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之戰,足球的悲電競不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78年12月16日,泰國曼谷亞運會,中國隊0:1韓國,這在當時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足球比賽,但日後再看,這場比賽卻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2018年8月29日,印尼雅加達亞運會,中國英雄聯盟代表隊2:1韓國,拿下這個專案的冠軍。
前後橫跨整整40年,同樣在亞運會的賽場,同樣是在東南亞,不同的是從足球到電競,從輸給韓國,到擊敗韓國。
1
在中國的足球圈,有一個很有名的詞,“恐韓症”。而這一名詞的來源就是1978年那場敗於韓國的比賽。
在那場比賽之後,整整32年,在國際A級賽事中,中國隊開啟了逢韓不勝的怪圈,直到2010年,在東亞四強賽上,中國隊3:0韓國,至此才打破了這一怪圈。
而根據相關的資料統計,在此期間,中國隊與韓國隊遭遇26次,其中戰績為11平15負。
當然,儘管現在看上去“恐韓症”已經完全不復存在了,在2018年世界盃預選賽這樣的重大賽事當中,中國隊甚至還1:0贏下了韓國。
但是,現在中國足球與韓國足球之間的差距卻比2010年之前更大。
在本屆亞運會足球比賽階段,中國的一些足球社群當中,除了對中國隊最為關注外,第二個關注的就是韓國。
而關注的點在於韓國同時也是亞洲的第一球星孫興慜。因為如果孫興慜在這次亞運會上無法拿下冠軍,那麼按照韓國的法律,最多再過1年左右,孫興慜就要去服兵役了。
而現在的孫興慜所效力的球隊是英超的熱刺,一個在整個歐洲足壇都算是強隊的球隊,孫興慜是這個隊的主力前鋒之一,在過去的兩個賽季,聯賽加杯賽,孫興慜為熱刺打進了39粒進球。
服兵役對於孫興慜而言意味著整個職業生涯將遭遇巨大的打擊,甚至可能就此徹底斷送在歐洲聯賽的生涯。
對於這個結果,中國的大多數足球迷抱著看戲的姿態,有的盼望著孫興慜去服兵役,有的則為其擔憂,畢竟他也算是代表了亞洲人在主流足球聯賽中的目前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亦如當年短跑的劉翔。
當然,希望孫興慜去服兵役的還是佔據了主流,民族與民族之間畢竟還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隔閡存在的。
但是即便孫興慜去服兵役,在歐洲的五大聯賽當中,依舊有著眾多的韓國人的身影,英超的寄誠庸、法甲的權昶勳、德甲的具滋哲。
反觀中國,不說歐洲的五大聯賽,即便是在歐洲的一些二流聯賽當中,我們也難覓中國球員的神隱,唯一的張玉寧這幾年幾經流轉會根本沒打上什麼比賽,如今又回到了荷蘭,新賽季能否出場依舊是疑問。
而在2010年之前,中國還是有留洋球員的,2002年-2008年,孫繼海為英超的曼城踢了130場比賽;2002-2005,李鐵在埃弗頓的也上場超過30次;2006-2007賽季,孫祥曾為埃因霍溫出戰過歐冠......
但如今,與孫興慜的高光相比,中國的資本大肆撒向全球足壇,但中國球員卻顯得黯淡無光。有人說,現在中國足球與韓國足球的差距就是武磊和孫興慜的差距,在最權威的《德國轉會市場》的身價排行榜上,武磊的身價是200萬歐元,中國最高,而孫興慜的身價世界盃之前就達到了5000萬歐元。
伴隨著世界盃的表現以及兵役這個問題的解決,保守預計孫興慜的身價可能達到了6000-8000萬歐元左右。
這就是現實,一箇中國足球粉絲不得不正式的事實,中國足球已經徹底被韓國遠遠甩在後面的事實。
2
與中國足球相比,中國的電競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英雄聯盟》最重量級的S系列賽中,中國的LPL賽區俱樂部沒有一次拿下冠軍,而韓國在7屆賽事中,拿到了5個,從S3-S7。
其中,S3、S4全球總決賽,中國的皇族俱樂部(Royal Clup)都曾無比的接近冠軍,但最終連續兩年都只取得了亞軍,擊敗皇族的一個是韓國的SKT,一個是韓國的Samsung White。
也就是在S4之後,從S5到S7,連續三屆S系列賽,完完全全的變成了韓國的內戰,包攬冠亞軍,Faker走上神壇,被玩家稱為大魔王。去年的S7,兩支韓國俱樂部SKT、Samsung Galaxy更是分別踩著中國的RNG和WE走向了最終的決賽舞臺。

