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阿里的365天倒計時開始,馬雲仍有一份待完成的考卷
今日上午,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教師節的這天發了一封題為“教師節快樂”的公開信。這封公開信揭開了阿里本週末引發全球關注的阿里傳承計劃謎底: 一年後的阿里巴巴 20 週年之際,即 2019 年 9 月 10 日,馬雲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屆時由現任集團 CEO 張勇接任。
馬雲在公開信中表示,在擔任 CEO 的 3 年多中,張勇以卓越的商業才華、堅定沉著的領導力、超級計算機一般的邏輯和思考能力,帶領阿里取得了長遠發展,實現連續 13 個季度持續健康高速增長,已經證明自己是中國最出色的 CEO。
張勇花名逍遙子, 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並在 2015 年接替陸兆禧出任 CEO。 他同時是菜鳥網路董事長、阿里巴巴合夥的創始合夥人之一,以及螞蟻金服投資委員會成員。此外,他也在關聯公司高鑫零售和微博擔任董事。2007 年,張勇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淘寶網 CFO,並在一年後兼任淘寶網 CEO 兼淘寶商城總經理。 在他的帶領下,淘寶商城迅速成長為阿里巴巴的重要業務,之後成為獨立業務天貓。值得一提的是,他也領導創立了現象級的“雙 11”線上購物狂歡節。

圖丨阿里巴巴 CEO 張勇(來源:阿里巴巴官網)
阿里巴巴使命傳承的充分必要條件——獨特的合夥人制度
在未真正公佈之前,此次的傳承計劃無論是日期的選擇還是“傳承”二字,都耐人尋味。
首先是日期。9 月 10 日,既是教師節,也是馬雲 54 歲的生日,而阿里巴巴則是在 19 年的這一天創立的。在創始紀念日宣佈離開這一訊息,不難看出馬雲實際上已經計劃已久。 而馬雲也在今天的公開信中表示,這是他深思熟慮、認真準備了 10 年的計劃。
其次是“傳承”。這二字同樣成為市場關注重點: 誰來承擔這種傳承?傳承的究竟又是什麼?馬雲真正離開阿里了嗎?阿里未來的走向是否會因為此次傳承發生鉅變? 這都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如果真正離開,馬雲其實也為他自己創造了離開的土壤。在 2015 年的時候,馬雲曾經表示:“10 年前,我與我們的高層坐下來,問如果阿里巴巴沒有了我會怎麼樣?我很驕傲阿里巴巴現在的組織架構、企業文化、治理體系和源源不斷的人才梯隊,允許我走開而不至於帶來破壞。” 光拿人才梯隊建設這一點來看,馬雲其實就已經可以說是沒有後顧之憂。 在中國當今的企業家中,馬雲的人才培養能力數實屬上乘,當年阿里巴巴的 HR 彭蕾,現在已經是阿里巴巴控股的東南亞電商平臺 Lazada 的 CEO,當初陪著他一起創辦阿里的十八羅漢,成長速度可謂驚人。如今都在各自領域撐起一片天,放眼中國的網際網路商業世界,跟隨其他幾家公司老闆創業的人,和十八羅漢之間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圖丨早期阿里巴巴團隊(來源:阿里巴巴官網)
當然,最功不可沒的是阿里巴巴建立的 合夥人機制 。這一機制被用來解決規模公司的創新力問題、領導人傳承問題、未來擔當力問題和文化傳承問題,以制度和人、文化的完美結合,讓公司得以健康持續發展。
2010 年,阿里巴巴開始試行合夥人制度,從創始人文化向合夥人文化過渡。18 位創始人,也就是常說的“十八羅漢”,自然轉變成合夥人。當然,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逐漸因為各種原因不再擔任合夥人。阿里巴巴 2014 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創下當時 IPO 規模記錄。成為一家公眾公司,首先要解決的是組織架構,阿里巴巴順勢正式公佈合夥人制度。
合夥人的主要權力是提名董事會成員候選人,每個合夥人有一票,可以提名超過一半的董事。目前阿里共有 36 名合夥人,合夥人數字經常變化,可能會因為加入新的合夥人增加,或者已有合夥人退休、離開阿里巴巴而減少。
成為合夥人的基本條件要達到 “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以上,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且對公司發展有積極性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
根據這套制度, 除馬雲和蔡崇信兩位永久合夥人外,其他合夥人在符合以下情形時失去合夥人資格:
· 達到 60 歲退休;
· 自己隨時選擇退休;
· 離開阿里巴巴工作;
· 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
· 被合夥人會議 50% 以上投票除名。
