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 7 / Redmi Note 7 Pro 上手體驗:旗艦往左,實用主義往右
「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為了反擊友商,雷軍在年初的Redmi 上說了這句話,這跟平日唱「Are you Okay」的雷軍相比十分反常,即便是在兩個月後的 Redmi 7、Redmi Note 7 Pro釋出會上,我們依然能隱約感覺到 Redmi 隨時反擊友商的火藥味。
Redmi 7 和 Redmi Note 7 Pro 是不同於 Redmi Note 7 的兩檔產品,如果是按照高中低去分的話,Note 7 在配置上屬於中檔,比它更高的是今天釋出的 Redmi Note 7 Pro,系列最基礎入門的是 Redmi 7,三款手機主要區別在於配置和售價。
▲ Redmi 三機配置
通過這三款產品,Redmi 系列覆蓋了 700 元~1600 元的中端機市場,換言之,它們最關鍵的任務只有一個——繼續保持價效比。
命名是一碼事,尺寸則是另一碼事
在我印象當中,Redmi 的數字型號都是系列當中規格最小的一款,畢竟在百元的成本控制面前,配置必然都是「能用就好」的入門款。
不過當我拿到 Redmi 7 和 Redmi Note 7 Pro 兩臺手機後,我發現它們和我想象中的有明顯出入,比如 Redmi 7 這次竟然用上了一塊 6.26 英寸螢幕,這比我想象中的規格要大不少。
對上一次,Redmi Note 7 所用的是一塊 6.3 英寸螢幕,這次 Redmi 7 和 Redmi Note 7 Pro 分別用的是 6.23 英寸和 6.3 英寸,同樣也是水滴屏。當然他們在解析度上還是有點不同,Redmi 7 解析度是 1520 x 720,Redmi Note 7 Pro 是 2340 x 1080,在幾乎相同的螢幕尺寸下,湊近一點能看到兩個解析度之間的差別。
由於機身背部設計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案,因此將兩臺手機拿在手上也能明顯感受到之間的不同。簡單來說,Redmi Note 7 Pro 和 Note 7 幾乎一致 ,同樣是平直的雙面玻璃和圓弧的中框, 邊緣部分採用弧邊過渡,同樣是電鍍漸變色的後背也詮釋著 Redmi Note 的血統基因。
▲ Redmi 7 與 Redmi Note 7 Pro
而 Redmi 7 則是用上了弧度更大的弧面背殼設計,以及還有磨砂質感的中框,機身配色也沒有了 Note 7 那樣的電鍍質感,取而代之的是漸變設計。這方面可能是出於成本上的妥協,畢竟更深層的外殼加工也就意味著更高的製造成本。
不過儘管在設計上兩臺手機有著一點不同,但在手感這一層面上,我卻更偏向於弧面後蓋的 Redmi 7。原因無它,弧面設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機身的「大」和「厚」,尤其是在這種有著 4000mAh 電池的手機上,這樣設計能讓我更方便地進行單手操作,而無需專門用雙手去拿穩手機。
由於兩臺手機都搭載著一塊大電池,因而它們在重量上都不能算是輕量級選手,在幾乎相同的設計下,Redmi Note 7 Pro 和 Note 7 一樣都是 186 克,但即便是入門款的 Redmi 7 也不算輕,同樣也達到了頗有「份量」的 180 克。
至於其他細節功能,兩臺 Redmi 手機繼續延走實用派路線,紅外線遙控、3.5mm 耳機孔都沒有缺席。不過在電池方面,Redmi Note 7 Pro 除了能支援 QC 4.0 快充以外,包裝內還標配了 18W 的充電器。
此前釋出的 Redmi Note 7 雖然也能支援 18W 快充,但由於標配的是 10W 充電器,因此需要使用者另行花多 10 塊去增購充電頭,這次 Note 7 Pro 能標配 18W 快充,也算是個令人喜聞樂見的升級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款手機當中,Redmi 也保留著幾個有趣的功能:比如比 100% 音量鈴聲更響「超大音量模式」、六檔可選的巨無霸字型、在目前的智慧手機裡幾乎找不到的「收音機」以及還有整機 P2i 生活防潑濺……
「夠用就好」的配置
既然兩款 Redmi 手機都定位在中端市場,自然他們的首選處理器必然是高通驍龍 6 系列,在年初的 Redmi Note 7 上,他們提供了驍龍 660+3GB+32GB 起步的配置。
而這次比 Note 7 定位第一檔的 Redmi 7 搭載了驍龍 632 處理器,儲存空間在 2GB+16GB 起步;比它高一檔的 Note 7 Pro 則是採用驍龍 675 以及標配 6GB+128GB 儲存空間。
驍龍 675 這個型號大家可能有點陌生,其實它是高通推出驍龍 670 數月後更新的改款處理器,定位和驍龍 670、驍龍 710 一樣是中端產品,區別在於驍龍 675 是 6 系列中首款採用高通 Kryo 4 系列核心的處理器。
▲ 安兔兔評測跑分(左:Redmi 7,右:Redmi Note 7 Pro)
儘管不是驍龍 855 同款的 Kryo 485,整體最高主頻也只有 2.0Ghz、工藝也只是三星的 11nm LPP,但其所搭載的 Kryo 460 核心實力也不差,整體估計能達到驍龍 710 約 80% 的效能水平。
通過下面引數表能看到「高通特別的卡位技巧」:
Redmi 7 也能正常執行兩款遊戲,但也僅限於「能執行」這一層面而已,想要高幀率執行對於這臺百元機而言顯然會吃力。當然我們也不能對它要求太多,畢竟是款入門配置的產品,它的功能性明顯要比它的遊戲性更重要一些。
比方說,4000mAh 的電池搭配 720P 的螢幕,充一次電能用多久?官方給出的資料是——大概半個月吧(約 400 小時,16 天)。
新 4800 萬畫素攝像頭,體驗怎樣?
