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鏈側鏈技術是區塊鏈3.0的關鍵嗎?
上週末,由嗶嗶News主辦,巴位元加速器、冉道資本以及創立方協辦的區塊鏈技術系列活動《BIT BANG》首期活動——跨鏈側鏈技術應用,成功舉辦,圓滿落幕!
隨著區塊鏈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專案層出不窮,技術不斷突破,早期區塊鏈專案積重難返,面對新生代區塊鏈的虎視眈眈急需尋求突破。同時,隨著區塊鏈生態的不斷髮展,不同鏈之間的交流需求不斷增長。
跨鏈側鏈技術成為突破困局的不二之選,被視為揭開區塊鏈3.0的關鍵,成為研究的熱門。本次活動就圍繞此主題展開,以下是嘉賓的觀點整理:
賈朝——應用跨鏈,數字貨幣將具有美元的屬性
跨鏈技術將帶來虛擬貨幣全球性的跨幣種流通,應用了跨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會像沒有外匯管制的法幣一般,被賦予類似美元的屬性,這是未來交易所和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重點。
側鏈側重於服務已存在的鏈。而跨鏈側重於解決不同鏈之間的流通問題,目前不同鏈之間的流通只能依靠交易所。
跨鏈技術依靠中心化或多重簽名的公證人機制、側鏈/中繼、雜湊鎖定等技術來實現,因此跨鏈包含側鏈技術,其中雜湊鎖定,最常見但是速度較慢。
跨鏈未來最可能的應用是交易所,火幣、幣安已經在研究部署中。去中心化交易所大勢所趨,但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首先原子互換技術要成熟,其次需要搭建上層應用構成完整交易所生態。
側鏈的實現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雙向錨定,雙向錨定可以分為:單一託管、公證人聯盟、SPV以及驅動鏈。
側鏈的驅動力在於主鏈對自身的生存危機的思考,比如比特幣功能太過單一,效能肯定要尋找擴充套件,所以側鏈的未來應用更多是在Dapp。除此之外,通過在側鏈上先分叉達到共識再反饋給主鏈,使得主鏈上的應用更新或者技術更新達到更公平的投票結果。
藍昊翔——跨鏈技術的重要性和技術實現
雙十一的時候,淘寶的TPS峰值達到每秒十萬筆,當前僅憑一條鏈是沒法實現區塊鏈的大規模商用的。因此我們必須考慮用多鏈或者側鏈的方式來擴充套件主鏈的效能,這裡的技術要點便是跨鏈。
提升區塊的大小以及壓縮交易等方式存在瓶頸,節點和節點之間存在網路延遲,交易壓縮存在壓縮的極限。從單鏈的角度上看,TPS很難無限制地提升。因此,我們必須採用橫向擴充套件的方式。橫向擴充套件大致有幾種方式,一是側鏈,二是多鏈,三是分片。
側鏈強調功能和效能上的補充,公信寶通過IPFS的儲存能力來擴充套件公信鏈儲存的功能。block stream做的btc relay,在比特幣和以太坊網路上錨定比特幣的數字資產,因此比特幣可以進入以太坊網路流通。通過以太坊,比特幣也擴充套件了自身的應用場景和功能。
二是多鏈,多鏈和側鏈不同,多鏈是指多條不同的鏈通過跨鏈技術實現功能上的互為補充,形成一個區塊鏈的網路。如果一條子鏈能夠提供N級別的TPS,那麼X條子鏈組合在一起,就可以提供X·N級別的TPS。
三是分片,分片技術主要集中應用於以太坊。以太坊網路非常龐大,如果想要提高效能,也需要在去中心化上做一些取捨。分片類比於把一個國家分成不同的省,省內形成自己的自治,共識效率也會提升,出塊速度也會提高。
無論是側鏈、多鏈,還是分片,最重要的一點是鏈和鏈之間的通訊機制——跨鏈。跨鏈的技術實現主要有:公證人模式、中繼器模式以及雜湊時間鎖。
公證人模式是現在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模式,最大的單一公證人就是交易所。公證人模式不僅僅用於資產跨鏈的轉移,還適用於資料領域。另外,分散式多籤/私鑰碎片可以提高公證人模式的安全性。公證人模式簡單、高效但是依舊是中心化的。
中繼器模式和公證人模式最大的區別是,資產不是託管於第三方的信任方,而是託管在智慧合約之上,安全性更高。中繼器模式有三個重要的基礎,智慧合約託管資產、預言機可信外部條件輸入、多方簽名。
雜湊時間鎖理論上是原子級的交換,具有非常可信的交換技術,但是非常依賴鏈的最終確認。如果比特幣和EOS之間相互轉賬,比特幣沒有最終確認的行為,但是EOS具有最終確認的行為。因此,它只是一個大概率的可信機制。
徐留成——Polkadot與Substrate
未來區塊鏈生態應該是多種鏈提供各種不同的功能,?擴容、效能等問題讓多鏈分工是必然。polkadot是跨鏈技術的一個探索。它是一種異構多鏈技術,也是通向Web3.0的一個基石。polkadot的生態將包含中繼鏈、平行鏈、轉接和橋鏈,以及驗證人、提名人、收集人、釣魚人多種角色。
