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推廣重疾險 滴滴公司的金融帝國美夢能否真正實現?
在安全問題的風波逐漸平息下去後,業務迴歸正常狀態的滴滴又在加大對盈利的探索力度。近日,據知名科技作者ofollow,noindex">羅超 的報道顯示,滴滴金融正通過簡訊等形式低調推廣新出的重疾險“點滴醫保·定製醫療保障”。
訊息一出,鳳凰科技、和訊網等多家主流媒體也紛紛跟進,一時間引發大家對於滴滴出行重疾險的熱議。其實,滴滴涉足金融業務由來已久,從最初引導司機貸款買車併購買汽車保險,到現在針對普通個人也推出保險業務,這種將服務物件從司機群體擴大到全部使用者的行為,其實也透露出滴滴對於金融帝國的雄心壯志。
不難理解的是,在當前正常訂單佣金不能直接幫助滴滴實現大規模盈利的情況下,金融一定也會是滴滴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但在各大網際網路及傳統勢力都紛紛加碼金融和保險業務之後,面對巨大的市場競爭,滴滴的金融帝國美夢會否實現呢?
持續加碼保險業務滴滴試圖完善金融生態推動營收增長
自從出了多起安全事故後,滴滴就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整改期。在整改期內,滴滴也放緩了擴張的腳步,包括外賣、共享單車等業務都暫時保持蟄伏的狀態。當關於滴滴安全問題的爭議越來越小之後,此次滴滴通過簡訊的方式來宣傳重疾險業務,一方面突出了滴滴對於金融保險業務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滴滴業務擴張的訊號燈又亮了起來。
滴滴之所以要在保險上繼續加碼,其實就是為了完善其金融版圖。滴滴至今仍然是在虧損當中,僅2018年上半年淨虧損就超過40億,金融保險是增長營收、緩解虧損狀況的極好途徑。在自身牌照要求或合作伙伴的硬性門檻達標的情況下,滴滴不可能放棄這一塊市場,像手握巨大流量的今日頭條、美團也都有意開展相關業務。
舉個例子,與滴滴同樣擁有汽車消費金融場景的優信二手車在金融方面的成績就十分可觀。根據其財報資料顯示,優信Q3的2C助貸服務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96.4%,佔總營收的54.86%。反過來,傳統企業結合網際網路的力量,同樣也能獲益匪淺,中國平安去年新增的4600萬客戶有40%來自網際網路端。不管是傳統行業還是網際網路行業,都有巨頭通過網際網路金融保險業務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手握大量活躍使用者的滴滴對這個有野心也不足奇怪。
滴滴最契合的金融消費場景是圍繞汽車進行貸款和保險衍生業務,很多新加入的司機都可以通過滴滴直接貸款買車,司機才是滴滴金融版圖的中心地帶。圍繞司機展開的金融業務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後,滴滴金融積累了運營經驗,也獲得了使用者畫像和資料,從而產生了向全民賣保險的底氣。於是滴滴就延伸到了理財和其他保險類別,也包括這次推出的重疾險。
小謙筆記(xiaoqianshuo)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面向個人的金融業務重要性提升之後,單獨針對車主的保險部門壓力就可能有所減輕,從而能夠提升對車主的服務質量和水平,穩住司乘雙邊群體。另一方面,司機使用者對乘客使用者也是有影響力的,如果將滴滴司機當作銷售保險的渠道,那麼滴滴就相當於掌握了很強大的線下流量,這種全新的模式對於傳統的保險行業也可能會是一次衝擊。
滴滴的金融業務就這樣從圍繞車擴大到圍繞人的金融業務,獲得的利潤更高,不但可以完善金融版圖,甚至還有望成為滴滴最重要乃至核心的商業模式之一。
網際網路保險僧多粥少滴滴的保險業務還會面臨諸多挑戰
在滴滴入局之前,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之前有不少企業因為先發優勢獲得了紅利。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賽迪顧問釋出的資料報告可以看到,我國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較快,從2013年至今保費出現了大幅增長,但在2016年以後,網際網路保險的增速卻有所放緩。
這其中既有車險業務進入調整期的原因,另外也說明在現有條件和模式下,網際網路保險的滲透正在逐漸觸碰到瓶頸。在這樣的背景下,滴滴還要入局分一杯羹,自然會面臨一定的挑戰。
(1)傳統商業保險都在競相“+網際網路”品牌信譽優勢依然存在
傳統商業保險一直是保險業的主流,即使是在網際網路保險界往往也是如此。賽迪顧問報告顯示2018年5月主要保險服務APP的月活資料最高的是平安金管家,其次是太平洋壽險,基本都是傳統保險巨頭旗下的APP。
傳統商業保險在網路上展開銷售,或者與一些有流量的網際網路平臺合作,既可以利用網際網路便於觸達和交易的特點,又能夠發揮自身在品牌美譽、專業水平上的優勢,使用者在選擇保險時會更信賴傳統的保險企業。