很多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為保證創始團隊對公司的控制權,在管理上採用 AB 股模式,他們持有的 B 類股投票權是普通 A 類股的 10 數倍,因此能通過佔有較少的股份實現對董事會的控制。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合夥人相當於對董事會的監督, 他們既不取代董事會管理企業,也不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主要是推動實現阿里巴巴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此次接棒馬雲的張勇,馬雲在公開信中將這位繼承者稱為合夥人機制下人材梯隊中的“傑出商業領袖”。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留下來的一年,馬雲還需帶著阿里安全著陸
此次公開信的發表,人們對阿里的後續關注無疑會將重點放在 張勇 上。但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發言人此前曾否定了此前紐約時報的說法,稱馬雲目前還是執行主席,不會馬上退休,且會提供一個過渡計劃,但這次的公開信其實並沒有明確該過渡計劃的細節以及馬雲在這一年中的角色和具體任務。
DT 君認為, 如果繼續留下,馬雲的一大任務是還需要帶著阿里安全著陸,然後加油換手再飛。 這就像對機長來說,他最大的心願,不僅是飛機飛得高飛得遠,更重要的是要安全著陸。
中國的商業環境在這幾年發生鉅變,未來的變化還可能更為劇烈, 政府和科技公司還在探尋控制的平衡點, 例如去年通過的網路安全法、以及最近推出的遊戲政策:政府已宣佈計劃對備受歡迎的視訊遊戲產業進行監管,包括限制新版本以解決對兒童視力和遊戲成癮的擔憂。阿里電子支付上的對手——騰訊,這家科技巨頭的線上遊戲業務就在受到監管擠壓的情況下,造成了利潤和股價下跌。如此看來, 這些處於長遠考慮的限制措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內容驅動的科技公司。 除此之外,金融環境的監管也仍在繼續,從阿里分拆出去的的螞蟻金融也是一個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在國內的電子商務主要競爭對手——京東最近也出了一點麻煩,整個公司正懸浮在不安全地帶:劉強東上週因強姦指控在美國遭到短暫逮捕。雖然調查仍然活躍,但他被釋放並返回中國。這其實也是一個變化, 如今這個時代,公司創始人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放大,進而對公司產生影響,有的時候這種影響甚至是不可逆的。 馬雲在執掌阿里巴巴的時候以其智慧和坦率聞名,接班人張勇接下來還將面臨更多聚光燈下的考驗。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還有一個需要“安全著陸”的地方則在於國外,尤其是美國。 對於阿里來說,美國市場依然難以捉摸。例如,今年 1 月,螞蟻金服未能收購美國公司 MoneyGram International,這個收購案歷經長達一年的過程,但未能獲得美國投資委員會的批准,此事也被廣泛視為美中緊張局勢下變數之一。在其核心電子商務業務中,阿里巴巴也在試圖破解美國線上零售市場,正面迎戰亞馬遜,只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讓人振奮的進展。
目前,中國的電子商務行業面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美國長期貿易緊張局勢不確定性的影響。而阿里的出海夢將會受到這兩者的影響,但仍有經濟正嗷嗷待哺的一個區域在等著阿里,那就是 東南亞 。其實,自從從阿里辭職以來,馬雲的大部分時間花在環遊世界、接待和訪問全世界的貴賓,最近一次是在 8 月,馬雲在阿里巴巴綠樹成蔭的園區裡接待了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這是馬哈蒂爾此次中國行的第一站。此前,馬雲在博鰲亞洲論壇 2018 年年會對媒體表示, “如果說中美貿易關係還會繼續惡化下去,那麼之前答應特朗普為美國創造 100 萬個就業機會的承諾也將作廢。” 至此不難看出,當前的局勢的改變很可能強化東南亞市場在阿里出海夢中的戰略位置。
在今天的公開信中,馬雲說,要繼續傳承“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偉大的使命,但是當這一點照進阿里的出海夢,其實可以解讀為讓中國商人出海後沒有難做的生意。隨著阿里巴巴的進入,東南亞地區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日漸改善,中國商人的出海夢很有可能率先在東南亞實現。 這幾年,阿里巴巴在東南亞動作頻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里巴巴收購了東南亞最大電商 Lazada 的控股股份,到了 2018 年 4 月,馬雲更是派出“18 羅漢”中的彭蕾——原螞蟻金服的董事長——去接任Lazada CEO 一職。阿里巴巴突然派大將鎮守東南亞,足以看出該市場的地位。
正如馬雲公開信結尾所說,“世界那麼大,趁我還年輕”,世界那麼大,阿里巴巴也才剛啟程而已。
阿里正在脫離模式創新,進入技術創新?
