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的萬順叫車,竟成網約車“牌照之王”?
作者:默城
網約車牌照是“三證”中的重要一環,一般來說,一個平臺的網約車牌照越多,說明這個平臺佔領的城市越多,市場越大。可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網約車牌照數量排名第一的公司,竟是我們幾乎沒有聽說過的萬順叫車,其號稱拿下144塊地牌,而大眾較為熟悉的滴滴出行,則總共擁有80塊牌照。
事實上,全國各大城市中網約車應屬滴滴存在感最強,而對萬順叫車,大多數人都很陌生,甚至一次也沒有使用過。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主流網約車平臺拿牌照相對較少,而毫無存在感的網約車平臺卻相對較多?從未聽過說的萬順叫車,何以成為網約車“牌照之王”?
這些令人匪夷所思。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其牌照數與現實服務存在感極低所形成的實際反差。這一點也有事實驗證,根據交通部公佈的今年7月網約車訂單量資料顯示,全國範圍內萬順叫車的月訂單總量僅為1.4萬單左右,而滴滴的月平均訂單是8809.1萬,差距可謂巨大。
進一步講,從常理層面看,拿更多牌照就是為了開拓市場,做大網約車生意,為越來越多使用者提供便利出行,也讓自身平臺的品牌力和影響力做大。可是以萬順叫車為代表的多牌照網約車平臺,卻絲毫沒有常理層面的現實傾向。那它們為什麼要如此瘋狂拿牌照?又是如何做到拿這麼多牌照?還有,不靠實實在在的網約車生意,其利潤點又在哪裡?
深入瞭解萬順叫車的現實執行模式和謀利狀態,這些疑問便不難解。據媒體報道,萬順叫車現在主要靠加盟商擴張,上市目標是3000個億。而且,因為平臺規模和接單量都較少,也逼得一眾司機瘋狂地刷單,雖然萬順叫車曾發出通知明令禁止刷單,並表示嚴查,但實際上做的卻是優化刷單的事實。如此扭曲原因何在呢?答案就在“上市”上,在那3000億上。
像萬順叫車這種做法,本質上只是把“網約車”當成了一個幌子,所謂的平臺、相關網約車司機不過是“提線木偶”。其並沒有任何實際產業的現實支撐,也沒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勞動收益,有的只是金融投資,是“畫餅充飢”,是資本的虛晃與泡沫。
而越拿越多的牌照,就是這種遊戲的籌碼,其可以為該公司擴大融資,甚至助其上市。但這樣的投機狀態令人鄙夷,因為這種模式不僅會加劇金融層面的現實風險,還會給網約車等實體行業帶來實質性衝擊和傷害。
如此明顯的劣質平臺,還能成為很多地方交通部門面前的“香餑餑”,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現實諷刺。這類平臺拿到牌照的現實稽核細節,與相關交通部門到底有沒有關係?這逆天的“大能量”到底是什麼?還需相關部門介入嚴查,以解公眾疑惑,給網約車市場一個交代。
也有人認為,這類平臺能拿到這麼多城市的牌照,正與“服務能力極低”有關,規模小是拿牌照的優點,背後的邏輯是嚴格限制網約車的規模。但若真是如此,這樣的行動就真的能限制網約車規模?同時還得質問,公眾的美好出行又被放到了哪裡?不否認,“高品質服務、差異化經營”是原則,是追求,但其一定是與美好出行相承接的,而不是為了某種私心或私利。(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