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頻率真的那麼重要嗎?高頻記憶體+2080TI裝機實測
前言:
其實很早就想寫記憶體實際應用上相關的東西了,每天看到太多朋友在群裡問“為什麼我幀數還是這麼低,我都買了1080ti/1080/2080ti/2080了為什麼幀數還是上不去”這類話題。大多數使用者購買高階顯示卡無非就是想幀數高一點,穩定一點,再加上如今144Hz顯示器的普及度大幅度提高,一款入門級144Hz顯示器也僅僅只有千把塊出頭,但用著高階顯示卡的他們依然無法讓幀數穩定144FPS甚至無法達到144FPS,也就促生了我現在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吧。
我先自己引申幾個問題:
顯示卡效能如此強大的今天記憶體瓶頸時代是否已經到來?
你的記憶體能否支撐起你的顯示卡?
如何有效提高和穩定遊戲幀數?
超頻帶來的實際收益究竟如何?
裝機時候你是否忽略了記憶體的重要性?
裝一臺真正能號稱電競主機應該注意的事項?
記憶體頻率真的那麼重要嗎?
本篇文章所有內容也幾乎圍繞著這七個問題進行展開,可能內容較長,但分幾個對比小結進行,想要了解記憶體和主頻帶來的具體遊戲影響不推薦跳過閱讀。
先來說說這次裝機硬體配置
處理器:英特爾/Intel i7-8086K 開蓋換銅蓋
主機板:微星/MSI MPG Z390I GAMING EDGE AC
記憶體: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駭客神條RGB Predator DDR4 4000 16G(8Gx2)
顯示卡:七彩虹/Colorful 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 GDDR6 11G
固態:鎂光/Micron 1100 2T
英特爾/Intel 800P 118G
散熱器:九州風神/DEEPCOOL 堡壘 240水冷散熱
機箱:恩傑/NZXT H200 純黑配色ITX機箱
電源:恩傑/NZXT E850 850W全模組CAM監控
開箱部分:
得益於上代微星Z370I記憶體在高頻上的優秀表現,同時也考慮到價格因素,這次我依然也選擇了微星這款ITX主機板Z390I,其中MPG的定位也僅次於MEG的GODLIKE和ACE屬於一箇中端定位。
開啟蓋子,主機板穿著防靜電口袋靜靜的躺著等著我的到來。
先來看看整個主機板佈局和外觀。
右邊插口布局和上一代Z370I幾乎是一樣的,四個sata口分別隔開。
這次Z390I相對於上代最大的區別莫過於除了保留後置M.2插槽以外還增加了前置M.2插槽,也就是兩個M.2插槽,彌補了上代M.2只有一個的問題。
散熱方面也同樣相比上代加強了不少,整個散熱片的面積有所增加。
而且最重要的是比上代好看了!看看這反光,嘖嘖嘖,還是帶了膜的。
LGA1151針腳特寫。
電源採用的是恩傑的新品E850,文明用語能效外加軟體監控能耗比自己用功率計和ADIA64能耗監控更準確更方便。
除了電源本體,線材均放在一旁的包裡(這個包當旅行洗漱用品包真不錯hhhhh)
外觀設計上簡約簡單,一如既往“恩傑風”
介面含有主機板24PIN以及8+8PIN處理器介面和6PIN*3SATA介面和8PIN*3PCI-E介面
除了常規供電介面外還有一個MINI-USB口是用來讀取電源負載資料給軟體用的,這樣從硬體上讀取相比軟體來說準確許多。
恩傑E850採用的海韻方案,包括介面等也均未有變動,這也是較為成熟和靠譜的一個電源方案,同時12V輸出達到840W也是OJ8K的!
線材方面還是採用的扁平線,方便理線,不過感覺各廠都大同小異的。
鐺鐺鐺鐺,新核彈七彩虹的RTX 2080TI,公版PCB設計外加非公散熱,據說這次七彩虹散熱還不錯?