阿里巴巴成立於 1999 年,該企業當時的定位是 “中國中小企業貿易服務商”,為中小企業提供“網站設計+推廣”服務。 受網際網路泡沫的影響,在當時小有名氣的阿里巴巴遇到了他們的第一個寒冬。
馬雲並沒有就此放棄,於是他開始尋求新的方法。《福布斯》不久前就給出了一個新穎解讀—— “飛輪效應”讓阿里持續高速發展。 或許是受到了亞馬遜的啟發,阿里巴巴也開始將自己套入“飛輪”之中,以尋求一種能夠長期持續盈利的企業發展方式。隨著“飛輪”越轉越大、越轉越快,就可以越來越看清阿里巴巴的商業邏輯。

圖丨阿里巴巴的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B2B 是阿里第一次崛起的號角。 當時的阿里旗下有三個平臺:以服務全球進出口商為主要業務的國際交易平臺( ofollow,noindex"> http://www. alibaba.com );以服務國內貿易商為主要業務的中國交易平臺( http://www. 1688.com );以提供全球批發業務的交易平臺( http://www. aliexpress.com ( http://www. aliexpress.com/ ))。
這三大交易平臺搭建起來一個來自超過 240 個國家和地區、7600 萬註冊使用者的網上綜合交易社群。 而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則是會員費用以及增值服務費。 2006年至 2011 年裡,付費會員數實現了較大的增長,由 21.9萬增長至 76.5 萬,年均增長率達到了 28% 以上。年收入則由 13.6 億元人民幣增長至 64.2 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高達 36.4%。
雖然阿里巴巴當時致力於把會員為導向的收費模式轉向與服務效果掛鉤的收費模式, 不過他們更在意的是將 B2B 業務整合成 B2B2C 業務。
2003 年淘寶網( http://www. taobao.com )成立,它可以說是中國 C2C 網路購物平臺的鼻祖。 淘寶網對普通消費者一直奉行免費平臺服務政策,收入來源是依靠流量對應的展示廣告以及淘寶直通車兩項業務。可以說是阿里在成熟的模式上一次變形。 馬雲把個人消費者引入到了阿里巴巴的使用者群體之中,於是就出現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業務增長。
2004 年,支付寶成立。 這款軟體本質上是一種虛擬的電子貨幣交易平臺,通過對應銀行實現賬戶資金的轉移。 在整個支付過程中,支付寶內資金的轉移是通過個人使用者的賬戶和銀行賬戶來完成的。商業銀行在其中為支付寶提供基本資金轉移、支付與結算。
對應上述的業務增長,一個高效且安全的支付手段將會讓這個“飛輪”轉得更快。不過這還不夠,因為任何一項業務都有其提升的空間,只是在於人們是否能想到。
2005 年,阿里巴巴收購了中國雅虎,作為與美國雅虎公司戰略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雅虎為阿里巴巴提供了資訊、電子郵箱等網際網路基礎服務。當時有很多人看不懂馬雲的這一手操作,認為在阿里巴巴的業務中,中國雅虎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難以找到自身的定位。
事實上,正是因為中國雅虎帶來的搜尋技術、雲技術等等,才讓阿里巴巴後來的“飛輪”得以更快的旋轉。
伴隨著北京奧運會,天貓(事實上天貓最早沒有獨立域名, http:// tmall.com 是在 2010 年時才啟用的)正式成立。這是阿里巴巴的一項 B2C 業務,跟淘寶網雖然相似,然而也有著本質的不同。
天貓的收費模式相較於淘寶網也比較簡單,即“保證金+服務費”模式。 保證金用於交易糾紛的賠付,根據地鋪性質以及商標狀態而不同。服務費包括技術服務費和實時劃扣技術服務費。此外,天貓也有營銷廣告推廣費用以及各種增值服務費用。
對於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來說,擁有 B2B、B2C、C2C、支付,幾乎包圓了所有的業務。不過對於馬雲的阿里巴巴來說,還遠遠不夠。
