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組織架構大調整 張勇打造新數字經濟體
[摘要] 據Eastland統計,阿里在過往12個季度雲端計算業務總虧損達到24.9億元,其中有10個億為2018年前三個季度期內。

時代週報記者 王州婷 發自北京
阿里的願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數字經濟時代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輪廓。
11月26日,阿里集團CEO張勇發出全員公開信。一向不囿於既有之地的阿里,正在加速組織裂變: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加強技術、智慧網際網路的投入和建設;天貓升級和裂變為大天貓,為未來5年到10年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和充實領導力量,全力打造阿里商業作業系統。
在這輪升級中,阿里期待掙脫慣性,保持組織上升的動力。而在這場面向未來的排兵佈陣後,直接向張勇彙報的中高層“話事人”將達到30多位,權力進一步向張勇聚攏。張勇的“嫡系”天貓和新零售的地位也再次提升,這標誌著阿里正在進入張勇時代。
未來的阿里,想要圈住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和消費場景,賦能更多的商家,將人、貨、場融於一體。張勇順勢勾勒了這番圖景:從實物電商到數字電商(大文娛)、到新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務,阿里要打造一個相互協同、不斷擴張的“數字經濟體”;同時不斷完善金融、物流和雲端計算等基礎設施,為這個經濟體提供越來越強大的“阿里商業作業系統”。
“自今年10月騰訊調整架構後,阿里、華為等科技巨頭企業參與的‘toB’戰役已經走向公開化。” 網際網路資深分析師丁道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網際網路競爭的焦點正式進入下半場的產業數字化賽道。
新使命
在張勇於10月31日釋出的2018致股東信中,他認為,阿里巴巴集團服務全球超過6億消費者,滿足其跨場景的不同需求,同時更在形成一個獨特的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使命,這一基礎設施正是“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
從阿里巴巴此次的組織調整方案中來看,此次調整後,阿里雲將全面結合阿里巴巴過去幾年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慧化能力,包括機器智慧計算平臺、演算法能力、資料庫、基礎技術構架平臺、排程平臺等核心能力,向全社會開放,為全社會服務;此外,隸屬於阿里雲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則進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由張勇直接指揮;而裂變為“兩群一部”的大天貓平臺將在超市及進出口業務方面,加碼新零售的線上線下融合。
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在為整個商業社會構建“商業作業系統”的巨集圖下,正將曾助力阿里突圍“IOE”成本“生死”關卡的阿里雲,以及脫胎於淘寶網、作為連線品牌商家的天貓,分別構架為商業作業系統的底層基礎設施和前端,加速扎入數字化經濟時代。
事實上,早在阿里雲於2009年成立之初,馬雲就曾預見性地發現,雲端計算的價值比一開始想象的要大得多。“雲端計算系統可以製造出一種具有極強彈性的計算力,一方面可以為阿里巴巴添置家當,另一方面還可以批發零售給無數中小企業,為世界建設一整套基礎設施。”
天貓新零售平臺事業部總經理葉國暉在近日出席的峰會中也表示,未來天貓的定位是全球品牌數字化轉型的主陣地,也是整個阿里新零售的主力軍。這意味著天貓將進一步成為阿里巴巴新零售線上線下融合的核心平臺。
阿里巴巴方面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大天貓三大板塊的劃分是進一步明晰內部各業務的界限,但更為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商業作業系統的打造,以實現類似於盒馬等創新數字業務的可複製性。可以看到的是,阿里巴巴此次的組織調整中也進一步在天貓平臺上嫁接其龐大的新零售生態。
