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演算法老矣,今日頭條們接下來的故事該怎麼講?

最近人人網賣身的訊息引爆了微博微信等各大社交平臺,陳一舟傷感表示:“自己可能不再適合做年輕人的社交產品。”眾多80後90後驚呼,青春不再回來!
為此,很多人覆盤了人人網的發家史,企圖解讀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的社交命題,發現新的機會。然而事實上大家都在各說各話,有人說戰略,有人說團隊,並沒有統一的口徑。最終唯一讓人達成共識的,反倒是社交創業中最淺薄的道理:解決技術問題,抓住年輕人。
這是一個用技術讓產品說話的世界,無人便利店是技術,數字貨幣是技術,機器人更是技術。現在在一個行業中,如果要尋找新的獨角獸,發現新的攪局者,必定是技術讓它走到我們面前。
對於所有產品來說,技術是通用的決勝之道,具體到社交媒體領域,技術是吸引年輕人的鑰匙。
當社交媒體走到2018
都說這是一個顛覆的時代,人人網已經落幕,到了2018年社交媒體領域最不能讓人忽略的,是顛覆者今日頭條。
依靠推薦演算法技術,今日頭條突破了阿里騰訊等巨頭的重重夾擊,成長為一頭野獸。也是推薦演算法,改變了內容的傳播方式,讓內容傳播從傳統媒體門戶走向新媒體社交時代。
然而隨著這項技術被各大社交平臺廣泛應用,人們發現目前的演算法機制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
其一、在流行的APP中,標籤是演算法基石。通過標籤人與機器設立聯絡,機器才能高效分發內容。但問題在於,標籤反映了某種價值觀,它過於依賴機器,以致於出來的結果有些是不合常理、扭曲或者是失真的。
以今日頭條為例,對於在平臺上生產內容的使用者,推薦演算法顯然是不公平的。因為基於標籤的演算法推薦,流量的生殺大權一大部分在機器手上,因此你的內容不僅僅要抓住人的眼球,同時也要能夠對機器演算法的胃口,這就導致那些想在頭條上賺到錢的媒體淪為了今日頭條內容工廠的一名“工人”,分析熱門標籤、關鍵詞—製造標題黨的標題—生產讀者容易產生共鳴的文字便是工人流水線。
其二、標籤會構成一個知識庫,機器會根據使用者行為從知識庫中將標籤篩選出來打在使用者身上。但由於基於標籤的知識庫很難主動去進化,這就讓使用者所接觸到的內容面變得越來越狹窄,從而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很多今日頭條使用者會反饋一個問題,即在最開始,今日頭條推送的內容都是自己喜歡的,但是時間一久,便覺得審美疲勞索然無味。就是因為演算法一開始判定了使用者的標籤屬性,雖然在內容推送上達到了個性化精準化,但人是不斷改變的,隨著時間的遷移人的喜好會轉移,因此這種演算法的跳躍性和靈活性還不夠。
今日頭條成也演算法憂也演算法,基於這種演算法,頭條和抖音的重點永遠是快速消費品,當下的社交媒體已經顯露出它的侷限性。
推薦演算法老矣,智慧演算法現身江湖
由於傳統推薦演算法飽受爭議,近期一種智慧演算法現身江湖,立刻引發了大量關注。筆者瞭解到這項技術搭載在“Ta在”APP中,被推到了市場。
“Ta在”是一個智慧社交媒體平臺,不同於那些只是在宣傳上增加人工智慧噱頭的產品,人們之所以關注這個APP,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它的演算法團隊豪華背景。據悉他們中有一箇中科院博導,還有幾位有微軟、Facebook和領英背景的工程師。
由於對當下社交媒體功能和技術的不滿,這支創始團隊曾去和Google、FaceBook等企業調研,當時發現工程師們在演算法方面想到的還都是文字識別、大資料分析、機器識別,和國內並無多大差異。如上所說,識別不等同於智慧,能夠實現感知才是真正的智慧演算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Ta在”團隊研究多年,如今終於有了前瞻性突破。
不同於頭條推薦,運用在“Ta在”APP的算法系統是基於AI技術的智慧推薦演算法,是無標籤的。也就是說這種演算法不基於人或內容的分析,而是通過分析和統計使用者的行為模式,為使用者找出好的內容,因此這種演算法能夠自我生長和演化,使用者不需要擔心由於標籤和固化帶來個人發展的限制。
簡單來說,演算法能夠自然生長和演化,就會從分析使用者行為中不斷學習人的智慧,直覺和知識判斷,基於群體智慧,平臺就能更加全面理解使用者,而不是標籤化定義使用者的興趣。基於此,Ta在APP會區別於當下其它社交平臺,不是形成興趣圈子,而是把相同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可以推測“Ta在”APP的第一批使用者,應該是那些厭倦被標籤化捆綁的這群人。
