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轉變意味著價值的改變
世界經理人專欄
ofollow,noindex">老大的智慧
李文彬,製造型企業管理人員;瞭解運營各個模組;總結各類管理智慧;期待與大家共同分享,思維碰撞。
談企業,必談管理。我們把企業的核心人員成為“管理者”,把企業的核心團隊稱為“管理團隊”,把企業治理稱為“管理體系”,管理之於企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我認為的 管理概念 為:基於實現戰略目標而對企業執行進行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也就是說管理的層級是基於戰略之下的,戰略實現是管理唯一追求的目標。而我們在管理中,常常會發現:許多優秀的管理體系的普適性較差,在進行管理嫁接時,水土不服、無法落地的情況屢見不鮮。許許多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與新平臺進行嫁接時經常性的出現曲高和寡、與企業的所有者出現思路衝突最終導致失敗。這些現象在業界是非常常見的,我們也思考過它們出現的原因:管理者的學習轉化能力弱、人與人之間的認知與價值觀存在距離、企業所處的環境惡劣、企業全員的素質普遍較低,學習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諸如此類,我認為這些都是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但它們遠遠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失敗的核心問題。
說到這裡,我想引入經營的概念。經營是站在 共同價值創造 的角度對組織單元進行的日常運營活動。經營與管理的區別就體現出來:經營是站在共同價值創造的高度之上進行,而管理是為了實現價值創造之下的。因此,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核心原因是:企業核心人員把自己當成一個單純的“管理者”,而沒有把自己擺在“經營者”的高度去執行,失敗已經可以預見。
經營是應對複雜化的一種思維與認知,管理是解決複雜化的手段
社會在變革。人們的認知在變,知識在變,生活方式在變……這些變化帶來的是複雜化與不確定性,在這一變化中,適者生存。經營是一種統籌性的思維,它需要站在複雜化的高度之上進行,所謂運籌帷幄便是能夠將複雜化進行統籌解決。而管理是基於經營的思維與認知之下采取的手段,它是以經營為指導進行的落實活動,因此,要想應對複雜化,必須首先要把自己擺在經營者的角色上。否則,社會就會把這樣單純的“管理者”淘汰。
“經營者”=“主人翁”
我們都期望企業所有的員工都有“ 主人翁精神 ”,都能把自己當成企業所有者來開展工作。這是一種奢望,我們降低一下難度,你的核心團隊是不是都有“主人翁精神”,他們的執行是為了管理而管理還是為了經營而管理,這其中就牽扯一個角色轉換的問題,當你的管理團隊都能從“管理者”轉變為“經營者”,大家都在為了共同價值的創造而進行溝通、協作、職責履行,那每個人都稱之為企業的主人也未嘗不可吧。
經營是一種高度
困擾老闆們的一個問題就是核心團隊在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時高度太低,太狹隘,總是無法與老闆的思維處於同一頻道。這其實也要歸咎於定位的問題。站在管理的角度,管理者圍繞管理而進行統籌規劃,勢必會存在本位主義、個人主義的因素在裡面;站在經營的角度,經營者圍繞共同價值而進行思考落實,體現出來的就已經是公司高度,團隊高度。也就是說,我們工作的動機變了:我們不再為了管理而管理,為了規範而管理,為了工作而工作,我們強調的是共同價值,我們為了共同價值的創造而統籌。因此,要想讓核心團隊都變成經營者,辦法也很簡單:用價值論英雄。每個成員都要進行價值衡量,績效考核也需要跑除掉苦勞的成分,要考核功勞,考核價值。
角色的轉變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企業的最高領導人需要對其有充分的認知,才能引導你的團隊向價值創造最大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