“大魔王”Faker
兩次決賽,一次半決賽,對於中國《英雄聯盟》粉絲而言這是最傷心的三次失利,獲勝的那一方均是韓國。
實際上,不僅僅近幾年的《英雄聯盟》,在《英雄聯盟》之前,中國的電競在成績上相比於韓國而言就一直是落後的。
在電競產業最開始發展的時候,彼時主流的是CS、《星際爭霸》(簡稱SC)、《魔獸爭霸3》(簡稱War3)這三個專案,其中看上去似乎是代表了三個地區,歐洲的CS,韓國的SC以及中國的War3。
而提到War3這個專案上中國取得的成績以及在中國的大範圍普及,我們當然會想到2005年在WCG這個賽事上,Sky的奪冠,以及在2006年的蟬聯冠軍。
事後看來,那兩次奪冠在中國電競最黑暗的時刻,給了中國電競一絲曙光,給了中國電競日後起飛的空間。
之後的2009年,2012年,2013年,中國又分別有三位War3選手在WCG這個賽事上拿下了冠軍。
儘管2012、2013年,WCG的水分濃了一點,但即便不算這兩個冠軍,中國對比韓國在War3這個專案於WCG的賽場上,也是3:2取得領先。
然而,與此所對應的是,在當年與WCG同等級的另外一項世界性大賽ESWC上,中國的War3專案是0冠,韓國在總計8屆賽事當中,拿下了5冠。
有人說,如果在2005年的那屆ESWC當中,取得第4名的Sky能夠再往前走兩步,拿下冠軍,而在WCG上拿到第4,那麼WCG和ESWC在中國電競圈中的IP形象或許將完全對換。
到底是WCG成就了Sky,還是Sky的奪冠成就了WCG這個賽事在中國最早一代的電競使用者當中神聖的地位,這是一個迷。
所以,即便是中國電競早期最引以為傲的War3專案上,其實中國的整體實力相比韓國而言,也是弱了一籌的,以全球性的一些賽事包括暴雪精英賽等去看,韓國的冠軍數量遠遠超過中國。
而需要知道的是,韓國的War3專案取得這個成績,還是完全的活在了SC的陰影之下。在韓國本土,SC才被視為電競的正統血緣,War3只能算是偏枝。
至於韓國SC專案到底有多強,一句話可以概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只能爭第3”。
有趣的是,當年的Sky是從SC轉型的War3,而韓國War3的第一人Moon同樣先是接觸了SC,再轉型的War3。
3
實際上,成績上的差距背後,往往所體現的是整個產業層面的差距,足球如此,電競亦是如此。
在韓國,足球方面有著十分完善的體系,實行強制性完善青訓+低收入商業化K聯賽的模式。在青訓方面,韓國實行統一的青訓大綱,而在校園足球方面,自小學被選拔進足球隊以後,從初中、高中、大學都有完備的制度。
在聯賽方面,實行低收入的模式,職業隊的薪資相對而言並不算高,球隊的資金更多的被投入到了基礎設施和青訓體系的建造。以2016年的亞冠冠軍全北現代為例,這隻球隊薪資總和是840萬歐元,全隊最高的年薪90萬歐元,而他們小組賽的對手江蘇蘇寧僅一個外援的薪資就超過了全北現代全隊。
而在電競上,早期的中國電競在產業層面與韓國相比,差距更是大到難以描述。
1997年,亞洲遭遇金融危機,其中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經濟遭遇重創,大型工業企業接二連三的破產,韓國人的失業率直接上升。
這個時候“口紅效應”又一次的體現了其強大的地方,與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電影產業的爆發,1990年日本開啟“消失的20年”後的動漫產業一致,韓國在1998年開始遊戲產業得到了爆發式的發展,大量的失業人員以遊戲為娛樂尋求心理慰藉。
而1998年,恰逢暴雪在全球釋出了《星際爭霸》這款跨時代的遊戲,這款遊戲在韓國那個社會的大背景下迅速成為了韓國年輕人的最愛。
彼時的韓國政府也看到了這一趨勢,並且意識到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當中太過依賴出口,自身經濟受世界換機環境變化的影響過大,於是韓國政府適時的開始調整產業結果,電影電視、IT、遊戲動漫等產業得到了政府的扶持。
到了1999年,以《星際爭霸》的火爆為基礎,以韓國政府的鼓勵為背景,一個名叫Kespa的組織在韓國誕生,一個串聯電競賽事各個環節的組織,有點類似NBA聯盟,統籌一切。
到了2000年,全球第一家專業的遊戲電視臺OnGameNet在韓國誕生。