我們之前在 Redmi Note 7 這款產品上對比過 4800 萬畫素和 1200 萬畫素之間的區別,不過當時 Redmi Note 7 所用的是三星 ISOCELL GM1 這款感測器,它是在 1200 萬畫素的基礎上通過演算法插幀去實現高畫素的效果。
而這次 Redmi Note 7 Pro 所用的則是和 GM1 規格接近的索尼 IMX 586,也就是小米 9 的同款 CMOS,不同之處在於這款感測器是硬體直出的 4800 萬,而 GM1 則是通過軟體插幀去完成。
兩者體驗上的區別不算很大,最終效果也的確是標稱的 4800 萬,但由於之前用的 GM1 需要演算法支援,因此在拍攝 4800 萬畫素照片時所需時間比 IMX 586 要更長一些,反之 IMX 586 雖然成本更高,但效率也比前者要更強一點。
和其他幾款 4800 萬畫素手機一樣,相機預設是 1200 萬畫素輸出,4800 萬畫素是功能可選項。實際出品其實和之前的 Redmi Note 7 相比並不是很大 ,高畫素的優勢主要在於對細節的保留,這方面顯然 Redmi Note 7 和 Note 7 Pro 都能完美實現。
Redmi Note 7 Pro 樣張展示:
而得益於高畫素拍攝,因此在有長焦拍攝需求時,我們也可以在不大量損耗畫質的情況下對畫面進行適當裁剪。
不過可能是由於新機韌體原因,相機在拍攝時會偶爾出現白平衡不穩的情況,需要在手動點選對焦之後等待約 0.5 秒,白平衡才恢復正常狀態,否則畫面色彩會偏冷以及素色。
「Redmi 三傑」能否成為小米家族的護城河
從百元的 Redmi 7、千元的 Redmi Note 7 再到超越 1500 元定價的 Redmi Note 7 Pro,通過這三款產品,「Redmi 系」覆蓋了目前從 500 元起到 1500 元的中端機市場。
相比起旗艦定位的小米數字系列和 MIX 系列,Redmi 依然在定位上強調的是功能性和實用性,比如我們三臺手機所配置的 4000mAh 電池、大螢幕、巨無霸字型、收音機、高畫素相機,這些無一不是瞄準「實用」這一目標去設計的功能。
和定價更高的旗艦產品不同,在市場定價上漲和趨近飽和的大趨勢下,實用路線的產品依然十分吃香,從這次盧偉冰公佈 Redmi Note 7 的「1 個月 100 萬銷量」足以證明這種經濟適用型產品依然有著可觀的市場前景。對比配置和定價更高的旗艦,這些專注於功能性、售價更低的中端產品有著更廣闊的消費人群:
老人機、年輕人的備用機或者是學生的第一臺手機……
Redmi 的品牌獨立我認為可以看作是小米守護價效比的護城河之一,通過這三款機型,小米家族繼續攬括從百元到千元的定價市場。
換言之,儘管小米數字系列在今天已經沒有當年 1999 元的超級價效比定價,但有著 Redmi 系列接棒,實際上小米家族仍然沒有離開這個定價範圍。
可見的是,在紅米 Note 7 Pro 接力小米 8 青春版的千元角色後,小米將會往 2000~4000 元的次旗艦、旗艦角色進發,而 Redmi 三款手機將會承擔小米家族在百元到千元之間的功能機路線,逐漸成為小米「走量」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