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廈大國家科技園,一座園區賦能一座城
科技園區是具有中國特色,居於政府、市場之間,體現“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相互融合的創新組織形式,是體現和實現協同創新的重要載體。從中國科技產業園區發展的歷程來看,從簡單粗放式的土地開發為主的1.0模式,到致力於產城融合發展的4.0模式,經歷了多次創新轉型。當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換擋增速和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中國產業園亟待再次升級。
目前,位於翔安區南部新城,第一期工程佔地面積69畝,總建築面積19.22萬平方米,總投資12.8億元的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福建省首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它對經濟新常態下產業園升級具有劃時代的借鑑意義,以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廈門大學為依託,將大學的綜合智力資源優勢與其它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打造產城融合4.0模式下的創新創業生態,為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提供支撐的平臺和服務。

今天我們邀請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志龍先生針對大學科技園一些市場前沿問題共同探討解決方案。
01
問:科技園和眾創空間同是服務創新創業的物理空間載體,相比於以租賃模式為主、輕資產運營、可規模化複製的眾創空間,一向以重資產自營模式為主的科技園該如何突出重圍?
曾志龍:如果說眾創空間是服務區域創業群體,那麼科技園則是賦能整座城市,兩者之間的定位是不一樣的。
科技園重點孵化高新科技企業,聚焦、佈局高成長性的科技賽道,形成科技產業集聚,兼備競爭效應、成本降低效應、分工協作效應和區域經濟發展效應。廈大國家科技園打通產、學、研、企各個產業鏈條,創新運作模式,實現從科技研發到技術成果孵化,再到產業升級加速。整合對接各高校重點科技成果,深入引導優質高校科研院所智力、科技等資源在廈門落地,搭建科技園區資源融合、產業聚集的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優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廈大國家科技園在產業設定上充分考慮了廈門的產業優勢和地理優勢,將廈大的科研人才優勢與區域經濟龍頭優勢和沿海開放城市優勢精準對接。圍繞區域經濟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確定了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資訊科技等產業發展方向。未來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創新創業生態圈,為區域帶來整個產業鏈的聚集和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02
問:目前,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率不足10%,而這一資料在發達國家高達50%左右,因此我國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程度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甚至某些發展中國家。廈大國家科技園如何改善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產業化發展不足的局面?
曾志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之所以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資訊斷層。在專案管理上,學校科研人員專業水平高、實驗裝置精良,更能發揮學術能力,但是在研究成果市場化、產業化方面有短板,對於技術創新目標和戰略重點的市場導向把握不夠,也缺乏對專案的跟蹤和反饋。
這就導致科研成果在研究、開發之前就沒有明確的應用物件,是否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是否具有產業化實現基礎市、能否產生社會帶來效益等考慮得不太周全。
廈大國家科技園組建對科技行業產業發展有高度認知的資深運營服務團隊,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轉化新機制,引入對科技成果價值進行評估預測的權威機構以及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專利經紀人隊伍。在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基礎上,同步進行橫向的資源整合、業務整合,在產業鏈條的每一個分支環節,集聚適宜的中介諮詢機構或綜合服務商。
另外,設立產業轉化及投資基金,梳理出一批在科研單位或大學已經完成實驗室研究,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瞻性技術成果,與企業一起,籌集資金,完成中間試驗,並從後期生產和推廣中獲得回報。
03
問:截止現階段,國家大學科技園已發展到110餘家,各類未經認定的大學科技園不計其數。廈大國家科技園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未來科技園的競爭格局將會怎樣?
曾志龍:我們以聯合辦公領域為例,早期各種市場力量看到時機紛紛湧入,最高峰值達到數千家聯合辦公空間品牌,歷時多年市場洗禮後逐漸迴歸理性,目前形成以優客工場和氪空間為代表的幾大聯合辦公空間品牌共存的競爭格局。反觀科技園的競爭與發展態勢,似乎也在上演著同樣的劇情。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走到最後的一定有著某種特殊優勢,或者是資本支援,或者是模式創新,或者......
未來,產業園區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園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提升核心競爭力。園區服務不能流於形式,應該將其真正落到實地,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打通“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服務體系,基於網路化的高校資源平臺,不斷開發新的自營服務產品,搭建一個為企業提供所需的創業輔導、人才服務、孵化場地、投融資、法律、財稅、企業管理、上市諮詢等一站式服務平臺,力求構建可自迴圈發展的企業成長生態系統。
充分依託大學的人才、資訊等智力資源和研究中心、實驗中心等硬體設施,通過大學研究成果技術轉移等方式,加快促進大學科教智力資源與區域創業相結合,吸引社會資金和企業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移及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