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專業人不做專業事。是跨界還是越界?
一個客戶想設計一個餐廳的整體形象,他預算70萬,要包括裝修,他問了三家公司 。
【問營銷策劃公司】
客戶:我想設計一套餐飲店的形象。
營銷策劃公司:我們不做裝修,擅長營銷策劃,我們更懂市場,更懂趨勢,設計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很小的環節。
結果:做了前期的品牌策略,營銷策略,把設計外包給第三方公司,只出很少的錢在設計上,將客戶的預算進行9:1規劃,自己拿9,給第三方給1,第三方再把這個僅有的1再進行三七開,老闆拿7,員工拿3,所以,真正花在設計上的成本微乎其微,產出的設計是什麼質量,可想而知。
【問裝修公司】
在新疆,問裝修公司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選擇,筆者個人的一個遭遇可說,我身邊很多朋友不知道什麼是“平面設計”也不知道什麼是“品牌設計”,以至於我經常會將自己簡化,告訴他們,我專業做logo的,然後朋友們驚呼,哦哦,你是做商標的,然後我又繼續陷入了無奈中。如果你再說你是做品牌形象的,大家就更覺得難溝通,甚至覺得你賣關子了~
所以,也就不奇怪了,為什麼大家喜歡所有設計的問題都問裝修公司,因為裝修公司是與個體打交道最頻繁的一種公司,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是創業者,一般創業者更需要設計品牌,個體業主一輩子多次交道的設計公司一定是裝修公司,家裝是一個剛性需求。
好,知道了前提,看下這個場景。
客戶:我想設計一套餐飲店形象。
裝修公司:我們主要做裝飾這個方面,你說logo啊,這個東西其實特別簡單,沒有技術含量,可以打包送你,我讓我們設計師用ps給您做幾個送你可以嗎?裝修給您打個折,logo附送。雙贏。
結果:裝修上花了70萬,材料的堆砌,品牌策略,品牌設計的投入為0,顧客到店除了感受到的是千篇一律與其他店沒什麼區別的裝修,並沒有感受到該品牌的精神主張和氛圍,定位模糊。沒有投入經費的品牌設計,是不可能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
【問品牌設計公司】
客戶:我想設計一套餐飲形象。
品牌設計公司:我們不做裝飾,我們認為一個餐飲品牌的體系中,裝修也是品牌體系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找一家更專業的裝飾公司來與我們一起合作,品牌設計報價10萬。
結果:客戶驚呼,什麼?你們做一個logo就要10萬元,你曉不曉得,裝修公司白送的唉,我還問了一傢什麼什麼策劃公司,一個大團隊給我服務,出了一大堆的檔案出來,光和我開會就開了不下十次。你們就兩個設計師給我設計就要這麼多,你們太不靠譜了。
大家看完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大多客戶並不擅長資產配置。 尤其是面臨形形色色的設計公司,客戶的狀態是呈現極端化的,要麼是自信滿滿感覺看穿一切,要麼是懵懵懂懂患得患失。
為什麼專業人不做專業事,而要把手伸向其他領域呢,這是一個現在很普遍的現象,小公司之間時有發生,大公司更是如此,大公司的這種行為只是被冠以更高階的稱呼,【跨界】【顛覆】
其實,有一個詞,大家忽略了,就是【生態】,維護【生態】不是不思進取,有人總喜歡打破這個行業,再打破那個行業,你想想,你做好自己的行業了嗎?
做好自己的行業就是進取心,就是維護生態,生態是一個迴圈機制,你在自己所在的位置精進,才能使這個生態每個環節賦予下一個環節更高的效能。
如此,大家都做好自己的事,這個生態就會越發的健康,大家都有錢賺。
筆者,也很清楚,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理論,烏托邦式的演講。
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事物本身帶有烏托邦色彩,說明他還在成長,還不夠成熟,而我們卻更要努力的像個傻子,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去讓這份成熟的果實早日到來。
以前,因為教會主導人的精神世界,人們認為地是方形的,天是圓形的,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地球是一個平面,所有天體圍繞著地球轉動,後來,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研究證實了地球是圓的,並且地球並不是中心。
所以,亞里士多德究竟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了嗎?我想他沒有。他利用了人們愚昧,將愚昧放大使之成為一種主流觀點。哥白尼在200年後才戳穿了這個謊言。
可想而知,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想證實一個發現併發表是何等的困難,要等到時機成熟,一部分人覺醒,才可公佈,公佈的不合時宜就會被定義為異教徒。
現在,是資訊異常發達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在資訊環繞的社會,想撒謊是很難的一件事,做真實的自己卻很簡單。
如此,我們是否應該做好自己的行業,尊重別人的領域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