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中國想像》釋出:AI風險感知還沒有進入大眾認知視野
近年來,關於AI(人工智慧)技術的新聞報道幾乎不絕於耳。從IBM Watson採用認知計算系統的商業人工智慧,到第一個獲得人類公民身份的機器人Sophia;從阿里巴巴將AI設計應用魯班改名鹿班,到京東推出一秒可生成上千條文案的莎士比亞系統;再從百度大腦3.0、PaddlePaddle3.0、百度AI開放平臺3.0的重磅釋出,到谷歌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改善乳腺癌篩查……然而,中國公眾是如何認知這一革命性的未來技術呢?
2018年10月28日,以 “智慧傳播: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眾多海內外人工智慧與傳播領域嘉賓學者雲集的2018新媒體國際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閻峰副教授分享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AI的中國想像》,對此作了深入解讀。
本報告以蜜度資訊大資料專家團隊首次對外提供的,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間,微博上產生的有關人工智慧的5000萬條海量資料為研究基礎,確保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報告指出,AI幾乎成了自2017年10月以來中國社交媒體上罕見的24小時熱點話題。從早8時開始,到午夜12時,一致保持高比例的活躍度。整體上來看,21時左右,最為活躍。
另外,同中國網民的性別結構以男性略佔優勢的特點相左的是,在AI的關注度上,女性群體佔比更高。而這源自於女性的關注路徑、興趣點與男性不同。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中,20-29、30-39兩個年齡段女性對於AI話題關注的熱詞是“孫楊”。而AI話題和“孫楊”的關聯乃是其代言了華為榮耀手機、用了智慧體育科技,所以這一話題才備受女性關注。
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是, “學霸”摩羯座對於AI話題的興趣程度,高於其他11個星座。
整體上來看,由使用者興趣推測的主要AI認知路徑如下:總體概念上排序前三的為影視、數碼、媒體;有用性上排序前三的為影視、媒體、網際網路;有害性上排序前三的為影視、媒體、文學;外部性效應上排序前三的為影視、媒體、網際網路;語言符號上排序前三的為影視、媒體、數碼;視覺符號上排序前三的為影視、媒體、搞笑。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最後指出,在對於AI有害性(風險)的態度上,AI有害性(風險)感知還沒有進入大眾認知視野,甚至被當成一種娛樂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