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家鄉好貨重新定義營銷玩法,賦能全村的希望
01
最近總在朋友圈裡看到一群“戲”很多的的動物和植物。


原來這是快手聯合廣告門在搞事情,他們招募了10家創意公司為快手“家鄉好貨”10款產品進行品牌建設和升級,因為創意太有意思了,火速刷爆朋友圈和社交媒體,引發眾多KOL參與討論。



通過快手這波營銷,鮮嫩多汁的四川橙子、皮薄餡厚的甘肅核桃、一語雙關的食用藏當歸、肉質鮮美的麗江醋排骨、野味十足的貴州臘肉、又暖又甜的山東糖畫、純天然的涼山橄欖油、地道的湖南冬筍、非物質文化遺產洛寧竹編、外表醜內心甜的四川糖心醜蘋果,這10款產品走出快手,進一步讓更多人瞭解了他們豐富“內涵”。
眾所周知,以往的營銷活動中,常見路徑往往是甲方找到廣告創意公司,出策劃、搞方案、定傳播,出現刷屏爆款之後,經由品牌觀察類媒體覆盤、總結和提煉。
但快手“家鄉好貨”這場品牌營銷,沒有甲乙方,而是平臺、使用者和創意公司三方聯合、互相賦能的品牌營銷事件。11月5日,廣告門釋出文章《快手,出手了》,招募10家創意公司為快手“家鄉好貨”的10款產品創作品牌故事,11月15日,入選的10家創意公司集體發聲。
比如快手使用者@暖暖的愜意家鄉隴南成縣的紙皮核桃,遠離城市喧囂是其產品特色,快手聯合奇思+創意團隊從幾種“大城市病”的洞察出發,製作了三個社交傳播小視訊和一套海報,讓核桃搖身一變成為“臉皮薄”、“土土”的擬人化核桃,和都市人談心、對話,展現產品賣點。
快手市場部、使用者、創意公司三方合作共贏:“客戶”是擁有一技絕活的快手使用者,在這個專案中獲得了之後銷售的巨大助力;創意公司則在這次營銷策劃中收穫了自身美譽度;快手作為平臺方,不僅促進了與使用者的情感互動,提升了品牌好感度,也讓“家鄉好貨”專案為更多人所知,為進一步幫助貧困地區走上致富之路,創造了條件。
這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義了營銷新玩法,顛覆了傳統傳播路徑,是網際網路圈和廣告圈攜手賦能快手使用者,為其“家鄉好貨”量身打造品牌故事的一次成功嘗試。
02
作為一個記錄生活的短視訊分享平臺,快手講究的是普惠理念,通過使用者習慣、興趣,為其推送精準視訊,充分發揮長尾效應。
日常生活、萌寵趣事、自然風光,各類短視訊都能在快手找到對應的受眾。快手對平臺使用者而言是一個真實的,內容更豐富、更鮮活的“朋友”,幫助他們連線並看到更大的世界。在如此和諧的社群氛圍中,快手自然發展出了轉化率超高的帶貨機制,也為快手“家鄉好貨”提供了發酵土壤。
官方資料顯示,全國832個貧困縣,每五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快手活躍使用者,活躍使用者是指他(她)不僅註冊了快手還在使用快手。快手幫助海量貧困地區使用者更好的建立了與網際網路、城市、整個社會的聯絡,這是其能夠發力公益事業的基礎。
比如賣冬筍的湖南侗族姐妹花(芸兒),她們以心地善良,樸實正直為快手使用者群體所熟知,快手使用者觀看她們的短視訊和直播,建立起對她們的信任和喜愛,開始大量購買當地冬筍和其他農產品,僅今年她們在快手平臺就銷售農產品超兩百萬元,幫助鎮上約300戶貧困戶實現增收。去年底至今,全國超過1600萬人在快手平臺獲得收入;其中,逾340萬人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區。
儘管快手使用者們的農產品賣得紅紅火火,但在此前,這只是快手使用者們無心插柳的成果,沒有形成各自的品牌故事和商業形態,而這個痛點在此次“家鄉好貨”專案與創意公司的合作中,找到了解決之道。
03
再回到這次的品牌營銷本身。
“快手行動”深入大山給幫助不懂營銷、不會包裝、對自己產品品牌定義沒有方向的快手使用者解決問題,助力快手使用者的營銷行為,首創了廣告圈和網際網路科技行業聯合營銷的新形式。
這個營銷事件除了帶動廣告圈創意營銷新玩法,讓快手“家鄉好貨”獲得傳播效益和經濟收益以外,背後還有更大的意義,比如扶貧、生態賦能和價值觀傳播。
與以往的“輸血式”扶貧不同,快手的“賦能式”扶貧無疑更具備可持續性,實現了一條以鄉村人自身為動力的可持續脫貧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捐款、商業幫扶,快手在做的是幫助更多快手家鄉好貨完善品牌故事、助力傳播、擴大影響力,以點到面 ,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決更多當地人的就業問題,其意義更為深遠。
並且,快手為鄉村找到脫貧致富新渠道的同時,也讓當地樸實的鄉村新價值有了一個發聲和傳播的平臺,通過快手短視訊向一二線城市使用者輻射,實現了價值觀的挖掘和輸出。
所以說這是一場沒有甲乙丙方的品牌活動,所有環節的參與者互為甲乙方,快手起到了一箇中間環節的作用。最終能形成刷屏的最大動因,在於大家對於促進三農經濟發展的共識。
一定程度上,快手市場品牌部完成了一次最高階的營銷,就是驅動業務的同時,用網際網路和創意的力量將公益進行到底。今後,應該會有更多此類活動產生,讓更多的山區快手使用者以“家鄉好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