這代老黃直接拋棄了GTX改用了RTX,其實對我來說都一樣,光追雞肋,DLSS碉堡。
標籤打碼是個好習慣,雖然我的碼有點醜。
真身出境,三風扇設計,整個設計語言其實和上代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中間的紅圈依然亮眼。
七彩虹 RTX 2080TI AD OC 兩側風扇採用的11片扇葉設計,不管是葉片形狀和數量對於上代都是有較大改進的。
中間紅圈散熱風扇改動就很小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兩側風扇和上代同向旋轉不同這次葉片方向也都是相反方向,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解決風扇之間空氣對流導致散熱性下降的方案之一。
背板也是重新設計沒有了以往鏤空設計,直接使用一整塊背板進行PCB加固和扮騷。
其他細節都可以看看,不得不說這代做工上也確實比以往好的多。
來一個前置鏡頭,中間位置是RGB燈光效果,高度和上代區別也不算很大,52mm的厚度也僅僅比上代高1mm的樣子。
雙8PIN供電設計,看來這次老黃知道功耗大直接上雙8PIN了啊。
換了葉片之後第一感覺就是要“高檔”一點 哈哈哈哈~
這次裝機思路就是高頻記憶體,看幻光看累了選擇了金士頓HyperX的RGB條子,預設XMP時序4000 C19,BDIE顆粒和JEDEC A2方案,更適合超高頻。
這套金士頓 HyperX RGB記憶體整體做工還是很紮實和精細的。
PREDATOR系列一直是定位於高階的一個產品系列。之前非三星BDIE顆粒的2933MHz的也在AMD平臺高頻上如魚得水打過了很多友商。
中間區域為流水型RGB燈帶,看夠了幻光再來看看這個也是不一樣的感覺。
4000 C19 1.35v的時序和電壓也相比友商更保守一些。
從頂上看我是對外觀十分滿意的,就是側面去看確實是有點不那麼好看,但是畢竟裝機後也幾乎看不到側面我也就沒管那麼多了。
風扇我還是用的之前的KF120,用了蠻久也對這個扇子效能,當然風噪還是稍微有點大的。
上面都還有灰呢!是我之前使用拆下來的捨不得換新扇子,對RGB扇子的效能不是特別滿意。
9代CPU對於我個人來說價格過於高昂,日常使用暫且也用不到如此多的核心,正好我這塊8086K也是開過蓋換過銅蓋,溫度表現那是剛剛的。
目前最強的TF8?
老樣子先將主機板記憶體CPU湊到一堆來張合影,銅蓋雖然不是那麼好看但是散熱效果是有明顯改善。
鍍銀線才是我的最愛,依然是YY家定做的鍍銀線,YY家的線也是我最放心的。
都說用鍍銀線的比較騷,沒錯,悶騷。
大功告成,成功點亮,到這裡我覺得可以單獨說說機箱,恩傑H200I外型上是相當內斂低調的。並沒有太多花哨的外觀和功能,這點對於我個人來說,嗯,超讚喲!!!
恩傑H200I雖說是預設兩槽設計,但是還是可以放進52mm的兩槽半卡的,但是估計散熱會有點點影響了,因此還是推薦用公版卡或者標準兩槽卡吧~
做工來說我是一直比較看好恩傑的,這次H200I做工也是讓我挺滿意的,前面孔是給冷排進風專門開的孔。
前置240冷排風扇位,顯示卡最多支援300mm,但是這時候需要將風扇裝外面。顯示卡支援上對於一個ITX機箱來說,支援300mm長度,支援2.5槽卡,支援越肩卡已經是相當不錯的規格了,這也是我選擇H200I的重要原因之一。
RTX!但是光追真的很雞肋。DLSS才是RTX的出路!!
中間的RGB燈居然不是流水型的,不過對於一個入門2080TI也不能要求太高是吧。
傲騰800P 118G,給2T的SSD全盤加速,118G的快取我用半年才寫滿,並且還在不停的自主學習中,命中率極高。
定製的九州風神堡壘冷頭,室溫18度開蓋雙5 電壓1.3的情況下,FPU壓到只有65度。
金士頓HyperX的燈效是有點讓我意外的好看,雖然其側面不咋地...嗯...但是上機效果真的是意外的好!
