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手環、智慧手錶再到 AI 晶片,華米看到的究竟是什麼機會?
上市七個月後,華米終於在 Amazfit 品牌三週年這一天召開了 2018 新品釋出會。
站在臺上的黃汪看起來依舊和過去一樣精神,就在前不久,小米官方微博宣佈,小米手環全球累計出貨 5000 萬支,並且小米手環 3 NFC 版也正式開售。而在自家 Amazfit 系列產品線上,華米也擴張迅速,不僅二季度銷售額自家 Amazfit 系列佔比 42%,Amazfit 運動手錶還坐上全球智慧手錶銷量第四的位置。
或許是受這些好訊息影響,釋出會上介紹新產品時,黃汪聲量十足,一個人帶來了兩款新品和一個重磅訊息。從智慧手環到智慧手錶,這一次華米都帶來了不少驚喜,最終環節甚至帶來了一款全新的 AI 晶片。
那麼,這些新品對使用者來說究竟有什麼亮點?華米這麼做背後又意味著什麼?在我們拿到產品評測之前,這次釋出會的一些細節也許你會很感興趣,不妨讓我們一起看一看。
Amazfit 智慧手錶:用上小愛同學的全新嘗試
首先登場的是 Amazfit 智慧手錶,這款手錶採用 1.3 英寸 AMOLED 顯示屏,解析度 360*360,錶盤部分邀請到著名設計工作室 Territory Studio 進行設計,這家工作室為眾多好萊塢科幻大片進行過概念設計,被大家熟知的《復仇者聯盟》《銀河護衛隊》等電影都由其參與設計。

從黃汪展示的效果來看,這一次 Amafit 智慧手錶的確在錶盤方面下了一番功夫,而且一些錶盤還有動態效果,作為彰顯個性的一大特性,Amazfit 智慧手錶錶盤部分的確很有特色,黃汪表示這款手錶之後還將會支援使用者自定義錶盤,這意味著以後也有可能用照片作為手錶錶盤。與此同時,在錶帶材質上,這一次也選擇了更舒適的材質。
Amazfit 智慧手錶一大重要功能是 NFC,這一次不僅支援全國 165 個城市的公交、地鐵等 NFC 支付,團隊還在不同城市和地區進行路測,測試線路超過兩萬條,所以即便你是小城市公交使用者,也依然可以使用這款手錶來進行刷卡,出門不用再擔心要帶公交卡。
NFC 的功能不侷限於此,黃汪表示,Amazfit 智慧手錶還能模擬門禁卡以及部分銀聯卡消費,門禁卡的加入能讓日常開門更加方便,而銀聯卡的合作則是從 Amazfit 智慧手環就開始的嘗試,通過這些功能,這款智慧手錶在 NFC 方面表現得比以往更加全面,黃汪認為,手錶的最終目標就是能代替日常使用的錢包,所以除此之外,手錶本身還支援支付寶離線掃碼。
運動方面,Amazfit 智慧手錶支援的運動模式共有 11 種,其中不僅有跑步、騎行等通常的運動方式,還支援網球、滑雪等運動,這背後的技術則是通過收購海外品牌核心技術進行整合之後得到的,所以運動方面能滿足大部分的運動場景。而且定位技術也提供了 GPS+GLONASS 雙星定位系統,位置記錄會比以前更加精準。
心率監測方面,Amazfit 智慧手錶加入的新一代高精度光學感測器,功耗相比過去降低 80%,準確性則提升到了 98%,因此手錶能夠帶來全天心率監測,並且由於全天心率監測,手錶增加了運動心率異常報警功能,當心率出現異常情況時,會及時為使用者做出提醒。
釋出會現場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終於支援小愛同學和小米智慧家居產品了。小愛同學大家並不陌生,在手錶上的使用和手機上幾乎相同,而支援小米智慧家居則意味著,你終於可以不用掏出手機,直接通過手錶來控制家裡的各種電器了,如果說前面的功能都更注重運動健康,那麼這個新特性則體現出了智慧的核心。
價格方面,Amazfit 智慧手錶售價 799 元,官方發售時間為 9 月 17 日,並會在京東、天貓、拼多多同時上線。
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 1S:更關注心臟健康
如果說前幾天蘋果釋出會上展示的 Apple Watch 讓很多人意識智慧手錶也可以用來監測心電圖的話,那麼早在 2017 年推出的第一代 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上,嘗試心電圖功能的華米可謂是眼光獨到。
心電圖監測(ECG)對於現代醫學檢查來說十分重要,它是被用來判斷心血管病症的依據之一,在華米第一代 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上,心電圖監測功能實際上就已經在嘗試通過打通資料和服務,來起到幫助使用者檢查健康的功能,不過在第一代產品上,還只能通過使用者主動按壓來做到測量。
