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的高光時刻:關於需求,關於分析,關於原則
需求 是指人們有能力購買並且願意購買某個具體商品的慾望。
在日常工作中,互動設計師在面對需求時,除了要幫助產品在初期的專案立項中篩選需求外;還要在剩下的需求中去解決需求帶來的問題。我想說一下在日常的工作中,當我們遇到需求是怎麼去工作的,具體的分析方法是什麼,以及如何去推進整個專案的程序。
儘早的介入
在我日常工作中,我是從產品的初期立項就已經在專案中了,起初的專案立項會是一定要參加的,因為這個時候的需求都還處於一個搖擺的階段,說的直白一點,也是互動設計師比較好去過濾需求的階段,在會議中除了要聽取產品的訴求,還要針對這些專案的需求,提出自己的看法,因為2者對於產品的角度不同,能夠更好的去定位產品。
分析業務的需求
業務需求一般由業務目的和業務目標組成。業務目的不一般是產品的終極目標,而業務目標則是產品的階段性的目標。
那麼我們是如何分析【開鎖日日誌增加修改開鎖人名稱】這一需求的呢?
這裡類舉個例子:之前我們在做一款門鎖應用的時候,產品提出一個需求:就是對門鎖記錄裡的開鎖名可以進行實時的編輯,我們但是對這個功能是存有疑問的,因為在生成密碼的相關頁面,已經進行了引導,為何現在還要在開鎖日誌的頁面也新增這樣的一個功能?經過了解和對硬體的測試我們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是雖然在生成密碼的相關頁面進行了名稱設定的相關引導,但是因為並沒有進行強制性的修改(名稱是一個弱功能,強制性的使用會降低使用者的好感度),但是並沒有解決使用者會去乖乖的設定名稱。而實際上我們的目的是結局硬體無法為使用者做出比較指向明確的名稱,只能生成阿拉伯數字,這對使用者後期的使用體驗是非常差的。因為在後面的體驗測試中,我們也發現使用者對於開鎖人的具體資訊還是比較關心的,也從側面驗證了我們的設計方法的正確性。有同過資料檢測發現,大約有90%的使用者會在設定密碼的時候就去設定了名稱。
針對上述的需求,我們的應對之道
首先再梳理一下:需求-增加修改開鎖人名稱的功能,目標-方便使用者從不同的入口進行修改,目的-方便使用者清楚具體的開鎖記錄(如果不設定的話,都是編號,對於後面的體驗比較差,硬體的原因)如下圖
那我們清楚了業務需求後,就要將設計與業務目標進行掛鉤,從而滿足業務需求進而促成業務的目的。將業務目標轉化為使用者行為。那麼如果想培養使用者去主動設定名稱,那麼久需要使用者能容易的去點選修改,並要明顯,顯然 這也就是成為了我們的這個設計的衡量指標--易點、明顯。如下圖
這就是我們要去摘前期真對業務需求要做的一些事情。你會發現比較雜亂的邏輯也會在這個時候,變得清晰起來。
分析使用者需求
其實總結一句話就是:什麼樣的使用者要要在什麼地方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它的目的。
這裡還是從上個需求出發,使用者的需求是要更改開鎖日誌中的名稱,那麼首先要清楚什麼樣的使用者會去點選這樣的設定按鈕,以及他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什麼。如下圖
其實可以看出,能夠與設計產生聯絡並通過這一聯絡催化所有問題的選項即是【結果-使用者體驗目標】那麼使用者體驗目標又如何來實現呢?
這裡有個比較通用模版式的方法。GSM 分析法,也就是目標、訊號以及衡量指標。融入場景也就是我的目標是能夠快速完成修改項,這需要給予使用者修改的訊號,而衡量指標就是具體的填寫效率。
上述也就是如何分析使用者需求的一個步驟,通過層層的剝離,這樣你的使用者需求也會漸漸明朗。
關鍵因素的具體分解
上述我們從業務的維度以及使用者的維度去分析了需求,也得出了具體的方法,但是在具體進行設計執行,我們要基於一些因素進行設計,因為這些因素是我們業務目標也好,使用者體驗目標,衡量指標的基石。
針對業務目標--培養使用者去主動設定名稱,我們要釐清他們在操作時的動機和擔憂是什麼。使用者體驗目標我們這要對焦的是使用者在進行操作時會遇到哪些障礙。
根據上述的步驟,總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以及應用到實施階段,是我們後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為你不僅要根據這些結論去篩選一些重複的,以及不適合單曲開發階段的,還要儘可能的保證產品的使用者體驗。但是它的優勢也隨之而來,就是在審稿的過程中,你的底氣也會比較足,對自己的作品也會有自信;也會提升你自己的互動工作的效率,使得你的互動工作變得更加系統。
原則
上述的方案在執行的過程中,你的心中也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體驗原則,這裡要說的不是尼爾森,而是另一個原則-SMART
Specific(具體的):培養使用者主動去修改名稱
Measurable(可衡量的):點選修改名稱的概率要達到90%
Attainable(可實現的):明顯的修改位置,易於操作的控制元件,易於點選的熱區,廣泛的文字格式
Relevant(有相關性的):每一個環節的優化即是與目標的相關性
Timebased(基於時間):專案修改的時間節點。
總結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清楚的定位出你的需求本源是什麼,也會幫助產品釐清出更清晰的產品定位,對於我自己的互動設計工作也是大有裨益。
互動設計師一定要了解需求,需求的來源是哪裡,是產品?運營?銷售?有時候也要跑一跑,問一問,確定需求,深刻挖掘,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需求,什麼人需要,目的是什麼,做了之後會產生什麼影響,要通過什麼樣方式來實現等。
互動設計師並不只是跟著需求畫框的機器,其實我們真正的工作是這現況下理性與感性交織起來的所以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