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困局波及產業鏈:郭臺銘遭遇轉型難題
[摘要] 蘋果的“失速”,很快波及“靠吃蘋果長大”的供應商們。全球範圍內的多家“蘋果概念股”相繼調低業績預期,有廠商更是提前陷入裁員、停工的寒冬潮。

時代週報記者 王媛 發自深圳
今年8月2日當晚,蘋果收盤價較前一日上漲 2.9%達到200.58美元/股,市值首度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也成為全球第一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
不過令蘋果始料未及的,是其在萬億美元市值的寶座上,僅僅停留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被微軟無情奪走市值第一的王位。包括高盛、摩根在內的多家投行紛紛調低對蘋果的預期。究其原因,正是蘋果新近釋出的史上最貴iPhone銷量不佳大幅砍單的訊息屢屢傳出。
蘋果的“失速”,很快波及“靠吃蘋果長大”的供應商們。全球範圍內的多家“蘋果概念股”相繼調低業績預期,有廠商更是提前陷入裁員、停工的寒冬潮。
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全球員工超百萬的鴻海集團自然首當其衝。
11月20日,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海集團”,股票程式碼2317.TW)報收71新臺幣/股,市值跌至9842億元新臺幣,自2013年11月以來首次失守萬億大關。與此同時,鴻海集團還陷入了裁員風暴。
經濟學家宋清輝直言,在iPhone消費需求疲軟之際,富士康的境況反映出全球電子產業陷入了恐慌。
為了擺脫“成也蘋果,敗也蘋果”的命運,過去幾年,鴻海掌門人郭臺銘一直試圖撇去代工標籤,潛心織下了一張“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的大幕,欲帶領鴻海帝國轉型高科技平臺。
郭臺銘有一個生動的比喻:製造業就像是一個雞蛋,如果外力進來,則會將雞蛋給打破;如果力量從內部產生,蛋殼打破後,就會誕生新的小雞。郭臺銘如何孵化鴻海帝國的新力量?
鴻海步入低谷
11月下旬,鴻海精密發言人邢治平一週之內兩次出面緊急滅火闢謠“鴻海危機”,顯得有點焦頭爛額。
先是彭博社新聞稱其取得鴻海內部備忘錄獲悉,鴻海預計2019年將臨嚴峻困境,計劃於2019年大幅削減890億元新臺幣費用,約合200億元人民幣。緊接著又有訊息“補刀”稱,鴻海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裁員10萬人,相當於裁掉10%的員工。根據傳聞,鴻海的裁員潮甚至蔓延至美國,鴻海兩家子公司Q-Edge和Foxconn/Hon Hai Logistics California的100多位員工也難以倖免。
對於“減費”計劃,邢治平在公開宣告中並沒有全盤否認,而是著力強調了幾個重點,包括“調整是每年經營規劃的一部分”“範圍不僅侷限於鴻海精密,還包括泛鴻海科技集團體系總共數百家關係企業”“費用縮減主要針對經營績效未達目標事業單位以及獲利表現不如預期的對外投資,以及涉及如行政、事務、物流等周邊費用,但不包括集團研發及新產品開發支出”,“鴻海積極往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發展”,以及“未來還將增加研發經費,推動最新世代的科技研發和新產品開發”。
對於美國子公司裁員,邢治平則表示是由於部分客戶產品策略的改變,鴻海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子公司的組裝業務近期將進行組織調整。
而郭臺銘則在日前的一次採訪中否認大幅裁員的傳聞,同時強調不會削減研發開支,“至少到明年1月前,我們的業務發展勢頭會一直保持很好的狀態。”
而蘋果大幅砍單的傳聞,被視為是鴻海屢陷裁員風波的原因。業內訊息指出,蘋果此前已告知鴻海和華碩兩家大廠,暫停為iPhone XR新增專門生產線的計劃。而鴻海最初為蘋果的XR型號準備了近60條組裝線,但最終只使用了大約45條生產線,因為不需要生產那麼多的蘋果。
儘管郭臺銘仍舊看好鴻海的漲勢,但資本市場卻顯然投出了不信任票。
12月3日,鴻海股價報收73.1元新臺幣/股,從年初的百元大關已跌去超過兩成。而據記者梳理獲悉,去年鴻海的最高市值一度突破2.1萬億新臺幣,最低也有1.4萬億新臺幣。隨著市值距巔峰時刻蒸發一半,鴻海也坐失臺股第二的寶座。
而令外界更為焦慮的則是鴻海的業績。
