回憶,我若不會創作,我至少可以靠留著這個人留住回憶。
(指出“你”是普通人裡特殊的邊際)
高:如果沒有愛了,留著這個人不如放在心裡,是她年輕時的樣子。
蔡:未必。我們人生的很多事都不是基於有沒有愛而決定的;我們老了需要一個伴,你覺得愛還是老人家找一個伴的最高標準嗎?
(“愛情是最高標準”存在邊際:老了的時候)
高:那有多少老人是老來黃昏戀?那麼他們的回憶、成長都作廢了嗎?
(普通老人中的邊際:黃昏戀)
應用2:網際網路
我曾在一個內容創業公司負責過評論模組,當時評論區有很多過激言論。一開始我們過濾關鍵詞,但他們變著花樣照樣發。有用諧音的、拼音的甚至寫藏頭詩的。這體現了邊際的替代特性。
後來採取了禁言封號等更嚴格的手段,但也不完全有效。
我看了資料,發現大部分過激言論是由小部分賬號發出的,而多數賬號只發過一兩條。也就是說,是噴子的永遠會噴人,大部分人是可以挽救的。所以後來採取了一些區分的措施,這也是邊際的思路。
應用3:心理諮詢
《改變》(也是一個講思維方式的神作)裡提到過一個例子:媽媽教育(罵)女兒時,爸爸都不參與。媽媽希望爸爸和她一起罵女兒,否則覺得他暗中和女兒串通一氣,但爸爸生氣地否認這一指控。
治療師建議爸爸,每次媽媽和女兒吵架,他可以做一件讓女兒困惑的事,例如拿出10元給她。女兒如果追問為什麼,可以說,我就是喜歡給你10元。這樣可以讓媽媽覺得至少爸爸有在幫忙。
媽媽的概念裡:你要麼罵女兒,要麼不罵女兒。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但爸爸也可以不限於此,而只把這二者看成某個事物的邊際,這一事物是“參與教育女兒”。而這件事還有其他的邊際,例如這裡治療師的建議。
“邊際”框架有幾點需要注意:
一是邊際間會替換:例如禁止室內吸菸,人們會更多去室外吸菸。
因而考慮修改邊際時要考慮可能的替換的影響。例如書中的例子,如果規定企業不可以無理由開除員工。乍看之下對員工非常好,但是這會增加企業僱新員工的成本,他們可能不願僱傭新員工或者延長目前員工的工時。
二是除了考究事物,有時也需注意:人群也有邊際成員。例如上面辯論、網際網路中的例子。
另外邊際分析可能會讓“次優理論”(theory of second best)出現問題。
次優理論大概是說:如果做一件事最佳方案是同時滿足某幾個條件,但你目前不能都滿足,只能滿足例如3/4。那滿足這些條件的方案是次優方案。但是考慮到部分邊際的改變會造成其他邊際的替換。有時什麼都不做可能會優於次優方案。
也就是說:出現問題,我們傾向於尋找解決方案, 但有時也要想想,是否什麼都不做反而是更好的方案?
框架2:事前分析與事後分析(行為學)
一個劫匪走進了一家銀行,劫持一位顧客為人質,要求工作人員交出現金。遭到拒絕後,他開槍打死了顧客。死者家屬把銀行告上法庭,控訴其應該交出現金,畢竟只有 5000 美金。如果你是法官,會如何審判呢?
可能你會覺得,人死了是個悲劇,和區區幾千塊錢比起來,人命損失太大,那位銀行工作人員應該交錢的;但美國的法庭很可能判原告敗訴。
你的分析是一種 事後分析(Ex Post)。基於事情已經發生,結果已經造成的情況下,討論對所造成的傷害如何彌補,如何問責。
而美國的法庭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如果判原告勝訴,告訴銀行工作人員在面對劫匪以人質威脅時就應該交錢,那麼劫匪就會更多地選擇去劫持人質。這是一種 事前分析(Ex Ante),在未來的事情發生前,考慮當前的事對未來人們的動因有何影響。
再看一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捕鯨人,用叉子叉到了一頭鯨,但它沒死,撲騰到岸邊,正好路人甲路過,殺死了這頭鯨,請問鯨魚歸誰?
同樣道理,如果歸了撿漏的路人甲,可能就不會有人去捕鯨,而是專門跑去撿漏,那捕鯨業要完;法庭一般會把鯨魚判給你。
智慧財產權問題也是基於事前分析。如果某人創作的作品沒有保護,TA 可能再也沒有動力創作。
框架3 :效率(經濟學)
你在開車,路上一頭奶牛突然竄出來,把你的車撞壞了。你把奶牛主人告上法庭,稱他沒看管好奶牛。
損失確實造成,按理應該賠償你吧?
那可不一定哦。
美國法庭會根據奶牛主人是否做了應該的管理措施來判決。例如,如果奶牛場圍一圈鐵欄杆就能基本解決奶牛跑出的問題,且奶牛主人這麼做了,那就不會認為主人該賠。
一圈鐵欄杆可能只能解決大部分問題,還是有一些時候奶牛會跑到公路上。百分之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許是修築圍欄,並派個人全天候看管。但法庭不會要求奶牛主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樣的成本太高了。做這些防範措施的成本可能遠高於出事故賠償的成本,這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這個案件的焦點是奶牛主人是否採取了合理的看管措施。合理的措施不等於完美無缺的措施…… 這種分析思路的關鍵是考慮涉及的所有成本: 不但包括事故本身的成本,而且包括防止這些事故的成本。
乍看之下這個規則似乎很無情,它意味著法律甘願看到事故的發生,但其實這就是人們預設的處理原則。
按書裡的數字,每年美國約有 4 萬人死於交通事故(於寫作該書的時間), 但我們是接受這個數字的,因為否則我們大可以把車速限制在 20 碼以下。但大家都認為超慢速行駛是浪費生命。
當然,作者也嚴謹地指出,在法律中是否應該應用經濟學的效率標準是仍在爭論的。
而對於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來說,法律考量的這些標準也給我們啟示:有的時候,犧牲效率的使用者體驗是否是最好的?除了考慮當前體驗,是否也考慮對使用者未來行為動因的影響呢?
