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迭代流程以及產品要做的事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看到許多想成為產品經理的同學,特別是pmcaff南通大學的某位小同學,願意並努力去成為一名產品,通過培訓班的方式,去增加自己的產品知識,去實踐產品的工作。固然是好的,但是看到他們寫的東西以後,真的很想告訴他們,產品跟培訓班講的不是一個東西。那些長篇大論的分析文,可能會成為你的敲門磚,但是絕對不是你的金剛鑽。你會發現等你真正解除到產品工作以後,你會無從下手。分析永遠是分析,模板永遠是模板。分析不能落地,就是0,模板永遠只是個框架,走不出來就是死衚衕。抽空會不斷更新文章,目前計劃寫兩篇,其一為產品迭代流程,其二為從0-1的產品流程。
產品迭代流程:
一、需求
1、 需求獲取
2、 需求分析
3、 需求管理
二、競品分析
三、原型
四、Prd文件
五、需求評審(包括修改需求)
六、對接UI,對接開發
七、需求驗收
八、上線,跟進資料
回到正題,如何主導產品線的迭代。個人習慣,一圖流。(圖片來自lisanke的一位產品實習生),借用一下,侵刪。
sanke1.png
一、 需求
產品以解決使用者核心問題為目的。這裡的一個關鍵詞,使用者核心問題。可以理解為需求,雖然兩者有區別,但是這樣畫上一個≈號,沒什麼不妥。
我們遇到了產品迭代第一步需求的第一個階段:需求獲取
獲取需求的方式,也就是需求的來源:
1、商業需求-來自於商業化團隊,或者老闆、合作商,外包團隊多見於甲方;
2、使用者反饋-來自於各大應用商店的使用者評論或應用自帶的使用者反饋,也可以是客服團隊的使用者反饋,問卷調查等;
3、團隊其他部門-來自包括但不限於測試、運營、開發、產品等團隊;
4、自身挖掘-產品線負責人體驗自身產品、對比競品、資料分析來得出的需求點。
身為產品經理在這個階段要做什麼?簡單的收集和整理,就足夠了。
隨後是產品迭代第一步需求的第二個階段:需求分析
顧名思義,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真正的需求,這就需要產品經理掌握需求分析的技能。首先是篩選,講一些明顯與產品定位背離的需求過濾。還有一部分需要過濾的需求,即不合理的需求或小眾化場景的需求。綜上可以統稱為偽需求,如何辨別真偽需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產品經理,以理解自己的產品為基礎,若不能很好的判斷。個人建議請教前輩,或瞭解這個產品的人,領導、同事,都是你可以諮詢請教的物件,但是也要注意方式,不是拿著一堆需求,聽他講,哪些哪些是偽需求。一定是你先進行嘗試,然後再拿有疑問的去請教。不恥下問,才能進步,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而且是很好的學習方式。第一步篩選過後,剩下的基本就是真需求了,我們已經完成了“做還是不做”這個問題,這時候又會面臨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做”,網上有許多具體的方法,比如四象限分析法,kano原型等等,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還是那句話,作為一個初入產品的年輕人,要學會不恥下問,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會把一件事做的很好。
最後是產品迭代第一步get需求的第三個階段:需求管理
學會如何管理好需求,對產品經理接下去的產品迭代有很大的幫助。建立一個自己的需求池,並保持不斷更新,從中發現產品迭代的方向。這裡貼一個自己的產品需求池,放不了太多,大家諒解一下。表內包括了需求的收集和整理,也包括了需求的分析,還有需求的狀態和時間等記錄。
微信圖片_20180528162435.png
二、競品分析
當你從得到下個版本的需求以後,身為產品經理的你需要做什麼。當然是對需要的功能進行設計規劃啦,這時就少不了做競品分析。注意,初入門的產品經理,一般都會被分配到一個小功能的優化和迭代,所以像產品培訓班的對整個產品做所謂的深入分析,一般沒什麼X用,很少見有應屆生或剛轉行的產品能負責從0-1的,況且從0-1,也不需要如此大費周折的長篇大論。
那麼在真實工作中,我們需要的一份正確做法的競品分析,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1.明確競品分析的目的;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比如要做購物車的商品分享功能,想看看同行都怎麼做?
