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臺圓夢機:Apple PowerBook G4 Titanium
對每個品牌的使用者來說,總有一款產品讓人難以忘懷:可能是獨特的設計語言、可能是超乎想象的強勁效能、也可能是精雕細琢的生產工藝,當然更多時候並沒有什麼理由——只是剛好它生在你的時代,卻因為各種原因和它失之交臂(大多數是因為窮…)而使你念念不忘。
像我這樣的窮小子,能失之交臂的東西太多了,多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一種執念,例如通過瘋狂的撿垃圾來“回味”自己曾經錯過的年代,看過黃子華棟篤笑的朋友會心一笑,知道這叫“童年禁果”——小時候得不到滿足, 長大了瘋狂反撲。
在此要感謝jiajiyu(ID:魚貓網),幫我收到這臺這麼好這麼好這麼好的鈦書,萬分感謝!
這臺機器剛好今晚才折騰完,一時興起決定馬上寫點什麼記錄一下,所以介紹性的文字就不多說了,配圖會有一些解釋,直接開始!

機器是傳說中的洋垃圾,企業報廢處理的東西,硬碟因為保密要求被拆除了,很良心的是拆機的人居然給我保留了全套硬碟螺絲,這個螺絲有啥好保留的下面會提到;
綠色板子相比現在一水黑板子的MacBook來說看起來並不高科技、也沒有熟悉的渦輪風扇,機身散熱是通過軸流風扇上下層抽風散熱,這個後文也會解釋;
PCMCIA口被AirPort無線網絡卡佔據,側面的PCMCIA卡槽擋板也變成了網狀散熱孔,相當於卡槽沒了:由於這是末代鈦書,除了升級了CPU和顯示卡以外,還增加了無線網絡卡,但機身內部已經沒有安裝網絡卡的空間了,於是佔用了PCMCIA槽。

曾經為PowerBook G4中飛昇級囤了不少DDR333記憶體,沒想到這個用的是SDRAM,沒辦法只好跑一趟華強北,官方的說明表示這臺機器最大支援1G記憶體,剛好我能找到最大的單條就是512MB了,皆大歡喜;這個貌似是西門子旗下公司出的記憶體,牛shi塊又讓我想起小霸王卡帶…

換記憶體的功夫很有意思,鍵盤中間有個螺栓,一字槽垂直於螢幕的時候(圖中的狀態)鍵盤是可以拆下來的,其他角度則鎖緊,把它當螺絲擰的話,半天都擰不下來…
這種PowerBook G3的半透明鍵盤真好看,不知當時是基於什麼想法設計的,後來又消失得這麼突然,應該是為了上銀色鍵盤搭配後來的金屬機身設計吧(可惜再後來連銀色鍵盤都沒了)。

記憶體裝好之後可以看到上面的散熱片是直接暴露在外的,散熱片上方有個黑色的小風扇抽風,使冷空氣從鍵盤縫隙進入、從記憶體上方經過散熱片、最後被風扇排出機身;在渦輪風扇非常常見的現在看來,這個設計確實挺奇怪的…

這是上面那個小風扇的背面,流過CPU散熱片的熱空氣衝向D殼再從後面的柵格排出機外,真的非常想不通這個風道…事實也證明了這個散熱確實不怎麼好,穿著褲子用了一晚上把大腿燙的不行…

把硬碟螺絲和防震膠墊裝上,這裡就體現出保留原來螺絲的好處了,普通2.5寸硬碟螺絲無法被固定在有膠墊形狀的槽裡,還要塞點東西填充固定,好難看的…

換好硬碟就這樣,心裡有點後悔了,這機器配個32G硬碟綽綽有餘,特別是壓根也不打算拿來用的,IDE SSD又挺貴的,64G浪費了。

今年5月我才升級過一臺1.5GHz的PoweBook G4中飛,當時裝的是OS X 10.4 Tiger,深知G4跑OS X有多坑,所以決定在這臺866MHz的機器上裝OS9。
於是刻了兩個OS9.2.2的盤,請無視我的醜字…由於這代G4推出的時候,Mac OS X 10.2都出來了,很多機器都預裝了OS X,OS9顯得有點青黃不接;也是基於這個原因,OS9.2.2對一些新機器的支援有所欠缺,例如新的PowerBook G4、PowerMac G4預設都沒有搭載對應的驅動,需要專門版本的安裝盤才能裝在這些機器上,於是刻了左邊這張專門給PowerBook G4用的安裝盤。
右邊這張Universal盤就很有意思了,它是外國網友在2013年製作釋出的,內建了幾乎所有能跑OS9的機型的驅動,幾乎任何G3、G4筆記本、iMac、PowerMac都能裝,補丁也更新到了當時最新的版本,簡直就是個OS9的“番茄花園純淨版”嘛!為什麼老外要在2013年弄一個這樣的安裝盤呢?因為真的還有很多人在用G4甚至G3在幹活!我在論壇裡甚至看到有人在2014年發的“我不想把我的350MHz G3升級到G4啊!”帖子,還有大量網友用著G4做音訊工作站,還興致勃勃的玩超頻折騰升級…所以這個映象的出現,是認真的…

雖然刻了安裝盤,回到家第一件事還是試著在目標磁碟模式給新SSD分了區,並把OS9映象傳進去,傳完發現開機還是資料夾問號,只好試著用安裝盤裝…不得不說目標磁碟模式真的很好用,每次給舊Mac裝系統我都很愛用這個方法,多分一個小小的恢復分割槽,以後要換別的系統就拿安裝映象恢復到小分割槽就好,真的很方便!養個老MacBook就是用來修機器了…
後來發現問題貌似出在檔案系統上,我給舊機轉了GUID分割槽表,怎麼可能認得出嘛…傻了傻了!反正最後是用光碟裝起來的,幸虧光碟機還是好的!

