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京東金融改名京東數科了?
9月17日是個好日子,BAT的李彥巨集、馬雲、馬化騰在上海大談人工智慧,科技新聞幾乎被佔滿了頭條。
而臨下班,筆者突然發現京東金融的官方微博悄悄的更了名,京東金融變成京東數科。

俗話說新聞越短,事情越大,京東金融的這次改名頗有蘋果電腦公司改名蘋果公司的味道。
蘋果電腦改名蘋果公司,只是把電腦去了。
但京東金融到京東數科,這個跨度可是有點大,此前京東金融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筆者倒也不覺得驚奇,畢竟背靠京東商城,手握大資料,做些技術的事情也是得心應手。
但更名後京東數科聽起來完全是科技公司。似乎與金融完全脫離,這跨度之大著實引發了筆者的好奇和思考。難道京東金融要完全轉型?要顛覆過去多年的積累重新梳理業務?筆者不禁推測難道金融科技的風向也要變了?
隨後,筆者細翻了下近年關於京東金融的相關報道,發現了不少有趣的事,故做了簡單整理:
一、逼出來的技術
京東金融這個企業的歷史和螞蟻金服很類似。京東商城賣東西,你得付錢吧,要付錢就要有支付的渠道。沒錢買,你得借錢。賣東西的商家得借錢進貨。一來二去兩方都有金融需求。京東金融也是源此行程,迅速擴張。
按理說,京東金融應該乾的活,就是給使用者和商家當個支付渠道,給沒錢的消費者發發消費貸款,給沒錢的商家發發經營性貸款,收點利息。
然後,賣賣理財,收點利差,也就完了。
但是,你不管給誰發貸款,需要保證能收回來啊。收不回來不用說吃利息,本金都涼了。
於是,京東金融就得搞風險控制,給誰發,不給誰發,發多少得有個依據。
傳統銀行業,風控填一大堆表,層層審批。京東好幾億使用者呢,這樣搞錢沒放出去,人早累死了。
於是,京東就投資了美國一個大資料風控公司,用幾億使用者的大資料來搞。
光有資料,處理幾億使用者,上萬億GMV資料也是要累死人的,不能累死幾個程式員祭天吧。
OK,人工智慧頂上,近幾年人工智慧技術也得到市場廣泛應用,而在風控上的成效也是得到廣泛認可。
幾年下來,京東金融這技術就厲害了,用人少,效率高,風險低。
有這個甜頭,京東金融用資料和技術就順手了,在很多領域都結合出來不錯的技術方案。領先傳統金融企業一個時代。
二、淘金不如賣淘金術
美國西部淘金的事故大家都知道,最後淘金的沒發財,賣水的發財了。
京東金融為了自己的業務發展出高技術的金融科技,然後發現自己這點業務用好像有些浪費。
京東金融發展才幾年,發展速度快,但是規模不算大。現代金融行業發展幾百年了,規模是恐龍級別的。
然後,京東金融就考慮了,有這個一流淘金術,但是沒礦啊,為啥要自己去淘金呢?
為啥不搞搞合作,把這個一流淘金術和大金礦主合作,掏出來的金子二一添作五呢?
於是,顯然京東金融也是看到了這層機會,就搞出來B2B2C,搞出來金融科技2.0。簡單說,就是喊一聲,淘金的土豪們,別撅著屁股淘了,我有快速淘金術,只要你們給我分個成,就可以合作淘金了。
於是,我們就看到京東金融和xxx家銀行、xxx家金融機構合作,大家一起快樂的淘金了。
三、為啥改名京東數科
京東金融和土豪合作淘金,大家二一添作五。這比京東金融自己守著那點礦拼命淘要賺的多。
但是,賺的再多也是淘金。而京東金融這個技術與科技合作的方案不止能淘金。
對於非金融的企業來說,京東金融的技術同樣有用啊。
金融企業的客戶,同樣是傳統企業的客戶,金融企業要給客戶發放貸款,辦理各種業務,傳統企業同樣要與使用者發生經濟往來,使用者的信用情況同樣非常重要。
就是說京東金融發現自己這套淘金術,不止可以淘金,淘銀、淘鑽石、淘鈾、淘鈽好像都行。
但是,你不能頂著xx淘金公司,去和銀礦、銅礦、鑽石礦、鈾礦合作吧。
於是,京東金融就改名“京東淘一切”,啊不是,京東數科。
既然叫京東數科了,就表示服務範圍不止金融企業了,B2B2C中間的這個“B”不再限於金融機構了。
政府機關需要更高效率的管理城市,京東數科可以提供大資料、人工智慧服務,為政府機關提供高效率的解決方案,解決城市裡的交通、規劃、環境、能耗、商業和公共安全等痛點,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
企業需要改善運營,京東數科可以為企業提供資料和技術服務,用提高大型企業產能和業務效率,降低成本。
按照京東數科的設想,未來,京東數字科技將從金融企業開始,逐步擴充套件,服務於政府機關、大型國企、私營企業……,整個社會的效率都會因為京東數科的參與而獲取巨大提升。
從京東金融變身京東數科,意味著從淘金到淘一切的變化,商業潛力巨大,估值當然也不能看它自己那點金礦了。
看了以上種種來看,筆者就覺得改名字那是勢在必行,也是趨勢所向啊,一家承接著大資料、技術基因的公司,做科技就是這麼順其自然的事兒,而科技又是一條寬廣、巨集偉的道路。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