不過,從整個產品邏輯來看,似乎也有不足之處:由於這種演算法是基於人的行為操作不斷去學習,然後才能演化,因此平臺需要用什麼去吸引使用者不斷去輸入自己,表達自己,顯然在成本上需要花很大功夫。而且在社交方面,有表達欲參與程度高的往往是年輕人,他們個性、意識獨立,很多時候反而希望匹配到的是跟自己性格相反卻特點明顯的人,如此在智慧推薦匹配方面是否能夠滿足這一特點還有待觀察。
從社交媒體到智慧社交媒體,透露人們對社交方式的新訴求
在國內,除了今日頭條,新浪微博和朋友圈算是第一代社交媒體的代表。自從看到今日頭條在推薦演算法的路上越走越遠,微博也選擇了用演算法讓自己成為使用者的資訊管家,變身“流量分配者”。如今微博上話語權、影響力和經濟收益都集中在頭部,明星和網紅們在微博上實現了商業價值。
微博現在的商業策略非常清晰,就是販賣流量。但這樣發展下去,如何在社交內容與廣告營銷之間找到平衡,將會是微博未來成敗的伏筆。當社交屬性越來越弱,立意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時,微博難避免淪為一個話語權不公平的社交媒體。
微信則是媒體社交和傳播混為一談,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機制是“訂閱制+社交傳播”,公號的閱讀量除了內容質量,更多的是依靠訂閱者在朋友圈進行社交傳播,這種傳播範圍很有限,同時顧忌到社交圈子,使用者往往不敢轉發那些大膽的言論,很多話也不敢說。
除此之外,由於微博微信等平臺都出現了資訊過載的情況,人們不得不人為縮窄自己接收資訊的渠道,如取消訂閱,刪除好友等,平臺本意是通過內容擴大社交,最終卻抑制了使用者發言慾望,如今微信朋友圈下滑得很厲害,微博商業化,社交媒體逐漸走向了反面。內容創作者和使用者都不滿意,只是苦於沒有替代品。
而在國外,作為社交媒體的代表FaceBook誕生之初,很多人說它很偉大,在創意和關聯人方面做的很到位,甚至有人預測它可能是網際網路的終極形態,最終可以壓過技術流Google,它目前的現狀卻是正在失去他的“年輕朋友”。
Piper jaffray秋季釋出的最新報告顯示,當下只有5%的美國青少年認為Facebook是他們最喜愛的社交平臺。今年3月和4月進行的美國青少年調查中,13至17歲的人中有51%表示他們使用該平臺,遠低於2014~2015年調查中的71%。
Facebook好像也沒有做錯什麼,只是調查顯示3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用Facebook的原因是因為父母也在用,可見對於最年輕的社交群體來說,他們總是喜歡新潮的的東西,新產品在市場在極具優勢。
無論國內外,整個社交媒體市場一直在不斷被顛覆,“Ta在”APP一誕生就引發關注,恰如其分表明了人們對於自由公平式社交的嚮往。
“Ta在”或將成為今日頭條們噩夢的開始
從社交媒體到智慧社交媒體,只是個社交新起點,在智慧推薦演算法的推動下,未來“Ta在”平臺上恐怕會誕生新的媒體與商業結合模式。
一方面,分享知識和自我完善是人類的需求,但是現在平臺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唯流量論阻礙了價值的傳播。以頭條為代表的傳統推薦演算法平臺,已經讓使用者越發排斥深度捆綁的社交模式;
另一方面,社交關係越複雜,傳播的資訊就越多限制,大家就不敢發言,不敢評論,不敢點贊,關閉朋友圈,最後平臺使用者身邊充斥的內容只能是折中的內容。
而在“Ta在”平臺上,為了避免社交捆綁,使用者並不能在APP中關注和私信對方,在保護隱私方面更甚於微信。同時“Ta在”APP設定了一個合拍按鈕,依託演化和理解式演算法,平臺可以為使用者推薦“臭味相投”的夥伴。
這個時代要挑出真正感興趣的人,是浩大工程,使用者並不總是知道去哪裡找到你需要的人,但智慧演算法會幫你找到。
“Ta在”強勢破局,今日頭條們恐怕將迎來一場噩夢。這些年今日頭條親身經歷了知識付費和短視訊的風口,在燒錢搶大V登上內容高地後,如今抖音又風風火火往海外擴張。
據QuestMobile釋出的2018年第三季資料顯示,頭條系APP的總使用長佔比首次出現了下滑。其中,今日頭條APP 2017年1月月活使用者量為1.99億,從2017年7月起其月活同比增速開始降到兩位數,到2018年9月月活使用者雖然達到2.54億,但增速僅為14.5%。
推薦演算法的桎梏已經顯現,今日頭條如何不淪為下一個被顛覆者,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