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賺多少錢,只取決於你的“不可替代性”
最近,一檔名為《我和我的經紀人》的綜藝節目火了。
它是中國首檔聚焦經濟公司的職場真人秀,著名經紀人楊天真帶領旗下藝人張雨綺、朱亞文、喬欣等一同參與了這檔節目。
這檔節目主打“經紀人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超大尺度曝光了明星的真實處境。第一集出現的喬欣所面臨的的困境,更是引發了大眾對職場的探討。
在節目中,楊天真直言不諱地表明瞭對喬欣的看法:提煉了一組能夠描述喬欣的關鍵詞,比如年輕、清爽,但是這些關鍵詞並不典型,沒有絕對的【不可取代性】。
經轉達,喬欣也頗為崩潰,經紀人問她想要什麼,她說就是想不停地工作,一天也不休息。
可惜的是,無論喬欣希望的工作是拍戲、上綜藝,還是做流量藝人,上熱搜、走時尚路線,她都拿不到最好的選擇。
說到底,還是楊天真總結的那句話——“沒有絕對的不可取代性”。
在去年年底,很多公司都裁員了。我聽到一個訊息,一個頗有名氣的大網際網路公司,對85年以上沒升到管理崗位的,一刀切,依法賠償,溫柔勸退。
這樣的裁員,和我們通常的認知不太一樣。
過往的辭退,都是末位淘汰。換句話說,無論你自己認不認賬,裁掉你,是因為我覺得你是最差的那一個。而這樣的裁法,根本無視員工的績效和貢獻,只要你年紀夠大,還沒有能升到管理崗,那麼你就算再優秀,再努力,加再多班,我都要跟你說再見。
我沒有其他意思,也知道這樣的做法是個例。
但是,我今年36歲,身邊已經有很多同齡人,那種無力感,作為外人的我,遠遠的看著,都覺得喘不過氣來。
有一句話,還是有很切身的體會:很多時候,中年危機,只跟中年有關,甚至跟你無關。
他們不努力麼?他們不拼命麼?不是!我看到的情況,越是努力的,越是掙扎。
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努力,給他們掙下了一小片家業,房子、車子、孩子,全都有了。但是一旦稍有不順,這些本來給他們帶來幸福感的東西,都一下子從資產,變成了負債。他們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決定了他們沒辦法彎下身子大幅降薪,因為賺的少了,就不夠家裡支出了,就不夠還貸款了。所以,他們困在中間,舉步維艱。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我們應該賺多少錢?我們到底值多少錢?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當然地以為,這些跟我們的學歷掛鉤,跟我們的能力掛鉤,跟我們過往的成績掛鉤。但是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我們值多少錢,只跟我們的「不可替代性」唯一相關。
為什麼?我們拿薪酬舉例:
老闆決定你薪水的時候,心裡面有一杆秤,秤的左邊,是你現在的收入;秤的右邊,是你【此刻】的【價值】。
注意,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是【此刻】:不是你一年前的價值,不是你過往的總價值,就是你此時此刻的價值;
第二個詞,是【價值】,注意,不是貢獻。貢獻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你給公司創造了多少業績。而價值,是說這個事兒,如果我不用你,我現去大馬路上招一個人,最少得花多少錢。
我舉一個誇張的例子,2018年上半年,一個區塊鏈的技術工程師,在北京用5萬塊錢月薪招不到人。同樣一個人,1年前的2017年,他可能1萬塊錢也拿不到,1年後的今天,他肯定1萬塊錢也拿不到,但是2018年初,他至少值5萬。他沒給這個公司做過任何貢獻,一分錢都沒賺過,但是2018年初,他至少值5萬。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你大概能理解我的意思了?
我們太多的人,犯了這個職場大忌,就是把過往的貢獻,等同於應該拿的回報,拿不到的時候,就心生怨念,覺得老闆虧欠自己。
對不起,這裡可能有一點兒殘忍:假設你過往給公司賺過1個億,假設你現在的工資是1萬塊。只要,只要我能從市面上找到一個人,我給他1萬塊錢,他能夠很好的完成你現在的工作。那麼,你就值1萬,我不會覺得欠你的,更不會給你更高的薪水。
也就是說,你到底可以被多大的代價替代,你就值多少錢。
打工掙多少錢如此,自己創業,投資人決定給你投多少錢,也是如此。無論你是打工還是創業,你值多少錢,都只取決於替代你的那個代價是多少。
這個有點兒殘酷的真相,你看得清麼?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不可替代性呢?怎麼提升呢?
