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 12.9 英寸 iPad Pro 上手體驗
如果你問我:「近期最想體驗哪款數碼產品?」那麼我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新款 12.9 英寸 iPad+Pro/">iPad Pro」
是的,我真的太想體驗了!
上週我有幸代表數字尾巴參加了 Apple 特別活動,並在現場簡短體驗了新款 11 英寸和 12.9 英寸 iPad Pro,當時我就發現這款產品的硬體實在太誘人,回國後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早點感受它的魅力。很幸運的是,我終於提前體驗到了!
這次我並沒有選擇更具便攜性和實用性的 11 英寸 iPad Pro,而是果斷選擇了 12.9 英寸,理由很簡單,我只想把它當成生產力工具,更大的螢幕無疑可以進一步提升效率。因此我又額外選擇了一個「鍵盤式智慧雙面夾」,如此一來便可以在新款 iPad Pro 上寫稿了。
其實之前體驗新款 9.7 英寸 iPad 時我就想這麼做,不過它的硬體效能畢竟有限,後來仔細想想還是放棄了。這次剛好有機會可以深度體驗 iPad Pro,自然我也想好好利用它強勁的硬體效能,籍此機會也想驗證一下:當我將平時使用筆記本電腦的習慣帶到 iPad Pro 上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嗯,這篇文章暫時還不會告訴你,畢竟這部 iPad Pro 我才體驗了不到 24 小時,所以暫時只能輕度分享一些相對錶面的資訊。
正如 iPhone X 之於 iPhone 一樣,堪稱 iPad 有史以來最大變化的 iPad Pro 也正式登場亮相,並向我們展現了 Apple 對於個人電腦未來的思考:
「⼀片玻璃,充滿魔⼒,能隨你⼼意⽣出千變萬化的演繹。」2018 年的今天,這塊 12.9 英寸的「玻璃」輕至 631 克,薄至 5.9 毫米,裡裡外外經過了徹底的重新設計,併為我們提供了多項前所未有的體驗。
1、它採用了 iPad 迄今亮度最高、色彩最精準的螢幕,重新整理率最高可達 120Hz
你可以將 iPad Pro 這塊 Liquid 視網膜顯示屏理解為是 iPhone XR 那塊螢幕的放大版,它同樣採用了各種新技術,例如子畫素抗鋸齒技術,新的背光設計等等,此外,它還應用了抗反射塗層,我們將會在後續測試 iPad Pro 在光線複雜的室內和強光下的室外兩種不同環境下的顯示效果。
談到螢幕本身的表現,我只能說我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塊螢幕,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在這塊螢幕上修圖了!
2、比新款 iPhone 更強大的原深感攝像頭,不僅可以使用人像光效享受更好的前置自拍體驗,還擁有更便利的面容 ID 解鎖體驗
之前我在現場體驗 iPad Pro 時沒能感受改進過後的面容 ID,這次機器到手後立馬就進行了各種嘗試,從實際體驗來看,它的解鎖速度基本和 iPhone XS Max 相近,區別主要在於這三點:
- 解鎖速度更快
- 解鎖成功率更高
- 正面無死角解鎖
Apple 告訴你的是:「無論橫拿豎握,都能安全流暢地解鎖。」經過我的測試,只要你保持 iPad Pro 是正面朝著你的臉,那麼無論是什麼角度都可以解鎖螢幕,也就是說你斜著拿 iPad Pro 或者你歪著腦袋也能解鎖。
拜託,這麼好的技術怎麼不用在 iPhone 上啊,真會留一手。
3、它的圖形效能相比 8 年前的第一代 iPad 提升了 1000 倍
Apple 官方表示,A12X 仿生的效能超越了市面上 92% 的膝上型電腦,從某種程度而言,我認為這是消費電子裝置的奇蹟。
其中最令我驚訝的一點是 A12X 仿生的圖形效能達到了 XBOX One S 級別,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作為主機遊戲玩家,我覺得正確看待這個說法不太適合從遊戲的角度,更適合從行業以及開發者的角度。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A12X 仿生的圖形效能或許已經登頂消費級移動晶片之最,甚至還超過了 Intel 核芯顯示卡 Iris Plus Graphics 655 的圖形表現,如果拋開製程工藝等因素只對比兩者的浮點運算效能,那麼前者要比後者高出 1.7 倍,這不禁讓我非常好奇 A12X 的功耗到底是什麼樣的水準?
