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公司的估值邏輯與未來隱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信義資本(ID:capitalxy),作者:秋源俊二,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公眾號推送導流一次,P2P平臺就能收穫來自該公號粉絲的幾百萬甚至數千萬的理財投資資金。而作為流量費,互金平臺需要按總投資金額的2%~5%。分成給公眾號主。
算下來,公眾號主導流一次,就能獲得幾十萬甚至百萬的收入,這就是P2P公號導流生意。
羨慕吧!給P2P平臺拉投資人真的是一本萬利啊。(可惜現在光景不在)
不過,你要是認為這就是互金行業頂峰,那隻能說你沒聞過金錢的味道。
“現在利潤大頭主要來自保險號,拉來的保單take rate高達50%,比如說:通過你公號給保險公司獲客,拉來100萬的保單,那麼你將分成至少50萬”,去年七八月份一朋友給我說道。看看,這才是真正的暴利!
你以為阿里抽成高,不超過5%而已;你以為美團抽成搞,不超過15%而已;你以為滴滴抽成搞,不超過30%而已;
在網際網路保險經紀行業面前,統統吊打,因為這門生意,抽成高達50%以上。
不巧的是,今天有這樣一則新聞:
水滴公司已於近日完成B輪融資,總融資金額近5億人民幣。本輪融資由騰訊領投,高榕資本、IDG資本、藍馳創投、創新工場、DST Global創始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原騰訊電商控股公司CEO吳宵光等知名投資人跟投。
剝開水滴公司的核心,這個輕鬆獲得近5億融資的公司,其實不過是個網際網路保險經紀公司而已。它的商業模式,和前面提到的公眾號流量生意,本質上是一樣的:
保險公眾號是通過作者辛勤寫作,獲得讀者流量,並取得信任,然後推銷保險產品,通過保單分成獲得收入;
水滴公司,通過水滴籌獲得使用者(對,沒錯,就是朋友圈那個惹人嫌的”賣慘“求助捐連結),然後在水滴互助這樣的互助社群下建立使用者粘性及信任,最後由水滴保推銷保險產品獲得收入,完成收割。
聊完了基本的情況,我們來分析一下這近5億的融資額的生意,究竟是怎樣的一樁買賣。文章主要分為四部分:
- 賽道分析:公司的生意屬性
- 趨勢分析:公司競爭地位
- 風險分析:未來發展的隱憂
- 估值分析:到底公司值多少錢
- 行業滲透率低、成長空間好
據騰訊和微保發布的《2018年網際網路保險年度報告》報告顯示,網際網路保單量在過去5年增長18倍,年化增長率高達78%。另據測算,未來一年有較為確定的購買保險計劃的高潛使用者規模將達到2.17億。
同時報告指出,網際網路保民(2.22億)和實際網民(8.02億)有巨大缺口,即便持續增長五年也仍然有極大發展潛力。按未來一年內購買保險的可能性進行劃分,確定有購買保險計劃的高潛使用者佔總體網民的比例為27.0%;沒有較確定的購險計劃的未來使用者佔比69.8%。
- 商業模式較傳統更加高效
過去,傳統保險公司,都是靠經紀人模式拉來保單,其保費分成可高達80%。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一款保險客單價非常低,毛利率也非常低,是無法驅動保險經紀人和保險代理人的。
一般線下的保險經紀人,都會選擇性地賣高客單價、高利潤的保險品種,如壽險、重疾險等,而放棄網際網路新興的場景險。
網際網路保險經紀改變了這一點,尤其是通過互助模式。通過水滴籌、輕鬆籌等眾籌,漏斗式篩選出高健康意識的潛在使用者,然後在網路互助保險意識教育下,做到使用者留存和粘性,最終完成保險產品售賣並獲得收入。
實質上,這一過程完成了低成本獲得流量,並實現了高效的轉化率。
在後面的發展中,是可以嘗試定向和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各類針對性的場景險。如今年一二月份螞蟻金服推出的相互寶就是和信美人壽合作。
- 獲客成本低
與傳統途徑完全不同,通過網路互助,網際網路保險開闢了新的網際網路獲客模式。
水滴保險、輕鬆互助、e互助等,依託互助和眾籌活動獲客,而這些參與互助的消費者,經過一段時間教育後,很容易成為保險使用者。
輕鬆互助披露出來的資訊顯示,這些捐贈者為大病患者捐款後,本身會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如果當天或次日在微信公號等渠道推送健康保險,轉化率最高可達13%。
不難理解,這種極具場景優勢的推送方式,轉化率一定高於傳統的保險商城。
趨勢分析:公司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 使用者會員數最多
