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八年後,為什麼說騰訊的兩張網其實是一張?

11月1日,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南京召開。會場的顏色被“科技藍”和“人文金”籠罩。這與現在騰訊正在做的事極其吻合:用滿滿的酷炫科技去服務他們那十多億C端使用者!
在楊姐看來,在過去的八年中,騰訊做了最重要的兩個動作:一個是微信,另一個就是開放。
首先,自己革自己的命——不惜QQ,培養微信。
棄守PC端QQ,轉戰手機微信,絕對需要勇氣!
但微信值得。因為它對於騰訊最大的意義並不僅僅是小馬哥口中“移動網際網路的船票”,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以孩子和年輕人為主”的QQ當年進不去的“中高年齡段人群及白領階層”的屏障。
是的,現在微信的使用者已經突破10億,男女老少再也沒有覺得它“低齡化、幼稚化”或者不適合自己,而這曾是QQ不可能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微信使用者數增至13億隻是時間問題!
這相當於, 微信用8-10年鋪成一條通向每個中國網民的“通道”。而接下來的事,就是在這個通道中給每個中國網民“灌入”什麼樣的服務。
這就是另一個最重要的動作,也是騰訊現在要做的事:在開放的基礎上,去做產業網際網路,用騰訊的雲、技術和標準,把產業網際網路的產品和服務變成微信的“格式”和“語言”,並將之推到微信使用者面前。
所以,外界前段時間在討論的“騰訊沒有2B基因”的時候,楊姐就在想,騰訊又不是自己要跟B端做生意,為什麼需要ToB的基因?且這種言論顯然根本沒有看懂騰訊為什麼要ToB,難道是因為C端使用者的錢賺夠了,要去賺B端企業的錢麼?
答案顯然是:NO!
儘管產業網際網路本身也可以為騰訊創造收入(例如租用雲),但騰訊做產業網際網路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通過自己的技術、標準和產品,去服務B端、改造B端,讓他們更好地服務C端。
正如本次開放大會上騰訊副總裁湯道生所說,騰訊是要在智慧零售、醫療、教育、出行、製造、智慧城市等領域,扮演好“數字化助手”。騰訊的計劃是,一方面打造出完整化、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提升數字化應用的便利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對行業的深度認知,成為合作伙伴的定製化“數字顧問”。

騰訊副總裁湯道生
例如,通過微信小程式這樣一個“中臺”處理工具,家樂福實現了線上各平臺的打通,把分散在各處的顧客統一運營,獲得了精準畫像,並進行全生命週期營銷也實現了線上線下的一體化。而終端使用者是最大受益者,他們不再需要經過收銀臺,直接微信掃碼就可以支付離場。這個小程式上線9個月,訪問量突破2億次。
再例如,騰訊積極去服務政府,幫助廣東省數字政府打造粵省事小程式,讓老百姓線上通辦所有上線民生服務。小程式上線半年,服務範圍從最開始的142項已經擴充套件到現在的465項,已經累計查詢、辦理業務量4511.4萬次,讓每個使用者可比原來少跑路234次。
再比如旅遊,騰訊雲打造的智慧旅遊大資料中心,可以通過一箇中心實時獲取景區票務、入園、住宿等核心資料,與民生服務等智慧城市服務協調聯動。作為全域智慧旅遊平臺標杆,“一部手機遊雲南”專案整合了數十種核心技術與產品,涵蓋省級部門36個,全年服務旅客已達6億人次。
在教育行業中,騰訊雲基於對教育場景需求的理解,推出了全方位教育場景智慧產品。如今已成功為江西上饒教育局等教育部門、清華、上海交大等上百所校園以及好未來、猿題庫、新東方等教育機構接入智慧校園體系,覆蓋K12、高校以及線上教育等多個類別。
如果長期跟蹤騰訊,你會發現他們在進化的過程中,對於“開放”的認知也是有過程的。
在2015年的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當時騰訊集團COO任宇昕強調的,是騰訊開放平臺五年來接入的應用數已超過400萬。截至當年4月份合作伙伴的收益分成超過了100億,相當於誕生了50個億萬富翁,孵化的上市或借殼上市的公司已經超過20家。
而到了今年,騰訊強調的是小程式為使用者節省了多少時間,讓使用者少跑了幾次醫院,在超市結賬時少排了多久隊。
是的,騰訊的開放也從流量、使用者的開放,上升到了能力的開放,特別是創業者很難獲得的能力,一個最令人興奮的例子是醫療。
騰訊有個AI產品叫“覓影”,通過分析無數張影像圖片建立了一套“經驗系統”,可以來幫助醫生診斷食管癌、肺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等病症。這對於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中國以及那些經濟並不富裕的患者來說,無疑是降低看病路費成本的良方。
截至10月,騰訊的“覓影”已經進入100多家三甲醫院,覆蓋了食管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高發病種輔助診療。覓影已經分析了700萬份病例,提示17萬次高風險;而在醫療影像上,已閱讀影像上億張,服務上百萬患者,提示風險病變15萬例。
大家都經歷過,家中親人生病拿著片子到幾個醫院去求醫問診的情況——排隊、拿號,最終的結果也未必令人滿意,每個醫生的水平不同,人們更希望多方問診。而到了未來,除了能夠線上就通過覓影“診斷”外,更可以線上邀請醫生來看片。
是的,從3Q大戰之後的2010年算起的話,騰訊的開放策略已經執行了八年,從開放流量到開放使用者,從開放技術到開放雲基礎設施能力,從內容開放到服務開放,騰訊的開放在逐步升級和深入。
而在開放的同時,騰訊在產業網際網路上也在向上遊製造業延伸——幫助他們做資訊化改造和流程控制。誰又能說得準,這會不會是未來個性化逆向定製的“第一步”?
正如湯道生特別指出的,“產業網際網路不僅僅是ToB、ToG的,歸根結底也是ToC的。騰訊將利用服務C端使用者的經驗,幫助B端夥伴實現生產製造與消費服務的價值鏈打通,以獨特的C2B方式連線智慧產業,服務產業、也服務於人。”
回想起2000年前後,中國網際網路啟蒙階段,創業公司都愛講一句話,“如果十億中國人每個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有十億收入”——在當時網際網路尚處於矇昧階段看,很有道理;然而在此後的十年中,人們開始明白,這句帶有濃冽理想主義色彩的目標其實就是個笑話;而今天再來看這句話,它並不是笑話,但在中國,只有騰訊能做到,讓使用者既有意願主動付費,又有工具讓使用者能夠隨時為這些內容和服務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