箱子雖小缺五臟俱全甚至還能放手辦hhhhhh
只是可惜紅黑才是我的最愛。
好了正常點,實際效果就是這樣啦~~沒有過多的RGB,只有黑紅~
單獨說說恩傑這個E850電源軟體監控功能,真的是很方便很方便,CAM軟體除了能監控電源能耗狀態電壓等還能監控遊戲資料等資訊。
裝機展示暫時說到這,我們來說說今天主要想說的問題,那就是圍繞開頭那幾個問題來討論。
為什麼有些人用了旗艦級顯示卡玩遊戲幀數還是上不去?很多人在反映過這種情況,包括我同事一臺1070最低特效玩吃雞沙漠地圖幀數甚至只有60-80幀。這不是玄學問題,也不用完全將問題歸功於遊戲優化糟糕,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遊戲引擎限制或者其他因素等你不能說等不到優化就這樣將就去玩了是吧。
那麼我們先來提個問題,除了顯示卡因素,到底還有哪些硬體可以影響到遊戲幀數,相信不少人都知道CPU主頻影響是非常大的,但是主頻真的是影響最大的資料嗎?你們可能忽略了另外一個硬體那就是記憶體。
“記憶體影響幀數大?不可能吧。。。”
這是最早我跟朋友說起的時候朋友們的反應。用我的話來說,沒錯,記憶體就TMD真影響巨大!
當然我得先說下測試前提條件: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遊戲對顯示卡壓力過小,顯示卡非滿載情況下,記憶體對遊戲的影響。不過我相信也有槓精來跟我說為什麼要顯示卡不滿載?你是故意黑!你是故意挑不滿載的遊戲來黑!
抱歉,想追求幀數用旗艦卡玩電競遊戲人比你用2080TI用4K 或者開光追玩的人多了去了。144HZ甚至240HZ顯示器普及的今天我也相信不少人用慣了144HZ是回不到60HZ的,我個人來說也不會因為那點特效玩FPS放棄144HZ而選擇60HZ去玩遊戲。所以對於這類人來說,提高FPS也是換顯示卡的最終目的。
話不多說,我這次用1080P顯示器作為基準,相比1440P和2160P這類使用者更多,測試結果也相對更貼近實際,但是我要說明一點,解析度越高,顯示卡負載越大,對整個結果的影響就越小,直到顯示卡99%負載的情況下那麼記憶體這塊的影響就非常小了。但是顯示卡越來越強大的今天,1080P顯示器依然還是主流顯示器,嗯你懂得。
此次對比分小節進行,更能直觀的看到差距,總篇幅也會較長。
先來看看對比圖,分別是
8086K預設4.3G 記憶體頻率2400MHz
8086K全核5G記憶體頻率2400MHz
8086K全核5G記憶體頻率4500MHz
的幀數對比吧:
《絕地求生》小地圖最低特效(120解析)對比

《絕地求生》4.3G 2400MHz 最低特效(120解析)曲線圖,雖然軟體計算是153幀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是因為載入介面幀數過高拉高了實際遊戲平均幀數,實際平均幀可能在130左右。
《絕地求生》5G 2400MHz 最低特效(120解析)曲線圖,實際應該也是160+左右
《絕地求生》5G 4500MHz 最低特效(120解析)曲線圖,平均幀已經高達210+
《絕地求生》小地圖極致特效(100解析)對比
《絕地求生》4.3G 2400MHz 極致特效(100解析)曲線圖,同樣因為載入時幀數虛高,實際平均幀數也應該在130不到。
《絕地求生》5G 2400MHz 極致特效(100解析)曲線圖
《絕地求生》5G 4500MHz 極致特效(100解析)曲線圖,平均幀220左右。
《守望先鋒》幀數曲線對比
《守望先鋒》4.3G 2400MHz 幀數曲線圖
《守望先鋒》5G 2400MHz 幀數曲線圖
《守望先鋒》5G 4500MHz 幀數曲線圖
《孤島驚魂5》 低特效內建Furmark對比
《孤島驚魂5》4.3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23,最高幀158,最低幀92。
《孤島驚魂5》5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35,最高幀172,最低幀108。
《孤島驚魂5》5G 45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79,最高幀233,最低幀140。
《孤島驚魂5》 最高特效內建Furmark對比
《孤島驚魂5》4.3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07,最高幀146,最低幀70。
《孤島驚魂5》5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16,最高幀151,最低幀86。