水滴互助高達7200萬會員,處於領跑地位,緊隨其後的是6000萬會員的輕鬆互助以及來自螞蟻金服3700萬會員的相互寶。 (剩下競品可忽略)
- 創業團隊優秀
創始人:沈鵬(第10號員工)、王來(美團第一位產品經理)
- 資本方背書優秀
騰訊、創新工場、IDG
(輕鬆互助背後,也有IDG和騰訊,但創始人背景相對較差)
風險分析:未來發展的隱憂
- 政策風險、競爭風險
保險互助一直是遊離在保監會領導外,時刻面臨著監管風險。國內政策總是先放養,後嚴管。P2P早期鼓勵,中期控制,到去年則是徹底管死。
看看螞蟻金服旗下的“相互保“改名為”相互寶“,受到監管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 使用者粘性不夠
工具屬性過強,壁壘不深,做的仍是流量生意,而非使用者生意。
雖然水滴互助有7200萬基礎會員,看似使用者龐大,但大部分都是低頻、低時長的潛在客戶。本身定位社群,但缺乏社群氛圍,難以維持高粘性。
與之有一點類似的,是美圖公司:擁有海量使用者,尤其是女性愛美使用者,但一直缺乏可靠的變現模式,在隨著硬體廠商的”美圖拍照“攻勢下,逐漸失去過去的niche,喪失了長期價值。
- 價值場景難以拓展
健康場景難啃,缺乏場景深化拓展的可能性。
水滴公司由於niche在健康互助方向,因此變現場景侷限於健康保險經紀。而這恰恰是過去傳統保險的強勢地方所在。原因無他:重疾險等產品是高客單價的產品。經紀人和代理人有足夠的動機去掙取佣金。雖然現在水滴也在開展線下工作,但成效難以判斷。
根據水滴公司的披露:
水滴公司有76%的籌款使用者來自於三四五線城市,72%的捐款使用者來自於三四五線城市,77%的互助使用者也是來自於三四五線城市,而三四五線城市使用者黏性相對高於一二線城市。
這就好比小米公司,要去啃掉OV廠在三四線城市份額,沒解決激勵制度前,這注定是一場很難打的仗。
另一方面,由於本身調性,水滴公司過於侷限於健康疾病領域,保險品類擴充套件的非常大。尤其是場景險:如飛機誤機險、P2P貸款人人生意外險(擔心P2P貸款意外人死亡不還錢)、退費險等等。高競爭強度、場景有限,使得生意本身難以擴張。
- 護城河較淺
在今年一二月份,支付寶推出相互寶,很短時間內就獲得3700萬用戶。這也意味著,理論上,擁有一定流量與資本風控能力的玩家,都有入場的機會。
究其背後,更值得擔心的問題是:高頻打低頻。消費者開啟支付寶的次數,遠高於開啟水滴互助小程式的次數。這種降維打擊或許是毀滅性的,但沒法做進一步分析。
因此,這個互助行業,是否會呈現“先行者培育市場,巨頭進入後一併收割”的局面呢?
- 核心缺乏社群粘性
水滴公司一直想在水滴互助這塊,做出使用者粘性,提升留存。但問題在於,大部分使用者並不把水滴當做社群。
病友們經常談論健康,關注身體,往往都不在水滴互助的社群裡,而在百度病友貼吧等等。原因很簡單,水滴本質在於通過社群能夠獲得金錢物質幫助,而不是”精神社群“。單純的物質幫助,並不能帶來粘性。
對比百度病友吧,使用者會把這裡當做精神屬性的交流社群,會把自己的病情做分享,也會交流治療情況等等,因此這些流量是高度精準有效,變現掙錢快。(這也是百度為什麼這麼依賴醫療的原因,真的掙錢效率高)
只有精神屬性的社群,才有高質量的流量和留存,如B站、豆瓣,反例就是美圖。
- 長尾需求悖論
水滴互助,雖然通過漏斗模式,篩選出了高轉化率的客戶;但另一方面,這些潛在使用者往往是高疾病率、高風險的客戶。
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網際網路保險是否會和P2P一樣?
P2P投資者們,開始時候也是期待著高收益—低風險,但這幾年的互金後視鏡顯示,這原本就是不合理的。
而保險行業的高疾病率—好保險服務—低價格投保,這是否會成為P2P這樣的偽創新業務呢?
估值分析:這生意究竟值多少錢
由於缺乏更多資料,只能通過毛估算,得出公司的價格波動很大。
水滴公司目前註冊使用者在7200萬,按照5%的轉化率假設,有360萬人成為有效的保險客戶。
1)根據調研情況,公眾號導流來的保險客戶,每一人貢平均獻337元收益;
2)按照電商等其他行業預計:單人的獲客成本在200——500元區間;
3)而按照如券商(富途證券)平均單個獲客成本在1500元左右
估值給出對應不同的結果:
- 12 億人民幣
- 7.2~18 億人民幣
- 54 億人民幣
根據一級市場訊息(媒體沒披露),目前水滴公司已經估值高達10億美金,本輪融資近5億人民幣。
一句話,你是願意花1888.88元買一個有效的保險客戶嗎?當然,這一客戶是健康保險領域的客戶。(本文首發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