不可替代性,由三種核心優勢定義,分別是“技術碾壓” “跨界碾壓”、“認知格局碾壓”。
這三個層級的不可替代性,也是一級比一級厲害,越往後,越難以被替代。
技術碾壓
阿里巴巴有個傳說中的人物,花名叫“多隆”。從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以來,他就只做一件事兒:敲程式碼,解決問題。即使目前他在阿里的層級已經是P11(高階管理),多隆依然堅持在一線寫程式碼。
在阿里,工程師多隆就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淘寶的第一行程式碼,就是他敲下的。阿里的工程師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問題,找多隆”。
多隆的不可替代性,就是他的技術碾壓。技術碾壓很好理解,在一個專業的領域,以五年十年為人生刻度,專注進去,成為專家,別人不會的,你會,別人解決不了的,你能解決。
但是,在技術優勢這裡,有三個常見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叫做“付出就有回報”:
我們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看這個名字,很人多會以為,任何事兒,只要專注進去一萬個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大師。
其實這個概念,最早是《異類》這本書中提出來的,當時的說法就很清楚:“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需要注意的是,想成為大師,至少需要一萬小時,不是隻要投入一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大師。
第二個誤區,叫做“天賦是一種能力”:
打造自身的技術優勢,最難的,不是後期的堅持,而是早期的自我洞見。洞見什麼?洞見自身的天賦。洞見天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因為天賦是隱性的。
有一個關於天賦的誤區,認為天賦是一種能力,實際上,天賦是一種潛力。
天賦不是你做的最好的那個事兒,是你學1個小時,等於別人學10個小時的那件事兒。每一個人都有天賦,區別僅僅是你找沒找到。
第三個誤區,叫做:“天賦就只有能力天賦”:
我初入職場時,就發現自己在銷售方面缺乏天賦。我自己反思,按道理說銷售需要的能力,我都有啊:跟人說話不怵啊,傾聽需求、客戶思維、銷售技巧,這些我都不差啊。後來我想明白了,我就少了一件事兒,意願。所以,除了能力天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叫做意願天賦。
判斷一件事兒,你有沒有意願天賦,問自己這麼幾個問題:是不是一上來就特別有信心,是不是本能上就興奮,是不是很容易專注進去,是不是做好了特別有滿足感。滿足了這四條,說明在這件事兒上,你除了有能力天賦,更有意願天賦。
這是我們說的第一種“不可替代性”,叫做“技術碾壓”。走這條路,要想清楚了,找到最有意願天賦和能力天賦的那一個點,像多隆一樣,五年十年不動搖,外面風吹浪打,你這裡閒庭信步。
跨界碾壓
傳統的學者,研究者,雖然肚子裡有貨,但是往往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講得特別無聊,聽起來讓人昏昏欲睡;
善於講解的的大學教授、暢銷書作者,卻往往沒有網際網路思維,不知道使用者在碎片時間學習的需求,一味的填鴨式灌輸,聽不懂,記不住,學不會,用不上;
大量網際網路自媒體從業者,雖然網際網路思維不差,但是因為缺乏積累,內容乾貨不足,只會空講道理,缺少案例支撐,也缺少理論深度。
我十多年的網際網路背景,對於網際網路使用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加上一年150多場線下講課積累的演講能力,讓我做這個線上的知識付費產品,雖然看起來沒什麼必然的聯絡,但是一下子有了別人不可替代的優勢。換句話說,我跨界打劫了老師學者們該乾的事兒,但是他們卻替代不了我。
這樣的跨界碾壓,有足夠的壁壘,不是努力就可以填平。
認知格局碾壓
先講一個案例:
2013年,美團想要進入外賣市場,當時面臨一個選擇,是投資已有的平臺,還是殺進來,自己做。
當時整體的市場情況是日均幾百萬單,已有的平臺,主要的價值,是給已經有外賣業務的餐廳,和已經有訂外賣習慣的使用者,做了一個連線的平臺。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商業邏輯需要判斷了:這個市場能夠發展多大,是不是取決於,有多少人有訂外賣的習慣呢?在王興眼裡,這是一個虛假命題。外賣市場的機會,不只是現有的外賣更方便,而在於說服不做外賣的餐廳做外賣,吸引不叫外賣的使用者叫外賣。
王興認為,如果這個邏輯是正確的,國內外賣市場的日訂單規模,至少是一千萬單,那個時間點的市場,遠遠沒有佔滿。於是,美團大力開拓三四線城市,幫助餐廳接入外賣業務,同時收購大眾點評,為使用者提供方便的訂餐入口。結果呢,4年時間,美團完成了上市,如今日訂單量在2500萬單左右,佔到60-70%的市場份額,牢牢佔據了行業第一。
所以,這就是認知格局上的碾壓。這個事兒,你認知到這個層級了,你就想得到,別人就沒辦法跟你競爭,你沒認知到這個高度,你就想不到,你的位置,你的價值,就有可能分分鐘被別人替代。
關於認知格局,也有一個比較大的誤區,就是把“認知”這個詞,誤認為是“點子”。
什麼叫點子呢,就是靈機一動,就是突發創意,就是你可能有這個點子,他可能有那個點子,就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有的想法。
但是認知格局不是,這需要大量的積累,大量的思考,大量的實踐。還是拿上面美團這個例子來看,我這麼講出來,你可能覺得這有什麼高階的:就是有很多人,還沒有定外賣嘛,讓他們定了外賣,生意就一定可以做大了嘛。
但是,我們捫心自問,當你面對這樣重大的商業決策的時候,你的認知格局,真的能支撐你看得清麼?
那麼我們普通人,怎麼提升自己認知格局上的不可替代性呢?
我個人的經驗,就是一條,把一句話變一變就行。什麼話呢?就是當你遇到一件事兒的時候,從本來的疑問:
“這件事兒,和我有什麼關係?”
改成:
“這件事兒,和我的未來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