《孤島驚魂5》5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47,最高幀195,最低幀116。
《幽靈行動:荒野》 最低特效內建Furmark對比
《幽靈行動:荒野》4.3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75.49,最高幀195.22,最低幀158。
《幽靈行動:荒野》5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189.11,最高幀218.56,最低幀165.17。
《幽靈行動:荒野》5G 45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207.34,最高幀234.3,最低幀184.63。
《幽靈行動:荒野》 極高特效內建Furmark對比
《幽靈行動:荒野》4.3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82.44,最高幀91.72,最低幀68.86。
《幽靈行動:荒野》5G 24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87.58,最高幀97,最低幀77.92。
《幽靈行動:荒野》5G 4500MHz Furmark資料,其中平均幀88.75,最高幀100.3,最低幀69.44。
《魔獸世界》 主城靜態對比
《魔獸世界》 4.3G 2400MHz 觀察後取了個較為中間的值為64幀左右(左邊的平均幀80是包含之前地圖的幀數不準確)
《魔獸世界》 5G 2400MHz 觀察後取了個較為中間的值為83幀左右
《魔獸世界》 5G 4500MHz 觀察後取了個較為中間的值為110幀左右
《ADIA64》 引數對比
小結: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到實際上主頻從全核4.3G提升到了5G,記憶體延遲幾乎不變的情況下,實際遊戲上提升的幀數除了《魔獸世界》從64FPS提高了19FPS到了83FPS提升比較大外,其餘幾款遊戲提升都是相對有限的。
記憶體頻率提高後《魔獸世界》也從83FPS立馬暴增到110FPS,相比不超頻的64FS到整體超頻的110FPS,這效果嘖嘖嘖。
只拉主頻情況下《幽靈行動:荒野》和《孤島驚魂5》的提升比例都在5%左右。在極高特效情況下,因為本身《幽靈行動:荒野》幀數較低顯示卡負載很高所以記憶體頻率此時影響甚微,幾乎是忽略不計的情況。而《孤島驚魂5》因為消耗資源並沒有《幽靈行動:荒野》高,幀數上限高,所以即使是相同公司出的遊戲,在顯示卡未滿載情況下也可以明顯看到幀數提升,平均幀分別是109-116-149,這裡也可以看出來主頻對這款遊戲並不是很敏感,敏感的反而是記憶體頻率提上去後帶來的區別。
而拉主頻到5G的《絕地求生》相對來說也只有10-15%的樣子,《守望先鋒》提高幅度不大,僅僅也只有10%不到。
但當記憶體提到4500MHz後絕地求生幀數也是暴增到220FPS左右。《守望先鋒》因為本身優化很好更為誇張,幾乎全程300幀封頂無波動狀態,因此假如《守望先鋒》沒有300幀上限考慮到本身波動問題我相信350左右均幀是沒什麼壓力的。
這裡同時也涉及到個問題,也許有人也會問你玩個遊戲來說需要這麼高的FPS嗎?
首先,144HZ顯示器的普及我相信用過的人除非剛需否則是回不去60HZ顯示器的,也就是說可能無論什麼遊戲,甚至是日常都會盡量去滿足144FPS這個標準。
再則,來談談《守望先鋒》這個遊戲,這款遊戲跟大部分FPS遊戲不同之處就在於這個遊戲需要全方位旋轉螢幕的FPS遊戲,無論天上地下你都需要隨時看著。還不用說某些英雄靈活性相當高,螢幕隨時都是轉來轉去,嗯沒錯就是裂空啊,源氏啊,法雞啊等等等。因此對於整個FPS都是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同時使用240HZ顯示器也會比其他遊戲提升更明顯,這一點不管是我,還是大別@iBuick 還是綠老師@MDKwp 都是有相同看法的。因此我們就需要的是穩定240FPS而不是在240FPS去浮動,FPS浮動較大對這個遊戲都是有著致命體驗的。
但如果你用240HZ顯示器拿來玩LOL和144HZ顯示器做對比,對不起,沒區別。
至少對於電競選手,還有我這個電競毒瘤,還有我身邊的人,幀數這個引數是永無止境的追求,至少要穩定在顯示器重新整理率上,且不能有太大波動。
閒話說太多,我們回到主題,既然高頻記憶體條可以比CPU主頻更為有效的提高幀數,那麼我們就去討論討論到底是哪個引數影響導致的幀數差別如此巨大?