作為升級產品的 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 1S,採用全新一代光學感測器,在追求更高精度的同時,也實現了心電圖的 7*24 小時實時監測。黃汪在介紹中談到,在第一代產品獲得的五百多萬條心電圖監測資料基礎上,他們聯合醫生確認心臟房顫人次一萬多人,併成功幫助一些使用者預防了心臟疾病危險,正是這些資料,才得以實現新一代的全天候實時監測。
從上一代的眾多珍貴資料和後續追蹤分析中,華米有了自己的 AI 監測系統,能夠 24 小時實時監測心率失常,從而發現心律不齊以及房顫現象並做出反應。有了這樣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後,華米嘗試更進一步完善自身健康服務。
黃汪認為,真正的健康產品不僅僅是健康資料監測,背後必須將硬體、軟體和服務融合在一起,為此,在智慧手環配套的 App 服務米動健康中,這些對心臟監測的資料不但能被記錄下來留作醫院參考,同時還會提供 24 小時免費電話諮詢健康服務。
不僅如此,華米也希望受歡能夠在 App 端提供更多健康支援,所以不僅僅是心臟方面的監測,還提供了健康週報,久坐、吃飯、吃藥提醒,還針對子女提供了檢視父母健康資料的功能並可以自動提醒,這些都不僅僅侷限於硬體端,而是打通了硬體、軟體服務以及背後的醫療團隊,是華米對於智慧可穿戴在健康領域的更進一步突破。
價格方面,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 1S 售價 699 元,官方發售時間為 9 月 17 日,將會在京東、天貓、拼多多同時上線。
黃山一號:華米可穿戴智慧的決心
儘管此前外界有過猜測,但當黃汪最後站在臺上宣佈華米將帶來全球智慧可穿戴第一顆人工智慧晶片——黃山一號時,現場不少人還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

儘管智慧可穿戴領域發展已經有幾個年頭,但黃汪對於當前這一領域仍有很多不滿,他認為這些年過去,智慧可穿戴裝置給使用者帶來的核心價值並沒有太大變化,用他的話說就是「功能長相都幾乎是一樣的」,但是產業趨勢上,智慧手錶不能變成如今的智慧手機。華米是基於這樣一個核心才決定開發自己的智慧晶片——黃山一號。
黃山一號是第一款整合 AI 神經網路模組的可穿戴處理器,它的出發點很簡單,傳統智慧可穿戴裝置上,收集的資料需要經過後臺上傳雲端,經過分析計算將指令反饋給裝置,裝置接受之後再提供給使用者,這種方式能耗和速度上都不夠理想。所以如果能夠設計出晶片在本地直接計算,就能減少步驟從而做到效率提到。
黃山一號就是基於這一目的,在 RISC-V 開源指令集基礎上進行開發的處理器,RISC-V 指令集由美國伯克利研究團隊發起並且開源,之後全球上百家公司加入 RISC-V 陣營,我們熟悉的微軟、Google、IBM、三星、華為等公司也都加入其中。
華米在兩年前就開始了晶片研發,並投資了相關技術公司,今年 6 月,華米投資了 SiFive 這家公司,這是由 RISC-V 開創者 KrsteAsanovic,以及 Yunsup Lee 和 Andrew Waterman 共同建立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員工為 RISC-V 研發團隊成員,通過這些再結合自主研發,黃山一號晶片實現了相比 Arm Cortex-M4 架構處理器效率提高 38% 的效果,並且繼承了 AON(Always On)模組控制器和神經網路加速模組。
與大家熟悉的 X86、ARM 架構相比,RISC-V 具有效能高、功耗低、體積小、易定製擴充套件等特性,並且開放、免費,所以適合作為 IoT 時代的處理器架構。在介紹中黃汪提到,黃山一號晶片集中的神經網路加速模組有四方面,包括 Heart Rate、ECG Engine、ECG Engine Pro 和 Arrhythmias,這些能在本地對心率、心電、心律失常等進行實時監測分析,無疑能夠為可穿戴裝置帶來更大突破,而這款晶片也將會伴隨明年年初的華米新品正式亮相。
從智慧手環到智慧手錶,再到如今的智慧晶片,華米科技逐漸走上了一條從處理器到硬體端再到軟體服務的可穿戴產品完整鏈條,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讓其能夠完全掌握產品設計和製造策略,有針對性做出更特別的產品,同時更進一步,將自身健康 IoT 產品的範疇延伸出去,這無疑也讓人們對它的未來有了更多的猜想。(編輯:Rubbe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