據調整方案,商超作為新零售的重要佈局,未來天貓超市事業群將整合原有天貓超市和淘鮮達業務,並和阿里大生態內的大賣場、超市等合作伙伴緊密合作。此外,阿里還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整合B2B、淘寶和天貓等的技術力量,形成統一決策,為全面實現新零售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暗戰
“商業作業系統”的打造必然有助於阿里圈定更多的消費使用者和消費場景,但阿里組織架構調整或許還源於其正面臨著更多B端業務搶食者以及新的電商競爭者的兩面夾擊。
在阿里宣佈組織構架調整的兩個月前, BAT中的另一巨頭騰訊也高舉“紮根消費互聯,擁抱產業互聯”的大旗,校轉航向,構建了一個由技術驅動的、以騰訊云為核心的全新B端陣地—在原有的七大事業群基礎上,整合內部騰訊雲、智慧零售、安全、地圖、醫療、物聯網、智慧平臺等業務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事實上,自2017年新零售元年開啟後,僅在零售領域,騰訊憑藉支付業務和“資本+流量”的優勢,在零售線上線下數字化融合領域已經打造出一個以京東和永輝超市為主要抓手的新零售大版圖。而騰訊最新披露的2018年Q3業績顯示,其季度營收首次突破8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4%,其中在遊戲主業趨於平緩時,涵括支付和雲服務的其他業務以54%的營收貢獻率成為騰訊業績“震盪”中的一大亮點。
孵化於阿里內部的阿里雲在歷經近10年的發展後,不僅與亞馬遜雲(AWS)、微軟雲同為全球三大laaS供應商之一,在國內也拿下了近半的市場,亦是阿里巴巴各項業務中增長最快的業務,幾乎每個季度保持著100%的增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縱覽阿里雲過去十幾個季度的業績情況,其營收雖然在2018年Q3季度增長至56.7億元,但其增速呈現下滑趨勢,而其虧損則呈現加速趨勢。據Eastland統計,阿里在過往12個季度雲端計算業務總虧損達到24.9億元,其中有10個億為2018年前三個季度期內。
此前多家研究機構就曾分析,在中國市場中,阿里雲一家獨大的局面尚未確立,騰訊雲、華為雲和中國電信的天翼雲等仍有機會後來居上。當騰訊雲加大馬力搶奪B端風口時,阿里雲的此次調整或許也意味著阿里不得不應戰。
除了B端業務競爭加劇以外,阿里巴巴的危機之感或許還來自於暗流湧動的電商領域。2018年電商江湖風波再起,原本以阿里和京東兩強爭霸的格局,在拼多多的快速崛起下,演變成為“三國殺”。拼多多深耕“五環外人群”,在過去的一年裡,阿里與拼多多的阻擊之戰也早已打響。
在今年3月份,淘寶就曾推出特價版手淘,對拼多多發起正式阻擊,在該版APP中,無論是“限時秒殺、0元免單”,還是通過邀請好友領紅包等社交玩法均被外界視為對標拼多多。此外,在“雙11”之前,拼多多創始人達達在朋友圈斥責阿里逼迫其平臺上的品牌商家“二選一”,雖然阿里方面予以否認,但該事件也被外界解讀為這是阿里在如法炮製此前對京東的制衡之法。
然而,僅在宣佈組織構架調整三天後,阿里對拼多多的阻擊之戰再次升級。11月29日,淘寶在北京舉行釋出會宣佈,天天特價升級為天天特賣,在低價的噱頭之外,阿里將殺入拼多多C2B供應鏈的腹地,以“C2M”的方式針對中小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
按照淘寶披露的資訊,相比拼多多C2B“集中需求+產地直銷”的模式,阿里的“C2M”構建在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等基礎設施之上,並且根據阿里巴巴所積累的資料對產品銷量進行預測,從而對產品製作流程、產能等作出更合理的判斷。按照規劃,未來3年,天天特賣將改造1萬個中小型工廠。
但不可忽略的是,通過供應鏈改造已扶持了不少“拼品牌”的拼多多,其號召力不容小覷。據瞭解,成立僅三年,如今拼多多就能以年訂單逾3000億元、年活躍買家近4億的高速增長態勢,快速逼近阿里巴巴的6億活躍使用者。
未來雙方的“惡戰”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