滴滴的保險業務作為網際網路保險必然面臨與傳統保險的競爭,因此在現階段只能夠採取輕資產模式,和保險企業合作。但是這樣對於滴滴來說,利益分配時的議價權就會被削弱,而且除了車險之外,滴滴不算是一個最佳的流量平臺。
(2)滴滴的場景和流量都是有限的 網際網路企業競爭也很激烈
與滴滴相比,微信、支付寶等渠道有更豐富的流量,在這些APP上使用者已經養成了支付習慣,同時他們背後還有大企業背書。使用者選擇時可能會更有傾向性,保險企業尋求合作時優質資源也會優先與它們合作。另外,在健康類險種方面,需要稽核使用者是否帶病投保等問題,相對來說阿里等平臺他們的資料更齊全,有利於資料稽核的準確性,從而控制風險。
除了巨頭的競爭力明顯超過滴滴之外,還有很多和滴滴類似的企業也在爭奪保險市場。今日頭條的錢包頁面裡就有泰康線上的保險,美團已經拿下了各項金融牌照,滴滴到時候能拿下多大的份額還是一個未知數。
(3)網際網路保險創新形式會受到監管的影響 滴滴業務探索需注意邊界
在做保險這條路上,滴滴肯定不會輕易放棄,為了能夠繼續把這個蛋糕做大,讓增速再漲起來,這個過程中自然會要有創新。但是創新形式是有風險的,前段時間支付寶和京東的互助保險就被叫停,其中支付寶的“相互保”升級為“相互寶”,原來參與的保險企業也被約談退出了該專案。
怎樣把握創新的邊界,既不違規又能夠發展更多元化的保險業務?這應該是網際網路保險企業都會在思考的問題。和支付寶、京東相比,滴滴需要更在意保險營收對業務的提振能力。越是這樣,滴滴就越需要注意邊界,以防再次受到打擊。
行業未來將出現這些趨勢 網際網路險企能否把握住機會?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各方參與者在商業探索上的深化,網際網路保險也將不斷髮生變化。在這些趨勢上能夠順應潮流的,很有可能接下來就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1)大資料驅動保險業務智慧化發展 運營效率大大提高
傳統保險之所以需要龐大的市場營銷隊伍,很大程度上就是目標使用者不明確以及保險方案設計上的時間花費等原因影響效率。隨著大資料和AI的應用,保險企業在方案定製、核保理賠和反欺詐等方面有了更高的效率,足以推動保險業的發展。
同時,在這一階段網際網路公司的重要性更為突出。無論是騰訊阿里,還是滴滴頭條,他們掌握的使用者資料以及對精準使用者分發內容的能力都將成為保險業務的重要資源。因此,在資料探勘和人工智慧上謀求發展,既是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入局保險業務必須做的準備,也是保險企業防止自己在下一個時代掉隊的辦法。
(2)保險業和網際網路巨頭各有優勢 一段時期內會以合作為主
儘管現階段傳統保險企業自身有很多優勢,但它們在內部之間也存在競爭。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的流量渠道又十分誘人,因此必然會尋求與擁有大量流量的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如果“相互寶”專案中信美人壽沒有退出,相當於就是藉助支付寶的流量就收穫了2000萬用戶。
這一專案雖然後續進行了整頓,但這場營銷的效果各大險企肯定是都看在眼裡。雖然他們可能不會輕易去嘗試新形式的保險業務,但是可能會更樂於和流量產品進行合作,利用這種營銷渠道獲取客戶。
(3)新興險種有利於做大蛋糕 網際網路企業有不少合適場景
其實除了現在最主流的一些保險專案之外,更多的新興保險也在出現。例如買電子產品時會有碎屏險,寄快遞會有延誤險,但凡在網際網路商業當中可能出現的讓使用者不滿的情況,都有延伸出保險的可能。
這些新興保險的好處在於,其購買場景把握在網際網路企業手中。網際網路企業就可以主動推薦自家的業務或是合作業務,要麼自己能夠獲取這一塊蛋糕,要麼就能在合作時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4)“社交保險”或許值得探索 讓滴滴司機成為推銷保險的B端
在社交電商等模式的帶動下,社交保險也許會成為一個新概念。不過以前早有傳統企業進行過成功的社交保險嘗試。2014年,泰康人壽曾推出一款“微互助”,利用朋友圈進行營銷,使用者可以為自己的微信好友購買一份1元保險,對方同樣也可能為你購買一份作為感謝。微互助利用社交當中“禮尚往來”的習慣和表達關心的社交心理,一度實現了很好的社交裂變效果。
那麼現在是不是還有機會做成這樣的社交保險呢?小謙(xiaoqianshuo)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以滴滴為例,雖然滴滴不宜繼續參與社交,但是讓保險業務順應這種趨勢還是可以實現的。在司機與乘客的場景,也可以讓司機承擔起B端的能力,讓他們向用戶介紹保險,按單提成,或許會給傳統保險業帶來不小的影響。
總的來說,滴滴這次在重疾險上的動作,更加突顯出金融保險類業務對其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在保險業務的競爭中,尤其是重疾險這類和出行場景關聯不大的險種,滴滴並沒有太明顯的優勢。至於今後能否抓住趨勢,成功讓保險成為滴滴營收的增長引擎之一,就要看滴滴金融在接下來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