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未來商業邏輯:AI驅動下“超級物聯網生態”
過去十幾年,隨著科技資訊技術的持續發展,網際網路在時代進步中取得快速發展,在經濟社會中產生深遠影響。網際網路為經濟發展提供平臺,讓經濟之間的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壁壘,從而讓新興商業對比傳統商業,完成供給和需求上的高校對接,在效率上掀起效率革命。
伴隨近年大資料、雲端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的應用,商業步入AI時代,新興商業在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再次被技術賦予強大的變革生命力。當下,在新技術加持下,商業開始向新零售、新制造、自動駕駛、物聯網等新興商業轉變,引發又一場“資料革命”。
理論上看,中國產業分為三種:傳統產業——網際網路產業——智慧科技產業。基於新技術的應用,讓商業模式不斷更新迭代,一維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維世界被劃分完畢(BAT掌控),三維世界正在形成。
那麼,智慧科技產業會怎樣完成對網際網路產業的迭代過渡?創投週刊(ID:Business-mirror)通過網際網路企業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得發展路徑,分析即將到來的智慧化商業的發展路徑,以及即將進入AI時代即將形成的商業新秩序。
1 PC到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化效率革命
在PC網際網路時代,瀏覽器是使用者接觸網路最主要的入口,許許多多的功能和應用都在這上面完成。瀏覽器是人類通向網際網路世界的第一視窗,不僅伴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而發展,而且也成了推動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推手。
自從網際網路第一款瀏覽器誕生,依賴瀏覽器發生了數次世界大戰,其中前兩次世界大戰微軟IE瀏覽器憑藉Windows作業系統市場壟斷地位和捆綁銷售模式,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後,第三次瀏覽器世界大戰的槍聲再次響起,蘋果、谷歌、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憑藉著自己龐大的使用者書和網際網路服務,紛紛加入這次瀏覽器戰爭。隨著chrome瀏覽器出現後,就出現了很多國產瀏覽器。
回看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無論PC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企業均在以平臺型商業模式進行發展,無論是以瀏覽器為載體的門戶時代,還是以瀏覽器為載體的電商平臺。
網際網路階段,基於以計算機為載體的伺服器瀏覽器為代表,網站和平臺充當資訊入口的角色——資訊平臺,在於資訊整合和互聯,許許多多的功能和應用都在這上面完成,瀏覽器爭奪戰此起彼伏,門戶競爭硝煙四起。此後電商平臺興起,淘寶和背靠ebay的易趣爭奪上演了早期電商領域的競爭大戲。伴隨市場發展,淘寶、京東、噹噹在多年的激烈的行業競爭和廣闊市場培育下慢慢做大,後起的電商平臺均在垂直領域或基於不同戰略而攻城掠地,形成今天的電商格局。
2007年ipone和Google Android系統手機開進移動終端裝置戰場之前,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使用者規模和市場收入規模一直波瀾不驚。在被稱為中國移動網際網路萌芽時期的2000-2003年,以中國電信運營商推出的“移動夢網”為代表的官方移動互聯門戶成為最早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主要提供傳統移動增值產品的付費下載平臺,如彩鈴電子郵件等,由於網路和終端等基礎硬體設施不夠成熟,產業發展較為緩慢。
隨著UCWEB、空中網、3G門戶陸續上線,以及運營商主導的移動增值業務迅速發展,並開始構建自由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品牌,移動互聯門戶時代正式宣告開啟。於此同時,以溝通、娛樂、工具為主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不斷豐富。
進入2010年,隨著UCWEB、網秦、3G門戶等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紛紛獲得融資,蘋果iPAD的釋出,聯想釋出樂phone用以對抗iphone,中國移動宣佈其手機閱讀業務正式商用,以及盛大推出Bambook,正式進軍電子書,移動網際網路發展進一步提速。
寬頻中國戰略得全面啟動,加速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2012年網速進一步加快,服務更好,價格更低,尤其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光線網路的建設。隨著3G\4G等基礎通訊技術的日趨完善和移動端產品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了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也讓各類移動網際網路金庸需求逐漸被激發。從基礎的娛樂消費、社交溝通、資訊查詢到商務交易、網路金融、再到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移動網際網路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網民的日常生活。
在此極端,完成了資訊通暢對接,效率革命,並誕生BAT以及獨角獸企業。這些巨頭,要麼構建超級APP生態,要麼基於自身優勢聯合巨頭進行流量爭奪進行發展,他們佔據了中國網際網路的江山,並完成傳統商業到網際網路化商業的模式迭代。
網際網路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帶來新技術帶動了社會關係的改變,包括生產關係的優化和調整,從促進了新興經濟的發展。