又或者,效率似乎是預設的準則,有時功能設計中預設把效率作為第一原則考慮是否又是合理的呢?
框架4: 囚徒困境(博弈論)
囚徒困境指的是,我和同夥被抓了,如果我倆都交代,由於證據充足,各判 5 年。如果我交代同夥不交代,我無罪釋放他判 10 年,反之他無罪釋放我判 10 年。如果我們都不交代,由於證據不足,各判 1 年。
囚徒困境裡對“我”而言,選擇的排序是:
- 最好的選擇:我背叛而你合作:我交代而對方不交代
- 次優選擇:我們都合作:都不交代
- 都背叛:都交代
- 最差是我合作而你背叛:你交代而我不交代
財產公有會產生囚徒困境:假如有片魚塘是大家共有的,每個人都會盡可能多地去捕魚,這樣魚塘很快廢了。但如果每個人有所限制,魚塘能休養生息長存。但每個人會想,我有所限制但別人不限制呢?
這裡的問題在於每個人考慮自己的收益而不考慮共有的成本。從法律的角度,政府會限制捕魚率、採礦率等。
破產的追債也是囚徒困境:你面臨破產,如果債主爸爸們能緩一緩,你可能還能翻盤。但債主們都不想當最後討債的傻瓜,紛紛追債,而你就真的破產了。從法律角度的解決方案是設立破產保護,規定一定期限內誰都不許討債。
我們再看下獵鹿博弈來深入理解囚徒困境:
框架5: 獵鹿博弈(博弈論)
獵鹿博弈指的是:如果你我是獵人(不是女巫…..),我們合作,能捕到雄鹿吃鹿肉;但凡一方不合作,就只能各自打野兔吃兔兔。
兵變是一個例子:最好呢,大家都合作,去兵變;如果不合作呢,無非是維持現狀。
還有一個種族隔離的例子:在美國,為什麼會形成白人和白人住,黑人和黑人住?
這可能並不是種族歧視的問題,而是獵鹿博弈的問題。
當一個黑人家庭搬進一個白人聚居區的時候,如果大家都不搬走可能是最好的。但有些白人家庭會擔心這片地區房產估值會下降,首先搬走了。其他家庭看到了,擔心別的家庭會搬走,也搬走了,就形成了種族聚居區。
獵鹿博弈和囚徒困境的一個區別在於:前者,合作始終對我有誘惑,而後者;背叛始終對我有誘惑。
獵鹿博弈也有背叛的風險,但它的背叛是防禦性的。只有在確定你不會合作後我也不合作了。
博弈論裡有一個“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指的是任何策略的改變都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了,此時這個博弈就達到了一種均衡。
囚徒困境 裡最終會變成大家都背叛 (交代),因為其他情況都會有一方想要通過背叛讓自己的情況變好。 都背叛是一種較差的均衡。
獵鹿博弈裡雙方合作是一種均衡,不合作是另一種均衡。 它的挑戰通常是如何把一種較差的都吃野兔的均衡改變成一種較好的都吃鹿肉的均衡。
有時候同個場景在有些人眼裡是獵鹿博弈,有些人眼裡是囚徒困境。例如股市崩盤前的拋售。可能在廣大韭菜眼裡,大家都不拋售是最好的。但在有些莊家眼裡,都不拋售居於中位,最好的是我拋售你不拋售,於是開始拋售。於是韭菜眼裡的獵鹿博弈就被迫變成了囚徒困境。
有時候,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愛你你不知道,而 是 我眼裡的獵鹿博弈,為什麼在你那裡是囚徒困境 。
應用1:網際網路
獵鹿博弈在產品設計上有個啟示是:儘量讓使用者以為別人都在獵鹿,這樣他們也會去獵鹿,暫時沒想到例子。
再來看下書裡提到的解決白人區搬入了一個黑人的解決方案,對產品經理解決問題挺有啟發。
- 提供房屋價值保險;如果該小區相對於其他白人區的房價跌太多的話,屋主獲得賠償。
- 發現有白人要賣房子,在他們賣房子時加收5%的稅。
- 該小區每年前5%的房屋銷售免稅,其他都徵稅。
2 的問題在於提高了出去的成本,但也降低了白人搬進來的意願。3 是對 2 的改進,致力於減緩白人搬出的速度。
產品經理的工作是不斷提假設,以上提供了提假設的思路。為了阻止/提升現象 A,通常會想到“提高/降低做 A 的成本”的思路 ,但是否也考慮了這一思路對“-A” 造成的影響呢? 除了思考阻止/提升 A 這樣質變的思路,是否想過減緩/加速 A 這樣的量變思路呢?
書裡還介紹了許多其他的框架,可以進一步看一下。這本書很棒,就是翻譯不太好。
本文由 @Tara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