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好未來竟是幕後金主,涉欺的對啊網根基深
“2013年,在老東家尚德機構的支援下,不到30歲的欒建莛,就看準了教育直播平臺的發展趨勢,一手建立了線上職業教育學習平臺對啊網。經過4年多時間,目前的對啊網累計註冊使用者達2600多萬人,付費使用者近百萬,每週有20萬學員進行線上學習,成為線上直播教育領域的一匹‘黑馬’。”
這是此前善緣街0號一篇文章中對對啊網的描述。
然而,與資料、漂亮的宣傳文案、高速業績增長相左的是,對啊網近期被爆出虛假宣傳、學員維權艱難投訴無門。藍鯨教育進一步調查發現,對啊網的發展與諸多教育界巨頭例如尚德機構、ofollow,noindex">好未來 相關。在資本的助推下,對啊網發展迅猛,成績亮眼。一名至今維權退費無門的學員不禁發問:對啊網的創業者罔顧做教育的初心,是否對得起做教育這門事業?而背後的投資者們罔顧學員的利益,竟把教育當成了逐利的工具!
對啊網幕後東家是誰
被爆出虛假宣傳、退費難的對啊網,究竟是怎樣一家公司?
2013年,尚德機構計劃轉型為線上教育機構,於是內部孵化了兩大線上教育專案,其一是“嗨學網”,其二便是“對啊網”。
“對啊網”憑藉尚德機構的資源,開始與百度、騰訊、阿里、YY、多貝等平臺對接,提供線上內容。“而在嘗試一年之後,資料上漲十分迅速,到2014年專門成立了北京對啊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對啊網創始人欒建莛曾這樣對媒體覆盤其發展之路。
這一點,在天眼查上也得到佐證。由於脫胎尚德機構,對啊網深深烙下了尚德的基因。其創始人欒建莛,南京師範大學畢業,2007年加入尚德機構,為尚德機構第一個管培生;其聯合創始人張曉龍,為原尚德機構產品總監,其市場營銷經理鄭武洲為原尚德機構產品總監。
不止如此,依據天眼查的資料資料,藍鯨教育發現,如今對啊網的副董事長為殷戩弘,而殷戩弘實則是尚德機構的實際控制人。除此之外,與對啊網合作的分期付款APP“咖啡易融”,其研發機構為北京咖啡易融科技有限公司,其法人為呂凱,即現任尚德機構COO。
而一位知情人士向藍鯨教育透露:其實殷戩弘實為尚德機構創始人歐蓬的真名。對啊網實際就是尚德機構的馬甲。他進一步解釋說:“對啊網其實是尚德機構在上市體系之外,故意拆分出來的部門。對啊網用的分期平臺咖啡易融是尚德自己的。而尚德機構70%的收入,來自於分期付款,分期裡面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咖啡易融,然後分期付款被打包賣給資產管理公司。一魚三吃。”
資本逐利,有誰記得教育
獲尚德天使輪投資之後,對啊網又獲得好未來 A輪融資、江蘇財政廳B輪、李開復創新工廠B1輪、真格基金 徐小平B2輪融資。
其中,就目前的股權架構來看,欒建莛為第一大股東,是實際控制人。而第二大股東為北京學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即好未來,創新工廠以及真格基金皆有參股。
這些資本大鱷看中了對啊網的什麼?
在一篇媒體報道中,張邦鑫表示看中了對啊網的商業模式。於是,對啊網順利獲得了好未來2000萬元A輪融資。而欒建莛自己說:“對啊網擁有不容易複製的兩大護城河:獨家老師,獨家教材。”
然而好未來、欒建莛都沒有看到的是,對啊網的重心逐漸由教課變成了“拉客”。資料、模式之外,對啊網的銷售人員“悄悄地”以通過率高、含金量高、就業面廣為話術,進行前期虛假宣傳,後期以所謂優惠分期付款政策套路學員。課程質量與收費不對等、課後服務跟不上。無數學員投訴維權無門,退費艱難。
從天眼查獲悉,與對啊網合作的分期付款APP“咖啡易融”,其研發機構為北京咖啡易融科技有限公司,法人為現任尚德機構COO呂凱。
銷售領跑,分期殿後,線上成人教育亂象叢生
事實上,這並非是第一家被爆出虛假宣傳的職業培訓機構。
尚德機構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此前屢屢被媒體爆出,多重身份、虛假承諾補錄學籍、勸轉專業、虛假優惠等招攬新學員的各種“套路”。
去年底,北京兩家教育培訓機構——北京巨人時代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和新思路 培訓學校相繼被曝出“老闆跑路”訊息。而在幾年前,北京遠翔晶奇教育有限公司打著培訓教育的旗號,同樣被曝出虛假宣傳,“老闆跑路”訊息。
一位業內人士對藍鯨教育表示,證書培訓、學歷培訓領域亂象叢生。有些機構只顧前期招生不顧後期教學。甚至選擇與學校合作分成,自己前期誇大承諾、後期則將教學扔給學校。
解構這些跑路、被媒體爆出招生問題的機構,會發現存在著幾大共同點——銷售為導向、過度虛假宣傳、分期套路學員、後期退費艱難。
以尚德機構為例,從財務報表就會發現,尚德機構銷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2018年Q2財報顯示,尚德的銷售成本為5.81億,甚至超越一個季度的總營收,同比去年增長105%。尚德在探索線上教育的模式中去掉代理直接向消費者賣課程,誕生出了所謂的“學習規劃師”,以及“免費視訊+大班直播課模式”。 尚德機構CSO首席戰略官呂露曾對藍鯨教育表示,成人培訓行業的使用者及使用者需求都極為分散。因而需要大量的銷售人員也就是所謂的“學習規劃師”去調動學員積極性。
“這本是雙贏的事,但是每個環節的偏差和急功近利,外加上沒有明確的政府監管,教育就變成了‘逐利’。”一位業內人士向藍鯨教育表示。
除了利用前端銷售搶佔市場外,教育分期則成為有利的工具。教育分期本質是讓學員降低經濟壓力,但是不少教育機構為了提高課程付費轉化率,衝擊業績,讓一部分沒有償還能力的人進入市場,留下後患。
“教育分期在當下的教育機構中,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都是為了做生意,衝業績。除了那種生意好到爆的,不愁生源的不需要,其他機構都還是需要教育分期的。”一位專做教育分期的業內人士向藍鯨教育透露,“而由於不少企業打著‘零利息零手續費’的旗號,這部分實際產生的手續費利息需要企業自行補貼給教育分期機構,因而一旦發生大規模退費問題則會對企業造成不小衝擊。”
總的來看,這些證書培訓、學歷培訓機構,利用前端銷售跑贏市場,隨後依靠分期付款收足學費,從而持續教育機構的擴張;而持續擴張導致營銷成本高昂,盈利遙遙無期,為了盈利則不得不繼續擴大市場規模;瘋狂擴張之後,教學以及服務能力跟不上,引發學生不滿導致大規模退費等現象;然而分期付款的錢被用作進一步市場擴張,企業拖延退費、甚至捲款跑路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而最終受害的,依舊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