2001年,由於看到OnGameNet在舉辦和播出SC比賽時收穫了超高的收視率,韓國三大電視主流媒體之一的MBC開設MBC Game頻道。
至此,韓國以SC為主的電競賽事上形成了Kespa+OGN+MBC的模式,2004年,SC職業聯賽總決賽,近10萬名粉絲前往位於釜山的廣安裡海灘,線上下觀看了這一比賽,這個數字在可查的資料中至今依舊是一個記錄。
政府的支援,職業化的快速發展,韓國電競開始走向快車道。誕生了例如Boxer這樣可以入選韓國年度人物的職業選手。
而在那個時候,實際上韓國頂級的職業選手相比於一些娛樂明星根本沒有什麼不同,同樣受到萬人追捧,他們是第一代於電競上完成從了職業選手進化為體育明星。
與韓國那個時候電競的高光相比,中國電競還處於蠻荒階段。
被譽為職業選手,以打電競夢想的年輕人,很多時候還需要餓著肚子,他們的一切收入將完完全全依賴於在比賽當中能否獲得獎金,而即便是獎金也是很低的一個數字,有的時候拿到冠軍也只有幾百元,所以我們經常在那個時候看到一些還算知名的選手在各個網咖當中出現,參加網咖主辦的賽事,為網咖拉人氣。
比生存條件更惡劣的是社會的輿論環境,在韓國Boxer可以和韓國總統在電視直播中進行對戰,可以為三星最新的產品做代言,而在中國電競所受到的偏見或許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會真真切切感受到。
4
但當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那一段中國電競的日子,或許我們應該慶幸,慶幸的是電競不被認可和飽受偏見,因為也正是因為如此,電競與足球相比可以自己走一條路,儘管這條路坎坷無比、歷經艱難。
在那三次最讓中國《英雄聯盟》粉絲傷心的S系列賽的失利當中,Uzi都是其中的一員,那段時間或許只有他自己明白經歷了什麼。亦如中國電競的早期,只有Sky知道那段歲月有多麼的艱難。
但是,Uzi走了出來,最近三次對陣韓國,中國均是取得勝利的那一方,Uzi在這三次對陣當中也都參與了其中,且是最為核心一員。

中國職業選手UZI
在亞運會賽場,中國英雄聯盟代表隊2:1拿下韓國,取得了這一專案的金牌。
在這場比賽之前,中國隊的隊長Uzi自述了一段話,其中有一段寫道,“來之前,Faker在接受採訪時說他想證明韓國電競最強。我想說,我們贏過韓國,他們不是不可戰勝。”
的確,在今年《英雄聯盟》的MSI賽場上,Uzi所在的RNG,在決賽當中3:1擊敗了韓國了KZ戰隊,拿下了冠軍。在目前至今為止總共4屆的MSI上,中國俱樂部拿下了2個冠軍,韓國拿下了另外兩個,平分秋色。
另外,在2017年《英雄聯盟》全明星賽上,以全華班組成的中國LPL全明星隊在全球八大賽區的競爭中最終奪魁,在半決賽上,LPL以2:1的比分擊敗了韓國的LCK。
連續的三次勝利,尤其是MSI和亞運會的勝利,給了中國電競粉絲狂歡,在如微博等社群上,電競的熱度伴隨著奪冠高居不下。
而從三次失敗,到三次勝利,實際上這個成績的背後,同樣是整個中國電競產業正在逐漸追上乃至超過韓國的事實。
在目前世界電競最為主流的三個專案,《DOTA2》、《英雄聯盟》、《絕地求生》上,我們會看到除了《英雄聯盟》韓國尚且有一戰之力外,其餘兩個專案,韓國與中國對比早已不成正比。
在產業層面,賽事的製作和轉播的VSPN的崛起,EDG和RNG在商業化上的程序,遊戲直播平臺鬥魚和虎牙的雙雄爭霸,競技遊戲研發方面騰訊的一馬當先,賽事商業化上引入賓士和寶馬的現狀,蘇寧和京東等大型企業對電競的熱情高漲。中國電競與韓國電競,全方位對比,已經不在落後。
或許,距離真正超越韓國只差一個契機,這個契機就是今年的S8。RNG、IG\EDG會帶給中國電競這個契機嗎?
而無論結果如何,對於80-90後這一代大部分以足球為寄託的年輕人來說,90-00後這一代以電競為寄託的年輕人總歸是幸運的。
在《英雄聯盟》亞運會比賽開始前,有人曾問,Faker如果拿到冠軍是否可以向孫興慜一樣,不用服兵役,這個問題是否定的,無論Faker拿到冠軍與否,他都必須服兵役。
實際上,Faker無論兵役與否改變不了的是中國電競和韓國是站在一個舞臺中央的事實,而孫興慜的兵役與否,同樣改變不了中國足球與韓國足球間巨大的差距。
足球的悲情,電競不需要再去揹負。
【鈦媒體作者介紹:文/丁鵬Gamewower】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