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號上線,趣頭條崛起,搜尋引擎與頭條們上演生死對決
北京時間9月14日晚,“拼多多版今日頭條”趣頭條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大漲128.14%,盤中一度漲190%,5次觸發熔斷機制中止交易,市值高達45.88美元,從市值看在中國已是位列虎牙後的上市網際網路公司TOP16。

不只是趣頭條,中國網際網路平臺上的資訊流之火燒得正旺。
9月13日,中國第二大搜索引擎 搜狗推出搜狗號,宣佈正式入局內容生態領域。 目前,搜狗號已經開通了個人、媒體、國家機構、企業和其他機構等五種型別賬號的入駐通道。

在搜狗的流量入口方面,搜狗號已經全面開通了搜狗搜尋APP、搜狗瀏覽器APP等平臺的流量入口。 在面向終端使用者的推送方面,搜狗號會基於搜狗的大資料以及AI技術利用演算法推薦,將資訊準確推送給使用者。
根據搜狗官方的介紹, 未來搜狗在開放流量入口和技術能力的同時,還會為內容創作者提供價值變現能力。 下半年搜狗會上線收益中心,明年還會上線流量分成、廣告分成等創作者服務和補貼。
搜狗為何要做資訊流?
在搜狗的Q2季度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 搜狗的主要營收收入將近90%來自傳統搜尋和相關業務。 並且搜狗援引艾瑞資料稱截至6月,搜狗的移動搜尋市場份額為17.8%,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搜狗曾稱移動搜尋份額為18.2%,可以看出來,搜狗搜尋上半年的市場份額是有小幅下降的。
對比百度, 百度在8月1日釋出的財報中顯示搜尋之外的資訊流和AI業務佔比已經接近20%,同比增長超過150%。 正是資訊流的快速增長,留住了使用者時長,讓手機百度的日活在二季度末達到了1.48億。
此外,搜狗的流量獲取成本快速上升,在搜狗的財報中表示主要是由於搜尋競爭加劇導致流量成本上漲,而搜狗在搜尋領域的競爭對手百度、360搜尋和神馬搜尋都在用資訊流留住使用者。
在搜狗的Q2財報釋出以後,即便營收同比增長43%,但是股價卻下跌了10.07%,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之前,搜狗四季度財報和全年年報釋出之後,股價也下跌了9.42%。搜狗當前市值只有29.12億美元,甚至遠低於趣頭條的45.88億美元,但搜狗已經營10多年,且有輸入法、搜尋引擎和瀏覽器等眾多產品,以及專注於語言的AI戰略,而後者上線時間才三年不到,只有趣頭條一個產品——通過紅包模式獲取閱讀量,通過收徒社交直銷模式獲取新使用者。

如何從搜尋引擎轉型,增加營收?搜狗的答案之一就是資訊流, 此前在2017年王小川敲鐘的時候,就談到過已經在著手做資訊流,並且會基於搜狗輸入法的資料,來分析使用者的畫像,從而實現精準送達。當然,更早前的百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此前搜狗資訊流主要是將第三方網站的內容通過資訊流呈現,如今上線搜狗號,表明搜狗希望讓更多的創作者,將內容上傳到其伺服器上。
搜狗號競爭對手雲集
要進入資訊流領域,有非常多的大山,中國資訊流主要玩家已有10餘家,包括百度百家號、阿里大魚號、今日頭條頭條號、微博、騰訊企鵝號、一點號、網易號、搜狐號、鳳凰大風號以及新浪看點。要做好資訊流,不容易。
第一, 資訊流平臺都靠鉅額貼補來實現充沛的內容供給,搜狗的補貼能力有限。 2016年百度百家號剛開始時,就宣佈將會在2017年投100億補貼內容創作者,與之類似,企鵝號、頭條號、大魚號、一點號、網易號都有各種補貼專案,自媒體“拿到手軟”。搜狐、鳳凰等補貼力度較弱,在供給端已經處於弱勢地位。搜狗已經意識到這一點,表示前期扶持力度並不會很強,主要會針對平臺所需的優質內容進行扶持。