從之前的截圖也不難看出,超頻後除了記憶體頻寬區別還有我專門標註的記憶體延遲區別。
如何判斷到底是頻寬影響還是延遲影響大?這時候祭出我們的AMD銳龍處理器!
眾所周知AMD記憶體延遲高到爆表,哈哈哈沒錯我們用這個來區別。這裡感謝下@沐子評測室-沐子青 幫忙測試!大家沒事也可以關注這位大佬!!!
第一件事就是把1700頻率固定到3.9G,8086K頻率固定到3.8G(畢竟單核強點,讓他0.1G吧)記憶體都固定在3000MHz,時序相同。
可以看到此時的intel平臺記憶體頻寬讀寫均為44000MB/s左右,記憶體延遲54.5ns。
AMD這邊同樣記憶體頻寬在43000MB/s左右,但是延遲高達86.9ns。究竟遊戲測試結果怎麼樣呢~
《魔獸世界》 主城靜態對比
《魔獸世界》 Intel平臺 3.8G 3000MHz 觀察後取了個較為中間的值為87幀左右。
《魔獸世界》 AMD平臺 3.8G 3000MHz 觀察後取了個較為中間的值為56幀左右。
《絕地求生》小地圖最低特效(120解析)對比
《絕地求生》intel平臺 3.8G 3000MHz 最低特效(120解析)曲線圖,平均187幀。
《絕地求生》amd平臺 3.8G 3000MHz 最低特效(120解析)曲線圖,平均187幀。
《絕地求生》小地圖極致特效(100解析)對比
《絕地求生》intel平臺 3.8G 3000MHz 極致特效(100解析)曲線圖,平均179幀。
《絕地求生》amd平臺 3.8G 3000MHz 極致特效(100解析)曲線圖,平均134幀。
這完全就是一眼差距好嗎?在固定CPU主頻和頻寬的情況下,因為記憶體延遲相差巨大帶來的實際遊戲幀數差距同樣也是巨大。就算是intel平臺5G 2400MHz帶來的效果也都沒降到3.8G 後記憶體超到3000MHz的效果大,出乎意外吧?
因為測試條件原因兩平臺對比測試中並沒有加入《FC5》和《幽靈行動:荒野》的對比測試。
但是我相信結果都是在我意料中的。
同樣通過上面的資料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的規律,在優化較差,消耗硬體水平較差的遊戲,例如《魔獸世界》《絕地求生》,最低畫質和最高畫質的平均幀都極為相似,同時也會隨著記憶體頻率的提升,記憶體延遲的降低提高顯示卡負載,也提高了上限幀數。因此我個人推斷是在這類遊戲中,記憶體反而是整個硬體中最薄弱的一項,也就是可以看成所謂的“木桶效應”,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這個時候你繼續升級你的顯示卡也不會提高遊戲實際任何幀數。
繼續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進行回答:
顯示卡效能如此強大的今天記憶體瓶頸時代是否已經到來? (是)
你的記憶體能否支撐起你的顯示卡?(自己可通過這篇文章去判斷自己的硬體是否合理)
如何有效提高和穩定遊戲幀數?(優先超記憶體頻率,再考慮超CPU主頻)
超頻帶來的實際收益究竟如何?(某些情況非常大,不是跑分能看出來的)
裝機時候你是否忽略了記憶體的重要性?(開啟配置單看看是否你的中高階顯示卡配了一個2400頻率以下的記憶體)
裝一臺真正能號稱電競主機應該注意的事項?(好顯示卡,高頻處理器,高頻記憶體條,多核作用甚微,不要用AMD)
記憶體頻率真的那麼重要嗎?(看了這篇文後您覺得呢?)
同時這裡我再丟擲一個問題:到底這個水桶應該怎麼搭配?記憶體頻率高一定低延遲嗎?有時間我下次再談。
再總結下這次裝機:媽的,買他媽的!!
DDR5呼之欲出。
本文作者極果見習體驗師:EpKong
本文由極果見習體驗師EpKong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