回看國內的網際網路歷程,從1998年的門戶,1999年的電子上午、2001年的企業服務、2002年的SP、2003年的網遊、2006年的視訊、2013年的手機遊戲、2004年的2B服務、2005年的網際網路金融、2015年的共享單車、2017年代的新零售,每個階段發展無一不是如此。
但不同於以往,即將到來的AI或將成為資訊領域的終極階段,不僅重塑商業模式和勞動力市場,還將把全產業聚攏在一個生態整體上,徹底改變人類的任職,重建人機相互協作的關係。
2 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AI化技術革命
近兩年,商業平臺的側重點由平臺型商業,向技術性和服務型平臺轉型。一方面源於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流量增長放緩或寡頭企業得內部業務倒逼,而真正推動平臺轉型的則是基於AI相關技術的成熟和在市場上的探索應用。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包括微信、京東、微博、抖音等APP也在今年出現了活躍使用者數增速放緩甚至在部分月份下降的情況,在競爭激烈得網際網路行業,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迫使企業轉型發展。
AI無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的鑰匙。在2015年後,包括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感測器等技術的發展和完善。這些技術提供了計算、支付、資料等各行各業都需要的通用能力,以AI技術賦能業務呼之欲出,進一步提升智慧化商業效率和服務體驗。
目前,網際網路化正在發生兩個方向上演進:主要網際網路巨頭商業體從自身產業縱向深耕的同時,開始向跨產業方向橫向延展,商業邊界變得模糊。而人工智慧技術的資料驅動屬性,決定了商業由C端開始向B端轉移,包括BAT等巨頭都在佈局智慧城市,公共交通、公民信用、公共安全、城市服務等城市複雜系統的重要部分,進行人工智慧相關設施的基礎搭建。
未來,AI的應用,正讓網際網路巨頭走向“超級物聯網生態”,資料將是生命體的細胞,演算法技術是驅動生命體的血液,讓整個商業體變得智慧化。
在觸AI的各領域中,金融業將率先成為首個“超級物聯網生命體”。因為商業社會所有活動都離不開交易環節,貫穿衣食住行相關產業。金融業沉澱了巨量資料,包括各類金融交易、客戶資訊、市場分心、風險控制,資料級別都是海量單位,這些資料足以為金融科技公司所用,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大資料風控、資訊保安、新型信用網路(區塊鏈)等通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金融領域資料質量高,同時金融業資料有別其他行業,是結構化的形式存在,人工智慧也是在金融業應用最早、最成熟的領域。通過運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系統,能夠有足夠多的資料供其進行學習,並不斷完善甚至能夠超過人類的額知識回答能力,尤其在分線管理與交易這種對複雜資料的處理方面,人工智慧的應用將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金融風控及業務處理能力。目前,金融科技機構及互聯往往金融巨頭均早已開始涉足AI領域並試水相關應用,與金融進行深入融合發展。
3 商業競爭:從流量之爭到技術之戰
網際網路時代就是一個以流量為尊的時代,網際網路企業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也是由於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所至。到了AI時代,流量將成為開放能力之一,並且開始在向技術過渡。人工智慧的市場應用,首先必須要有場景驅動,解決什麼問題;背後有足夠資料來驅動AI能力提升;有足夠的計算能力支撐演算法、深度學習等,只有這樣AI才會有價值。
近年,全球科技巨頭們都在力捧人工智慧。亞馬遜打造智慧物流網路,微軟CEO納德拉預見智慧雲與智慧邊緣的新世界,“AI-First”的谷歌提出“AI民主化”,推進AI開源開放。在國內,走在中國網際網路前端的BAT也已悉數入局,只是在戰略上各有不同。在國內的AI技術的佈局及實踐上,百度可謂最徹底。截至目前,百度大腦從1.0得到3.0的技術升級,AI佈局形成從晶片到深度學習框架、平臺、生態的AI全棧技術佈局,同時開放110多項AI能力。
阿里是涉足雲端計算是從2009年開始,是國內最早涉足雲端計算的企業,阿里在雲端計算上擁有自身的先發優勢。阿里雲總裁胡曉明首次全面揭幕了阿里產業AI佈局和生態:以阿里云為基礎,從家居、零售、出行、金融和智慧城市、智慧工業6大方面展開的產業佈局,以及從視覺、語音、演算法到晶片構建的立體合作伙伴生態,這些能力、產品和解決方案都通過阿里雲服務於各行各業。
百度是BAT佈局最晚的,技術研究落後較多。但如今,對比人工智慧研究院頻頻面臨人才流失的百度,以及已經在機器人專案ET上取得多項技術進展的阿里,騰訊作為最後入場的選手憑藉其豐富的應用場景、龐大的使用者基數以及社交基因產生的大資料,正策馬揚鞭追趕。
除了BAT這些巨頭外,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還為深入應用,小的科技巨頭或新銳公司都處於相似的創業狀態,各有差異化優勢。如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慧公司上湯正在朝超級介面方向防戰,以平臺型創業同時進軍十幾個行業。地平線這樣的創業公司也致力於提供全套智慧化解決方案。一些科技公司比如開發一般網際網路公司不擅長的智慧感測器等產品。
4 未來商業:跨界互聯到生態協同
在人工智慧時代,商業競爭已從流量競爭向技術轉變,商業格局必將重排,舊有得商業競爭邏輯將被改寫。
雖然像百度這樣得全棧技術平臺雖然具有很大優勢,但在語音識別、視覺識別、語音處理、穿戴裝置、智慧家居、人工機器人等領域深耕的企業未嘗不無機會,每一個市場都是巨大得空白藍海市場。AI公司都有成為網際網路時代BAT的潛質。當然,這完全取決於技術對終端場景的賦能程度。
未來,行業將不分標籤,在AI技術的賦能下,所有技術公司都將成為AI公司,商業跨界聯合發展將成為主流。在AI驅動下,資料將成為連線所有商業體的智慧化觸角,向各產業深度延申,線上線下實現最大程度的資料化,C端到B端的全流程將被打通,形成一個大規模、跨行業得的超級物聯網生態,進而完成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得智慧化商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