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開放Bixby:智慧音箱下半場拼的是生態
11月7日,在舊金山Moscone中心舉行的三星開發者大會上,三星宣佈推出一款智慧音箱Bixby開發工具包,方便第三方開發者和企業開發三星智慧音箱Bixby的人工智慧語音應用程式。
無獨有偶,一天之前,11月6日錘子科技也釋出了一款899元的智慧音箱(以及一款加溼器和登機箱),業界評論普遍看衰,原因很簡單,亞馬遜、谷歌、蘋果、三星等巨頭爭奪的智慧音箱市場,早已經度過了廠商“秀產品”的上半場,打造優秀AI語音技術平臺和數字生態、賦能開發者,連線落地應用才是這個市場核心玩家當下的三大核心任務。
智慧音箱這個概念,屬於“音箱”的工藝和音質(HiFi)部分,科技企業短期內是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Bang&Olufsen、哈曼卡頓這樣的老牌音響企業的,甚至這些企業與谷歌、亞馬遜等合作(或者被收購)後,推出的幾款高階智慧音箱(例如B&O的Beosound系列),無論音質、逼格還是價格,對其他數百元的智慧音箱(例如谷歌的mini)都是碾壓的。
因此科技企業做音箱,核心競爭力還是落在“智慧”二字上,具體來說也就是人工智慧語音助理技術,而不是打著智慧旗號,實際上只是APP揚聲器的偽智慧產品。
當下,蘋果公司的Siri、亞馬遜的Echo和谷歌的Google Home,以及微軟的Cortana是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人工智慧語音助理技術。其中蘋果公司的Siri出道最早,但市場表現最佳的無疑是亞馬遜的Echo,Google Home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這幾家中蘋果和微軟的智慧音箱產品入局最晚,分別在2017年中後期才推出,但是由於智慧音箱市場格局尚未落定,包括國內的阿里、小米、騰訊等企業也都還有機會。

智慧音箱市場預測報告2018版
據最新智慧音箱市場調查報告(上圖),到2022年智慧音箱市場規模將增長6倍,是極具潛力和價值的“語音入口市場”。
但是,在亞馬遜Echo銷量衝破千萬級市場的前提下,智慧音箱這個“語音入口”戰略性市場已經進入了比拼AI技術生態活力的“部落戰爭”。
以語音識別能力為例,Wired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橫向評測 ,對Siri、Echo和Google Home識別英語方言口音(測試八個國家的英語口音)的實際表現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Google Home的語音識別能力已經超過出道更早的Siri和Echo(Alexa),但事實上Google Home的市場影響力並不如Echo,原因很簡單,亞馬遜是最早傾力打造第三方應用開發生態的智慧音箱領導廠商。
如今亞馬遜智慧音箱功能商店(Alexa Skill Store)中,已經上架超過5萬個功能,而谷歌的智慧助理Google Assistant目前只有數百個功能(actions),但是谷歌選擇從智慧手機切入,在上個月的釋出會中,谷歌宣佈Pixel 3是首個“人工智慧手機”。
可以看到,剛剛啟動打造的Bixby智慧音箱開發生態的三星,已經遠遠落後於亞馬遜和谷歌。不過三星也有自己的彎道超車技術和策略:收購哈曼卡頓,不但走捷徑解決了“音箱”的產品力問題,同時也擁有了車載音響這個智慧助理最重要的細分市場的產業鏈上的話語權。而圍繞Bixby智慧助理打造AI生態,同時用人工智慧技術將旗下看似凌亂的產品線整合起來,則是三星接下來的策略重點。
2017年推出以來,Bixby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二代,擴充套件到視覺搜尋Bixby Vision和Bixby Makeup這樣的應用,後者可以讓你使用增強現實技術來幫助化妝。
據悉,三星計劃明年將Bixby 支援的語種擴大到西班牙語,德語,義大利語和法語,目前Bixby助理只會說英語和韓語。
三星還計劃在三星S8和S9智慧手機、智慧電視、智慧家居Hub和智慧冰箱,等產品中整合Bixby,同時也將在Galaxy Home智慧揚聲器中使用。
從技術上來看,也許我們無需對Bixby過分擔心,畢竟Bixby與Siri是表親,開發Bixby的Viv Labs公司是由Siri聯合創始人Adam Cheyer和Dag Kittlaus創辦的,該公司於2017年被三星以2.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