2.選擇好競品分析的物件選擇細分行業的前二/三即可;比如對於淘寶公司來說:天貓,京東,就是不錯的選擇;
3.對比目標狀態的截圖,放到一起;橫向放置不同產品同一功能的截圖,縱向放置當前功能頁面的不同狀態;
4.在頁面合適的位置可以使截圖右側敘述優缺點,和自己的思考與總結;
5.通過對比分析,得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應該怎麼搞?
同樣來自lisanke,連結在下面,有詳細的講,也有模板。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01989/answer/317794141
三、原型
原型是產品經理很關鍵的一個輸出物,個人不推薦用墨刀或者mockplus等原型工具,還是喜歡用axure,當然更推薦有條件的同學使用sketch。我想講述的並不是如何使用這些工具,我想講述的,是一個產品新人,如何去產出原型。流程來到這裡,你已經做足了功課,完成了競品分析,now,就是把需求落地的第一步,產出一個demo,也就是原型設計稿。這裡引申出兩個問題:
你是否已經完美的完成了競品分析,明確需求的規劃和設計?
是否已經決定參照哪一款競品或者已經有了自己的規劃和設計?
有自信鑑定的回答是好事,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經歷不足導致你還摸不透領導的想法,你還不知道需求到底想達到一個什麼樣子的效果。怎麼辦?如果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沒有和領導討論過。那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參照競品,結合自己的產品,設計出多套原型稿,根據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推薦一套,並跟領導進行討論,在過程中講明各方案的優劣。如果在競品分析時已經完成了和領導的溝通,也不要侷限,至少產出兩套原型方案,再和領導溝通。如圖(比較粗糙。。突然找不到好點的了,將就下吧):
TIM截圖20180530141127.png
再補充一點,許多產品經理在糾結做高保真還是低保真的問題上分歧很大,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樣的,在所限時間內,根據任務輕重緩急,能畫的高保真一點就高保真。我的許許多多迭代需求原型都是直接在原圖上進行修改的,效果看上去會很直接。高保真原型也有利於UI進行視覺優化,可能有人要反駁我了,但站在UI的視角上,你給我一個很醜的原型,我連看都不想多看兩眼。能畫高保真,為什麼不呢?對自己也是一種技能的提升,何樂不為。下圖貼自己的低保真,0-1的專案,任務重的情況下我也會畫低保真,但是效果上絕對不會做的很差勁。
TIM截圖20180530141826.png
四、PRD文件
prd文件無疑是產品經理輸出內容的重中之重了,上下游交付,全靠這份文件。這裡小小diss一下pmcaff的高贊文,題目叫上下游都喜歡的XXX文件。大概是這個名字,我看了以後很不是滋味,因為這樣的文章,包含的內容太多,任憑UI還是開發,不會有那麼多時間,來看這種文件。這裡還是貼一下lisanke老師的一則文章,侵刪。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85255/answer/364925819
這裡貼一下前專案組小夥伴的一些文件,各有各的特色,但是無一例外,都是不錯的文件(開發挺喜歡看著,然後拿著文件罵需求啥時候改了這種)。
111.png
上圖展示的僅僅是某個功能的prd文件單頁,prd遠遠不止這些內容,下面貼一個一般prd需要的目錄,詳細的在上面lisanke老師的連結裡也有,看官們選擇性閱讀。圖如下:
1111.png
最後,prd文件不是寫完上交,就可以了。要保持實時更新,特別是版本的需求變更等情況,要及時的記錄並更新,一是為了不背鍋;二是為了等待下一位有緣人接盤的時候,需求出現偏差不知所措。
五、需求評審
在完成了原型和PRD文件以後,需求評審就到了終於要交付的時候了。你要做到的就是告訴上下游,專案組的所有人,這個版本我們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是怎麼樣的,預計上線時間等等。當然,這樣直接講,壓力難免有些大,而且,你怎麼保證你寫的文件沒有問題呢?so,我們來講一講需求評審的流程。