鴻海精密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業績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鴻海精密總營收為3.5萬億新臺幣,同比增長17%;淨利潤為659億新臺幣,同比微增3.4%,淨利潤增幅遠小於營收增幅。此外,應收賬款淨額為9973億新臺幣,同比大幅增長57.5%;存貨水平為7242億新臺幣,同比增長39.4%。
值得注意的是,鴻海精密今年1–9月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負1103億新臺幣,去年同期現金流則為203.7億新臺幣。經營淨現金流由正轉負,造血能力大幅下降令人吃驚。財報顯示,經營現金流減少系應收賬款及存貨增加所致。
與此同時,鴻海精密自2013年起,近5年營收分別為3.26萬億新臺幣、3.4萬億新臺幣、3.64萬億新臺幣、3.3萬億新臺幣以及3.12萬億新臺幣,綜合損益則由2013年的1306億新臺幣、1824億新臺幣、1233億新臺幣、1211億新臺幣,滑落至去年的786億新臺幣,年營收和年度淨利潤均在去年創下近5年新低。
郭臺銘力推轉型
實際上,儘管股價業績眼下並不盡如人意,但郭臺銘仍堅定表示看好鴻海未來的成長。其原因就在於,在郭臺銘的謀劃中,鴻海繫有三大抓手催生的三大成長機遇。
首先,儘管蘋果新機種銷量不佳,但iPhone8等舊機種的需求還算火爆,而這些也是富士康代工生產。資料顯示,目前鴻海在全球代工領域排名第一,市佔率佔近4成,擁有一流的精密製造優勢。
其次,鴻海旗下工業富聯(601138.SH)被郭臺銘寄予重望。富士康早在三年前就開始著力研究“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路徑,並於2015年成立了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工業富聯。此前工業富聯作為“獨角獸”曾創造了36天A股過會的最快紀錄,但上市之後股價卻長期處於破發水平,備受質疑。
今年前三季度,工業富聯營收2839億元,同比增長32.09%,扣非淨利潤98.63億元,同比增長5.11%。
郭臺銘在近期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坦言,不應過多地關注市場股價,而應該看到,消費網際網路已經走到了巔峰,工業網際網路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郭臺銘也正在通過發展工業網際網路與智慧製造來改變公司低毛利率的現狀。在鴻海集團2018年股東大會上,郭臺銘就曾公開透露,鴻海在十年前就決定要用機器人來取代人力,公司內部計劃在五年內,將工人裁減80%。為此,在工業富聯270多億元的募資投向中,有51.08億元將投向高階手機精密機構件智慧製造、無人工廠擴建專案。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工業富聯在通訊網路裝置、雲服務裝置等業務均保持快速增長。長期來看,5G需求持續增加,將利好其相關業務的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下半年以來工業富聯接連兩次發動人事變動,起用了兩名技術型專家擔任高管,外界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轉型的決心和力度。
然而,鴻海的工業網際網路轉型之路和落地發展仍舊存在巨大挑戰,有業界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工業網際網路還沒有成熟的架構和大場景支撐,即使德國西門子、美國GE等公司也還只是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郭臺銘能帶領工業富聯在工業網際網路的漫漫征程上走多遠還需時間觀望。
除此之外,鴻海集團幾經波折拿下的日本夏普,目前綜合控股44.55%,這筆投資也已經開始盈利,除了每個季度給鴻海帶來穩定的投資收益之外,夏普在面板和AI等技術上的積累也將助力鴻海發展,兩者宣佈將共同開拓8K和 5G生態圈,鴻海在廣州大手筆斥資建造的面板廠預計將在2019年開始投產。
在今年股東大會上,郭臺銘還多次向小股東宣誓,鴻海已經制定了未來三年的工作計劃,同時在雲端計算、奈米、大資料與AI結合的製造新技術投入,提升全球競爭力。
郭臺銘表示,除了在全球建立高速運轉雲端中心,未來鴻海集團還將在5年之內投資百億,在全球陸續成立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應用實驗室、機器人研究院等。“鴻海必須以跨廠區、國際化的運作模式,開發工業物聯網的實際應用,加快轉型科技平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