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縮招”阿里“裁員”,網際網路寒冬應對只有這兩招?!
世界經理人專欄
2018年的冬天還沒來臨,但是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網際網路就業寒冬的訊息此起彼伏。就連阿里華為等巨頭,也接二連三地曝出 “停止社招”、“收縮head count”等措施。
“阿里全面縮減headcount(人員編制),所有業務線都不批offer”
針對上述傳聞,華為方面迅速作出回覆,此為不實報道,“我們將持續開放,面向全球吸收優秀人才,在公司新願景下推進業務不斷髮展。”不過,有華為內部員工透露:“主要招聘19級以上專家,特殊領域不受影響,公司正式發文了。”
而阿里則表示,裁員50%,這是其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行的人才體系升級。
此類訊息的密集傳出,讓“網際網路就業寒冬”的說法不脛而走。
一、網際網路寒冬應對只能靠“縮招”和“裁員”?!
無論官方解釋如何,不可否認的是,今年各個行業都在“縮招”。2019屆應屆畢業生有860萬人,為歷年之最,但是企業卻大規模縮招。有評論稱,金融業因證券下跌縮招,券商今年都不招人;地產今年更是嚴冬,萬科集團在全國只招88人,整個北京只招10個人;與此同時,國考招錄1.45萬人,比去年減少近一半。而網際網路行業隨著人口和流量紅利逐漸消退,也在全面“縮招過冬”。另外, BAT不斷裁員的說法也是甚囂塵上,時不時就能上個版面,博個頭條。
可是,從華為和阿里的官方解讀中我們不難看出,應對網際網路寒冬 ,更切實際的做法其實是從內部入手,通過人才供應鏈的手段,去除冗餘,打通內部人才流通機制,真正盤活企業內部的每一位人才,才能做到提能增效 ,幫助企業順利度過春夏秋冬。
二、 打造人才供應鏈 ,達到用人投入產出最大化
1、去除人員冗餘,釋放組織活力
類似華為、阿里這種大型企業,往往會有一些崗位存在冗餘情況。而這類冗餘的小白兔員工不僅不會為公司帶來收益,反而會影響周圍員工工作積極性,久而久之形成惡性迴圈。
因此這類冗餘員工是首“裁”物件。 只有幹掉內部的小白兔,才能釋放組織活力,保持企業業績增長 。
在不擴招的情況下,藉助人才盤點等工具, 對企業人才結構、核心能力與人才供應差距進行有效識別,以優化人員與崗位的配置 。
我們需要了解企業現有的能力項、所稀缺的能力項、需重點培養和發展的能力項分別是什麼,並且對現有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培養,以達到人崗匹配的最優化。
3、 識別關鍵崗位人才,重點培養
在華為“停止社招”宣告中,公司將其人才梯隊分為了以下幾類:優秀應屆生、關鍵崗位人才及中層管理人員等。公司整體人力缺口和新鮮血液的補充,絕大部分將由應屆生招聘滿足(含優秀往屆生),能力補充由關鍵稀缺人才招聘滿足,其他人才缺口以內部調配為主。“原則外”華為也會招聘一些社會人員,但只針對“19級以上的關鍵稀缺人才”。
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對關鍵人才的理解差異很大。 企業需要釐清企業未來戰略發展對人員的能力要求,並對標相關標杆企業,找出該崗位產生高績效究竟需要哪些能力 ,才能有效構建關鍵崗位的能力素質標準,識別出這些關鍵崗位人才,並重點培養,讓他們成為企業業績增長的主要推手。
(倍智基於5000多個銷售資料的分析,提取出可有效識別優秀銷售的5大關鍵特質)
4、建立內部流通機制,提升人才使用率
企業就像水池一樣,員工作為池中之水,只有真正流動起來,才能為企業帶來生機。除了從外部引進活水外,內部池水的合理流動,也可以為組織增效。
比如騰訊的“活水計劃”,員工可以根據自我發展需求,申請內部應聘和轉崗。一方面, 幫助員工在公司內自由地尋找發展機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招聘的問題,促進了人力總量的控制 。保守估計,如果活水轉崗員工中有30%不再補充,這個計劃累計給公司減少了1600多人的增長,按照騰訊近3年財報中公開資料計算的人均人力成本,相當於節約了9.53億成本,這大大有效提升了人力效能。而另一方面,“活水計劃”也 快速支援公司重點產品和業務的人才需求,加速了新業務的孵化和發展 。
網際網路寒冬來襲,企業除了“縮招”“裁員”, 更行之有效的手段,其實是打造完善的人才供應鏈,清晰制定高績效人才畫像,抓住企業關鍵人才,完善內部人才供給機制,確保可持續的人崗匹配,實現組織提能增效 ,幫助企業順利度過每個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