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reme羅門生的背後:三星手機的中國困局
12月10日,三星在中國舉辦新品釋出會,會上三星宣佈在中國市場與街頭潮牌Supreme進行戰略品牌合作。該訊息一經發布,就有網友質疑與三星合作的Supreme並非美國Supreme,而是疑似仿冒的義大利品牌Supreme Italia。
12月11日凌晨,Supreme美國在Instagram釋出公告,稱Supreme並未與三星達成合作,正面迴應了網友質疑。隨後三星電子大中華區數字化營銷高階經理“LeoLau先生”在微博上回應稱,“我們聯合的是Supreme義大利品牌,不是Supreme美國。Supreme美國在中國沒有銷售和市場的授權,而義大利品牌拿到了亞太地區(除日本)的產品銷售的市場授權。”
三星的迴應並沒有獲得網友的諒解,因為這個所謂的「義大利 Supreme」,正是多年來被 Supreme 及其擁躉深惡痛絕的山寨品牌。三星本想憑藉Supreme街頭文化重新獲得中國市場年輕使用者的關注,然而這場李逵還是李鬼的鬧劇中,卻再次折射三星手機的中國困局:高階市場節節敗退,中低端市場放不下身段。
李逵還是李鬼,三星聯名Supreme只不過是一廂情願
這次鬧劇發生之前,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就已出現邊緣化的跡象。今年10月25日,知名資料研究機構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了《2018年Q3中國手機市場銷售排名》,根據資料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為123萬部,與第一陣營銷量差距十分巨大。
2014年國產智慧手機剛剛崛起時,三星手機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一度超過20%。短短四年時間市場份額從20%降低到1%,在外界看來最主要的的原因還是三星本土化策略的缺失。
三星中國市場本土化策略失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其中既有過高的品牌溢價、中韓文化的差異,也有Galaxy Note 7爆炸門中美使用者區別對待造成的口碑暴跌的歷史原因。
為了重回中國市場,2017年三星特意將曾聘請權貴賢擔任中國區負責人,並啟用了大量中國人擔任中國區部門負責人。
三星在中國區域一系列調整,一度讓外界認為曾經那個外形時尚、工藝精湛的Samsung將會王者歸來。然而這次“三星聯名”事件,再次讓暴露出三星所謂的本土化戰略只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喜歡並追求歐美大牌和潮流文化,三星聯名Supreme初衷想必也是通過國際大牌潮流文化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但三星卻忽視了國內消費者在追求潮流文化的背後,實際上更加關注品牌的內涵與產品體驗,消費者之所以關注Supreme並不是因為它叫Supreme,而是因為Supreme所賦予的品牌價值。
在國內品牌意識不斷提升的情況下,三星找來Supreme冒充“李逵”,不僅沒有提升品牌形象,反而讓消費者對三星品牌的專業性產生了質疑。三星與Supreme合作,在國內使用者看來無異於雪碧與雷碧、阿迪達斯與阿迪王、AIR JORDAN與喬丹合作一樣,既無奈又好笑。
身處高階市場邊緣 三星突圍求變大亂方寸
三星與Supreme合作一方面顯現出三星缺乏對中國市場認知與誠意。另一方面指望通過與大牌聯合,以提升消費者關注度,三星再次顯現淪為邊緣化品牌之後四處突圍大亂方寸。
隨著智慧手機同質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手機品牌發售聯名款以增加品牌辨識度的行為已經越來越普遍,華為、小米和OPPO等廠商都曾使用過這個營銷策略。只不過和三星不同的是,華為、小米和OPPO通常會選擇與自身品牌定位更高一級的IP進行聯名,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另外,就算三星選擇的Supreme是Supreme美國,本質上也是街頭文化的時尚快消品。一直以來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形象都是高階商務範,三星中國區負責人權桂賢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三星手機)通過S8恢復信任關係 通過Note8找回市場權”。然而不管怎麼看Supreme所代表的潮流文化,與三星所推崇的高階商務範都不是一個完美的融合體。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場景,一身正裝的商業精英在會議桌上突然拿出一部印有Supreme LOGO的S9,給人的感覺除了無厘頭之外是否只剩怪異二字。
品牌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定位二字,為了獲得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三星手機貿然選擇將高階商務與街頭潮流融合起來,我們看到的只有三星四處突圍時,大亂方寸的模樣。
三星仍無視中國市場變化 定價策略抱殘守缺
三星手機在營銷策略上的失誤,實質上反映出三星手機仍舊沒有正確對待中國市場。早些時候三星手機管理層在談到對的中國市場的期待,權桂賢稱“目前三星的戰略其實非常簡單:將4000元價格段看成高階產品的價格段;將2000-4000元看成中高階產品;其餘則是2000元以下的入門級價格段。入門級價位段產品跟運營商保持合作,4000元以上價格段做出最大努力(去推廣銷售)。”
國產旗艦機型價格逐漸下探到2000元價位時,三星手機仍舊認為2000-4000元價位產品僅是中高階產品,4000元以上才是高階產品價格。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同為安卓手機,不管是硬體效能、系統優化還是產品體驗方面,三星都面臨錯位競爭的嚴峻形勢。對於消費者來說,3000元價位消費者可選擇國產旗艦機型或是三星中端機型,不同定位產品之間使用體驗的差異,對於三星來說並不能依靠品牌效應彌補。
三星手機一直試圖打造高逼格的品牌形象來支援自身產品溢價,Galaxy Note 9高達6999元的起售價讓不少潛在消費者望而退卻,過度自信的定價策略讓三星手機成為叫好不叫座的典範。
價效比是任何產品都繞不過的一道坎,iPhone XS因為價格上漲導致銷量遇冷就是最好的例子。三星手機想要通過與Supreme聯名的高逼格品牌形象,讓中國使用者接受三星的品牌溢價,這本來就像一場臨時起意的營銷活動,而非深思熟慮之後的策略。再加上Supreme美國與Supreme義大利之間的品牌爭議,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本就不高的逼格必然會再度降低,最終效果適得其反,口碑跌破新低。
急於提升中國市場銷量的三星手機,近年來嘗試過無數突圍策略,但最關鍵的定價策略卻始終沒有改變過。對於目前的三星手機來說,相比大牌聯名,重新審視自己的定價策略,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