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聯想撐腰如涵控股或明年上市 張大奕模式難複製
原標題 阿里、聯想撐腰如涵控股或明年上市 張大奕模式難複製
記者 陳 煒
在網紅經濟爆發的時期,其吸金能力曾一度讓業界震驚。公開資料顯示,以頭部網紅張大奕為例,去年雙11當日,其個人淘寶店鋪的銷售額突破1.7億元。
而網紅的風生水起,離不開背後的營銷推廣。日前,據相關媒體報道稱,孵化培養張大奕、大金、蟲蟲等網紅的公司——如涵控股,目前正與投資顧問商討上市事宜,計劃在2019年赴美IPO,預計募資1億美元-2億美元。
截至發稿,如涵控股方面還未就此事作出迴應。但自今年4月份正式摘牌新三板後,業界已有聲音認為其正備戰IPO。
目前來看,如涵控股背後有多家投資方撐腰。天眼查平臺資訊顯示,賽富基金、 阿里巴巴 、君聯資本等均位列如涵控股十大股東名單,三者的持股比例分別為9.59%、9.58%、9.56%。資料顯示,2016年底,其估值已突破31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認為,頭部網紅仍佔據著絕大部分的流量和經濟空間,隨著眼下網紅產業度過最初的紅利期,門檻的提高意味著競爭的加劇,想要再造一個張大奕,或許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明年或赴美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如涵控股成立於2001年。從公司官網資訊來看,其定位“網紅孵化”公司,業務主要涵蓋紅人經紀(挖掘、培養、孵化新媒體意見領袖)、營銷推廣(廣告代言、品牌營銷諮詢)、電商業務(利用紅人形象打造店鋪品牌)等。
具體來看,其近年間成功孵化的網紅代表包括張大奕、大金、蟲蟲等。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截至11月5日21時,上述三人在 新浪 微博 的粉絲數量分別達到892.7萬、345.6萬、336.9萬,淘寶店鋪的粉絲數量分別為934萬、316萬、102萬。
事實上,據相關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2016年是網紅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節點,彼時湧現出了大量網紅,火爆一時。而受益於此,如涵控股備受資本青睞。
天眼查平臺資訊顯示,2014年12月份,如涵控股獲賽富投資基金A輪融資;2015年10月份,完成1200萬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賽富投資基金、君聯資本、遠鏡創投、崑崙萬維;2016年8月份其正式登陸新三板;2016年11月份,完成新一輪超4.3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金石投資、聯想控股旗下的君聯資本等。
在此背景下,如涵控股的估值一路上漲。天眼查平臺數據顯示,2016年7月份,有個人投資者以1.76億元的價格獲得如涵控股82.14%的股權,以此計算,彼時公司估值在2.14億元左右。但記者在公司官網上發現,在完成上市和新一輪融資後,2016年底如涵控股的估值已達到3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登陸新三板不足兩年後,今年4月26日,如涵控股披露公告稱,公司股票將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而往前追溯,在今年1月底的一份公告中,公司方面提及,摘牌原因為“配合公司未來發展及戰略規劃的需要”。
頭部網紅難以複製
在得到資本加持後,如涵控股曾一度發展勢頭迅猛。
《證券日報》記者查閱其財報發現,2016年,公司實現營收4.46億元,同比增長14654%;實現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3.6萬元,同比增長310.07%。在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05億元,同比增長293.48%。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其營收水平相比,公司的盈利狀況並不盡如人意。根據2017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淨利潤虧損1531.9萬元,同比下降287.64%。
此外,公司銷售費用高昂。資料顯示,其在2016年全年、2017年上半年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32億元、1.18億元,分別佔當期總營收的29.6%、38.7%。而具體來看,其銷售費用主要為廣告宣傳費及紅人服務費。
這也就意味著,如涵控股用作孵化、推廣網紅的費用不是小數,從而進一步拖累其盈利水平。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儘管頭部網紅,如張大奕等人,確實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但其孵化成本相對較高、存在不確定性。在他看來,砸重金培養出的網紅,能否重現張大奕等頭部網紅的成功模式,順利為公司創收,值得商榷。
事實上,從財報來看,儘管目前如涵控股旗下籤約有幾十餘位網紅。但資料顯示,張大奕創辦的大奕電商公司(如涵控股持有其51%的股份),在2017年上半年就實現營收1.32億元,相當於當期如涵控股總營收的43.3%;實現淨利潤1819.1萬元,好於如涵控股同期的利潤表現。
此外,在業界看來,隨著市場的不斷髮展,網紅產業的門檻已越來越高、競爭壓力更大、經濟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在此背景下,有業內人士認為,上市是值得如涵控股思考的一大選擇,或將幫助其進一步尋求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