因為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經有了相當完備的開發框架,而區塊鏈也應當有自己的開發框架——Substrate。Substrate由狀態機WebAssembly、底層網路Libp2p,混合共識AfG Consensus組成。Substrate功能模組包括輕客戶端、鏈上治理、 Wasm 虛擬機器 、智慧合約原生執行、PBFT-Aurand 混合共識以及多語言版本實現。
如何利用Substrate進行開發,主要有三種模式:Trivial,類似分叉改個引數即可;Modular——模組化;Generic,從頭重新實現 runtime,應用者較少。
Substrate將會是下一代區塊鏈開發框架,必然成為趨勢。
王張——比原鏈側鏈技術
區塊鏈目前存在很多問題:
- 比特幣以及以太坊這些主流鏈負重過大,導致下載或者交易都很慢。
- 區塊鏈上很多私密資料出於安全等原因不能夠在主鏈上公開。
- 很多區塊鏈比如比特幣只能支付,功能單一急需擴充套件。
- 鏈與鏈之間難以互動。
側鏈技術主要的實現技術是雙向掛鉤技術,實現的核心是雙向掛鉤相關參與者是誠實的,而激勵機制的設計保證雙向掛鉤實施的安全性。主流的側鏈有:比特幣的開源側鏈RSK,可以實現智慧合約,相容EVM;以太坊的側鏈LOOM,主要用於遊戲和社交,號稱每個DApp一條鏈。
比原主要做資產上鍊,因為資產很多樣,所有資產都在主鏈上勢必會造成主鏈的擁堵,每個資產應用不同,側鏈可以對不同資產實現差異化定製。
比原側鏈實現方式基於雙向錨定(two-peg),實現聯合錨定(fed-peg)的側鏈模型,引入多方中間人機制對於資產的質量和合規性進行把控。目前比原側鏈處於功能測試階段,之後會進行智慧合約適配,UTXO、ACCOUNT模型支援以及國密支援。
程超——側鏈本質上是一種跨區塊鏈的技術方案
側鏈服務於現存主鏈,在不影響主鏈生態基礎下,彌補比特幣、以太坊等主鏈缺少的效能。
跨鏈則是對立平等的鏈之間實現資產互換、資訊互動。跨鏈和側鏈的技術實現上十分相似,只是產品定位略有差異,商業地位是平等的。側鏈本質上也是一種跨區塊鏈的技術方案。
側鏈的核心實現技術是雙向楔入:允許數字資產從一個區塊鏈轉移到另一個區塊鏈,前者為主鏈,後者為側鏈,數字資產也可以從側鏈回到主鏈。側鏈的實現方案主要有:單一託管模式、聯盟託管、SPV模式、驅動鏈模式以及混合模式。
關於側鏈的探索應用一直在進行中,比如基於比特幣的閃電網路、RSK、Hivemind
以及Mimblewimble等嘗試,其中落地專案有liquid、基於以太坊的Loom Network專案、DelegateCall,此外雷電網路也被很多區塊鏈專案使用(如Loopring,Augur等等)。
孤矢——跨鏈太過超前,目前沒有必要
跨鏈多鏈並行等區塊鏈3.0技術太超前了。跨鏈交易是一個需求,但是交易效率沒有交易所高,而且現在交易所的技術不斷升級,越來越安全。如今跨鏈合約需求不高,沒有必要跨鏈。
區塊鏈不僅僅是技術,底層公平更重要。除了比特幣,其他區塊鏈專案在成立之初就存在公平問題,私募、愛惜歐導致代幣原始分配的不公平,共識機制等的設計也會加重不公平,當專案發展到一定規模,這些不公平的籌碼會導致整條鏈的價值崩塌。同時很多鏈的開發者激勵沒有做到位,很難吸引更多的開發者進入生態做貢獻。
2.0智慧合約還沒有哪條鏈完全解決好,也沒有出現什麼殺手級dapp。跨鏈技術還不夠成熟,因此在此階段適合有科研突破能力的團隊去做。
合約大陸——去中心化交易所大勢所趨
區塊鏈的安全性、去中心化、擴充套件性,三者很難同時滿足。公鏈會根據自己商業特性擇其二完成。現在公鏈之間的交流不多,但是未來使用者肯定不會只存在於一個生態中而是穿梭其中。所以各個生態之間需要建立一個通用的入口。
中心化交易所是目前最常見的實現不同數字資產之間的自由轉化的平臺,流動性高,交易成本低。中心化組織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比如運營風險,交易所可能跑路,被黑客攻擊,用上幣費割韭菜,資訊不透明等,這些一直以來頗受質疑,成為限制區塊鏈發展的絆腳石。
去中心化交易所更符合區塊鏈邏輯,機制透明公開,能夠更好的去中心化dapp的交流。但是去中心化交易所邏輯複雜,對小白使用者不友好,同時小額交易成本更高,交易速度不穩定,使用者體驗差。
ContractLand集合了兩者優勢,給使用者提供一個性能更好、透明度更好、流動性更強的交易交易生態。
合約大陸是去中心化的交易生態,主要分為三層,底層是一條高擴容性的交易公鏈——Terra-Chain,公鏈上所有應用層面的智慧合約協議都能很高效地完成交易;第二層是一個跨鏈協議,鏈與鏈之間搭起跨鏈橋,每個橋都有自己的生態;第三層是應用層的智慧合約協議。我們做的第一個協議是去中心化交易協議,把整個訂單部和撮合引擎都挪到鏈上用智慧合約來完成,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