在確定方案並完成了初版的prd文件v1.0之後,與產品線領導1對1,或產品組內部,進行需求評審。指出不足和有問題需要修改的點。大概流程就是你先講一遍,然後大家討論,自己做記錄,然後結束後抓緊時間講prd文件進行完善。
然後的然後,在prd文件v1.1會有專家組(boss們)對prd文件進行專家評審,有問題則指出並修改,迴圈。沒問題則選良辰吉日,交付專案組其他成員(一般為設計團隊和開發團隊)。
第三輪,prd文件v1.2,可以交付設計團隊和開發團隊了。無可避免的,會上大家會各自發表意見,會發生諸如,需求變更,需求延期等常見問題,身為產品經理的你,要記錄並整理,參與討論甚至主導討論,多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待問題,並試圖說服別人或者被別人說服。同樣,需要快速產出prd文件v1.3,確認無誤後,交付設計和開發團隊,進行下一階段。這裡順帶提一句,如果是Axure完成文件的小夥伴,建議在設計產出作品後,將prd文件中的圖片進行替換,可能有人會說多此一舉或者麻煩,但是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開發可以看得更明白更直接,問題會少很多。
至此,需求評審結束,prd文件經過一系列的修改,完成歸檔。
六、對接UI,對接開發
這個話題也是產品屆經久不衰的話題了,不多做贅述,沒有什麼意義。個人的意見是,在設計團隊,開發團隊,測試團隊,運營團隊,任何人在這個版本,或者你負責的某個功能上有疑問的時候,你都要及時出現,說明並解決問題。保證進度正常。其實話語之間,都凝結為一句話,別人在加班,你也就老老實實待著吧,乖。
至於如何和大家溝通,這個全憑自己,誰都教不了你,一句話:不會溝通,難以勝任產品經理。
補充一點:進入開發以後,產品經理可以就下一輪的版本迭代計劃進行籌備了,即開始接需求,然後就是迴圈往復了。
七、需求驗收
需求驗收不等同於測試,測試有專門的測試方法論和測試工具。產品的需求驗收,指的是對自己負責的功能點進行驗收,確認與設計稿是否一致,確認是否存在問題。這個流程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了預想和實際的差距。這個階段多發的狀況,是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這是很正常的,在不改變需求的情況下,更好的將需求落地。
同樣,期間可以安排設計團隊走查,保證UI稿的正確性。
同時,更新專案進度表,記錄並整理開發時間,進入測試流程。下圖貼一個自己的專案進度表吧,看起來更加直接一點。
TIM截圖20180531133541.png
八、上線,跟蹤資料
一般APP上線流程:選擇一個小渠道進行灰度測試,以防不測。在確保一系列的資料正常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再推廣到所有渠道,並開放升級。
APP的一些重要資料:錯誤率、日活、新增、留存、新增事件點選等等。
一般對於新版本,最關心的錯誤率和新增事件點選。所以會做一個簡單的表格來做記錄。同樣,我們以錯誤率為例。如圖:
TIM截圖20180531134242.png
每個產品對於錯誤率的標準不同,數值僅供參考,個人接觸下來那麼多APP產品,錯誤率≤0.5%為良好。
完成每一輪的工作之後,都需要進行彙報,因為根據領導部門的要求,可能會要求加快專案進度或新增某些緊急需求,不要悶頭幹活,兩耳不聞窗外事。四通八達的產品經理,才是大家喜歡的產品經理。
最後,雖然更新完了,還是說幾句吧,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產品經理,不要被“門檻低,就業簡單,工作輕鬆,收入高”等培訓班的招生金句矇騙了。本人做過開發,做過實施,最後轉行做了產品,也算是瞭解網際網路常識,剛開始做起產品來,都感覺力不從心,什麼都做不好。比如非科班出生的應屆生或者轉行人員來說,連“SDK是什麼”“介面是什麼意思”“A/B測試是什麼”等等這些常識性問題都不瞭解,我覺得起碼你離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離你想要的高收入,也絕對是漫漫長路。靜下心來,一步一步來,嘗試做真正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只是一個書名而已。
歡迎交流,郵箱:Pen[email protected]
關注點贊,留言任選其一你所需要的模板,我會擇日傳送於你。為什麼任選其一呢,我覺得還是自己動手做一做,比較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