同時,從各項引數對比來看,它的效能也超過了新款 MacBook Air,這讓我無比期待有朝一日能夠看到搭載 A 系列處理器的 MacBook,或許那才是真正革命性的一幕吧。
而從開發者的角度,我認為 Apple 已經向所有第三方開發商丟擲了橄欖枝,這意味著 iPad 已經具備了執行多數專業軟體和大型遊戲的能力,以專業軟體為例,目前已經有不少創作類的應用在 iPad 平臺登場,尤其是一些圖形創作類的。
至於 3A 遊戲的話,儘管 Apple 這次在釋出會上演示了一段效果非常棒的 NBA 2K 遊戲視訊,藉此證明了 iPad Pro 在遊戲效能方面的表現,但是我不認為 iPad 能夠在 3A 遊戲陣容上取得重大突破,除非 Apple 願意親自上陣研發各種獨佔的第一方遊戲和開發配套的遊戲外設,否則它不會有太大變化,畢竟專為手柄開發的遊戲在觸控式螢幕裝置上多少會有一些體驗上的缺失,除此之外,不可擴充套件儲存空間的 iPad 僅有的內建儲存容量非常有限,完全無法滿足動輒數十 GB 容量大小的 3A 遊戲,更何況 App Store 也限制了單個 App 的安裝包最大容量為 4GB 等等各種因素的存在,這裡就不展開細聊了。
因此,iPad Pro 身上的這顆 A12X 仿生,更多的體現還是在應用和 AR 等方面,例如 AR 的體驗在強大的 A12X 仿生處理下,設計師在 iPad Pro 上創作的 Photoshop 作品甚至可以輕鬆通過 AR 技術以 3D 形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體驗我想對於創作者而言是一件極為美好的事情。
4、除了以上這些,新款 iPad Pro 還改進了什麼?
如果你平時喜歡在 iPad 上看視訊,或者像我現在這樣一邊在 iPad Pro 上敲打著鍵盤,一邊使用 Apple Music 聽音樂,那麼你將會對它的揚聲器表現感到更加滿意。同時你還可以藉助原深感攝像頭體驗到「擬我表情」與「動話表情」,加上新款 iPad Pro 配備了五個麥克風,相信這將會在 FaceTime 視訊聊天時更加有趣。
介面變成 USB-C 後也使得 iPad Pro 的擴充套件性變得極為強大,它配備的是全功能的 USB-C,這意味著該介面可以進行視訊輸出、資料傳輸和充電。經過實測,我手上正在用的 USB-C 擴充套件塢也可以在 iPad Pro 上使用,所以我能夠一邊使用 USB-A 介面給 Watch 4 充電,還能插上 SD 儲存卡匯入照片。
我也可以直接使用 USB-C to USB-C 連線線,讓 iPad Pro 和索尼相機連線並匯入照片,又或者給 iPhone 充電的同時匯入由 iPhone XS Max 拍攝的照片,並在 iPad Pro 上修圖。
短短不到一天的使用,我已經成功將我在傳統筆電上的習慣大部分帶到了 iPad Pro 上,我想它會成為一個非常得力的移動辦公助手。新款 iPad Pro 相比你我所熟悉的「電腦」而言,唯一的區別可能是作業系統的不同,並且也沒有觸控板或滑鼠。說起來,我一直覺得在 Windows 上使用鍵盤的同時伸手觸控式螢幕幕有點傻,然而同樣的體驗在 iPad Pro 上卻變成「真香」,所有的一切觸控操作正如我在智慧手機上所體驗到的,我信任它,我感到無比的親切和熟悉,這就是為什麼我很願意用它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平時使用電腦極少使用分屏功能,而到了 iPad Pro 後我的使用頻率高了許多,這是因為裝置的形態決定了這一切。當我熟悉了分屏功能後,我發現它真的很好用。好比如我現在只需從右側邊緣就可以滑動出微信,然後左側開個 Chrome 瀏覽器,如此一來我就可以一邊瀏覽網頁查詢相關資料,一邊寫稿的同時快速回復微信,正如我在電腦上所操作的,只是形式有些不同,我不再需要觸控板了。
一切都是如此的流暢和快速,加上強大的便攜性,我已經決定今後出差只帶一部 iPad Pro,因為它滿足了我多數的需求。
當然了,好馬還得配好鞍。就目前而言,雖然 iPad Pro 已經擁有了極致的硬體體驗,但是軟體生態仍不及傳統電腦。如何吸引開發者更好的發揮和理解這塊「玻璃」的潛力,並創造出更加充滿魔力的體驗,這仍然是 iPad 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因此,有些應用你依然只能在 iPhone 上獲得最好的體驗,而有些問題你還是得依靠 Mac 才能解決。好比如有不少 iPhone 應用仍然沒有推出 iPad 版,而已經推出了 iPad 應用的開發商又在更新頻率和改進力度上顯得還不夠高。再者,目前也有不少 App 不支援橫屏顯示,例如我現在就搭配著「鍵盤式智慧雙面夾」橫著螢幕使用 iPad Pro,當我遇到不支援橫屏使用的 App 時我會感到十分失望,只能解除安裝並選擇在 iPhone 上使用。
無論如何,全新登場的 iPad Pro 至少相比過去已經有了極大的改進,我想,這應該會是個人電腦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新款 iPad Pro 已經可以幫助你高效的完成更多事情,不久的將來也會有更多專業軟體登場。
今年,Apple 在 WWDC 18 大會上向融合 macOS 和 iOS 說 No,並宣佈將在 2019 年推出全新的開發框架,讓 iOS 應用更快速的移植到 macOS 上,我想,這或許也會激勵一些開發者創作出更好的 iPad 應用,並同時在 Mac 裝置上執行。
現在,Apple 正在一邊完善著 macOS 的體驗,並持續推出豐富的 Mac 新品,並且,他們也一邊在探索著 iPad 所能達到的硬體極限。我想,當這兩者在合適的時機以某種方式結合到一起時,無疑會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