啟動選單和新機器區別不是一般的大,依舊支援滑鼠。

讀到光碟上的Mac OS預裝系統之後,出現了小Macintosh圖示,有點萌…之後的每次開機都會出現,但因為換了SSD開機特別快,都幾乎是一閃而過。

預裝環境的啟動介面,歡迎歡迎!

然後載入預裝系統,這個安裝方式和Windows PE差不多,先引導到一個比較高階的系統裡,再在裡面進行其他操作,可以呼叫的系統資源和對硬體的支援都會更好一些。

這是老外玩家自制映象的預裝桌面,有個教程教我先分割槽,然後恢復備份映象,還真是Ghost…

這個環境下已經有了初步功能了,趕緊看下記憶體裝的有沒有問題,果然有問題,這個晚點弄。

這個Initialize居然就是磁碟管理了,有種第一次摸Linux的懵逼感…怎麼進分割槽工具真的轉了好久才找到…

下面的檔案系統也是讓我一臉懵…我甚至不確定頂上幾個是不是HFS…

分好區之後執行映象恢復工具,先同意一下協議…

開始恢復映象,速度還挺快,可能跟OS9本身體積比較小也有關,畢竟雖然SSD快,但光碟機還是很慢的。

裝好系統之後重啟,這前面有個片頭動畫的,但一閃而過實在拍不下來,好像就是各種語言的問好,算是Mac初次開機特色了。

輸入了註冊資訊之後,註冊嚮導還問我要不要教我怎麼連線到Internet,還要跟我講講上網的好處都有啥,濃濃的復古感撲面而來!

系統裝完之後開始一條條記憶體替換著排錯,發現屏軸底下居然有個指示燈,記憶體有問題的時候不開機,指示燈會一閃一閃的,好看!

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記憶體容量恢復了正常,而我貌似帶電插拔了一條記憶體,生死不明…

成功開機之後系統開始索引檔案,原來這個功能早在接近20年前就有了,只是還沒找到搜尋入口,慢慢摸索吧…

系統功能比較簡單,看著這選單有種GNOME的感覺,內建的AirPort已經連不上我的WiFi了,估計要用WPA甚至以下的加密才行(PowerBook G4中飛卻可以),有線網絡卡手動配置好了還是上不了網,這個也要摸索摸索…

Memory設定居然可以手動給硬碟分配快取,還帶RAM Disk,有點好玩…

還有IE for Mac 5.1,微軟還是蘋果股東的年代,圖示風格和Office for Mac 2011還有點像…

遠古的iTunes和QuickTime,後者開啟依舊問我要不要買個Pro,好像回到了十年前。

看到這個Acrobat我想起一臺PowerBook 1400還內建了很低版本的PhotoShop,改天也拿出來看看~

最後看一眼系統概要。

樹狀的詳細資訊滿溢著復古電工氣息…

最後看一眼這個折騰了一晚上的機器,有空得拿530好好擦一擦洗白白!雖然沒有鍵盤燈,還是挺好看的~文章寫到這裡,機器已經充滿電了,關機收好,空了再拿出來好好感受一番!
可能有朋友要問了,這機器和後期的非Unibody PowerBook比也挺好看的,為什麼不做了呢?
首先是它的屏軸設計有缺陷,它的屏軸是“貼”在機身側面,而不是下沉式的設計,每次開合都要承受一次前後推拉的運動,漸漸地屏軸會開裂,同時損傷到埋在裡面的屏線,變得容易黑屏;
其次是鈦合金外殼和外殼漆面的粘結性不很好,久而久之容易掉漆,畢竟顏值也是蘋果的一大亮點,這麼好看的電腦掉漆豈不是很尷尬…這在工藝上就判了這個產品的死刑;
最後嘛,前面也提過了,這機器發熱真的很猛,至少我絕對不敢夏天穿著短褲把它放在大腿上用的,這也嚴重影響了這臺“Laptop”的實用性,雖然大部分人應該都是放在桌子上用的,但過熱的感覺總是不好的…
然而這個機器也有它劃時代的一面,例如它是第一款採用16:9寬屏的筆記本、也是第一款採用鈦合金機身的筆記本,千兆網絡卡的配備在當時的市場來說也非常早,15.6寸2.4kg的重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蘋果15.6寸筆記本的“標杆重量”,當時G4處理器在多媒體應用方面的效能也是可圈可點的(當然也很熱);
這一切的一切共同造就了它的傳奇,也引著它走向被替代的命運,但對我而言,只是一個想嚐遍所有“童年禁果”的垃圾佬又爬過的一座山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