2009 年,以 建設專業的電子商務雲端計算服務平臺 為發展目標的阿里雲成立。這是一項面向客戶需求,通過電子商務資料採集、處理分析和共享,提供專業電子商務的雲端計算業務。阿里雲業務在 9 年前非常低調,也因此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一項“不知道要搞什麼時才搞的業務”。
直至今天,阿里雲可以通過整合集團資源,為集團各個子公司提供統一的開放性基礎設施服務,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此外,阿里巴巴擁有亞洲最大的線上消費型資料庫,但卻一直深度的整理與分析,而阿里雲剛好起到了挖掘使用者資料的重要職能。
2010 年,一淘( http://www. etao.com )上線,業務定位為獨立網上購物搜尋引擎,核心功能為提供跨平臺的橫向比價服務。相當於是加強了原有 B2B2C 平臺的使用者體驗,進一步開發了阿里巴巴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從而提高了粘性。
其實說到這裡就可以發現,阿里巴巴已經不再是最早成家時的模式創新了,而是 不斷地把技術賦能傳統業務,再演變成新業務的技術創新模式。 從飛輪的角度來講,阿里巴巴在時間推進的過程中發生了企業營業模式的劇變。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阿里巴巴的技術創新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短期內難以為其業務帶來新的贏利點, 如量子物理、宇宙探祕, 另一種則相反,短期內可以為其業務帶來新的贏利點, 比如人臉識別、自然語言理解。
配合前一種技術的探索, 2017 年10 月阿里巴巴成立了達摩院。這是該企業設立的科研機構,致力於開發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 達摩院的研究領域可能和DeepMind 有相似之處,採用一種方法導向的研究辦法。即科研界普遍認為某領域可以造福人類或企業,那麼就對某領域進行深度挖掘。
至於促進第二種技術的發展,阿里巴巴採取的手段主要是投資併購。根據網際網路公開的資料,2017年阿里巴巴共有 45 筆投資,包括新零售、電商、物流、人工智慧、企業服務等。
2018 年,阿里的財報顯示,阿里巴巴仍持續大力投資一系列新業務,以擴大自身生態系統。這些業務包括實體零售商店、雲端計算、數字媒體、外賣服務等,在新零售、全球化、技術等領域也會持續投入。
阿里的商業邏輯非常清晰,從成立至今一直在強化自己成熟的業務,讓飛輪越轉越快。在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開始投入廣義技術,即使達摩院大部分的研究在未來無法回報阿里,然而只要有一項研究能夠讓阿里收益,那回報極有可能是數百萬倍。拋去達摩院的成本,這份回報仍然能為阿里帶來鉅額利益,當然還有為人類社會。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技術,回到這個飛輪上,阿里巴巴還能賺更多錢嗎?
事實上,阿里的優勢遠遠大於劣勢,這就是他們敢於發展的原因,也是達摩院的立足之本。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18-2023 年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資料顯示,預計2017 年中國電子商務整體交易規模將達 24.1 萬億元,增長 17.4%,2018 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達到 28.4 萬億元,同比增長為 17.8%。 其中,阿里坐擁了超過 60% 的交易規模,也就是 17 萬億。
即使是這個數字,阿里的技術創新仍很可能再創造一個這樣的規模。這不是天方夜談,要知道雲端計算、無人車隨隨便便都有上千億乃至萬億的市場規模,新零售則因為其便捷、流行、易部署等特點,擁有遠超於傳統零售模式的交易規模。再加上阿里將其資料科學融入至其金融業務,那麼其未來的規模難以想象。
正如上文阿里飛輪效應的圖片一樣,最早的業務只佔圖片的一小部分。目前阿里已來到了擴充套件層和社會層之間,這個區域可是佔據了橢圓的 60%!
附:馬雲公開信全文

(來源: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