然而搜狗的現金流不足以支撐它像百度這樣百億的補貼。而沒有補貼,很難吸引到內容創作者。
當然,沒有補貼可以給流量,這同樣是內容創作者重視的,現金和流量必有其一,搜狗基於龐大的使用者技術,通過輸入法、瀏覽器、搜尋引擎等進行流量分配,對於創作者來說依然是可觀的吸引力。
第二,搜狗號幾乎沒有積累,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這些起先於搜狗的大玩家們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積累,已經在想著如何從1到10,而搜狗號在內容創作方面幾乎是仍在起點。
目前,根據媒體報道,搜狗號自試運營三個月以來,入駐賬號達到了5萬,相比之下,百家號和頭條號入駐賬號都到達了150萬左右,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創作者數量規模更龐大,微信公眾號創作者數量千萬+,趣頭條的創作者也有近20萬。
由此可見,在頭條號、百家號等自媒體平臺模式已經成熟的時候,搜狗又沒有足夠的資金來補貼內容創作者,要想撼動行業格局真是難之又難。
話說回來,搜狗不是完全沒勝算。
資訊流並不是一個壁壘很強的商業模式,只要產品擁有渠道優勢,就可以加入資訊流模式,提升商業價值——就像趣頭條一樣。而且與Wifi萬能鑰匙等工具類做資訊流平臺不同,搜狗的業務不是“用完即走”,不論是輸入法還是搜尋引擎,都有很高的使用者黏性。
搜狗擁有日活使用者數達到3億的搜狗輸入法,再加上搜索和瀏覽器加持,搜狗號要分走一杯羹不難。

資訊流已成搜尋引擎標配
今日頭條、趣頭條和一點資訊等從資訊流出發的的平臺,以及微博這樣的後期強化資訊流的平臺,與搜尋引擎形成了變相競爭關係,一方面,它們幫助使用者獲取資訊;另一方面,它們瓜分搜尋引擎的廣告預算,特別是中小廣告主的效果廣告預算,正是因為此,搜尋引擎紛紛做起了資訊流。
資訊流平臺的佼佼者今日頭條已成為使用者使用時長第二多的APP,僅次於騰訊,資訊流廣告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基於今日頭條App又孵化出抖音、微頭條、西瓜視訊等產品矩陣。張一鳴兩年前提出要在2020年幹到100億美元收入,現在看來這個目標將提前實現;今日頭條母公司位元組跳動估值已超過500億美元,成功躋身小巨頭之列,與小米、美團並列。

有意思的是,根據媒體報道,趣頭條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譚思亮曾在盛大公司任職,擔任盛大線上開放平臺總監,負責線上廣告業務,他在2013年創立互眾廣告,曾經是搜狗廣告聯盟成員,在搜狗的平臺上來瓜分中小企業廣告預算。如今,它已實現對搜狗的反超。

搜尋引擎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一方面,它是高頻應用,流量入口;另一方面,搜尋引擎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連線人與資訊,用百度的話說,做資訊流,本質是做“被動搜尋”。
在過去兩年百度實施的“搜尋+資訊流”雙引擎模式為營收帶來了大幅增長。 在百度釋出的Q2財報中,百度資訊流廣告收入從一季度的每日1000萬迅速上漲到了每日3000萬,並且百度資訊流的日活已經破億。在資訊流中百度再發展好看短視訊業務,取得突破,百度資訊流中短視訊內容的分發從2017年Q1的19%,增長到了2018年Q1的48%。
在搜尋引擎中推資訊流,本身就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用“羅超頻道”此前的話說是,百度在革自己的命。
第一、搜尋是是讓使用者搜完就離開,而資訊流是希望使用者儘可能長時間地留下。

第二、人們對於搜尋的認知是很難改變的。 人們在有特定搜尋需求的場景下才會想到搜尋引擎。而在刷資訊流的場景時自己並無明確目的,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百度為了改變使用者認知,提出了“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的新口號,在“羅超頻道”看來,改變使用者認知確實可以,就像騰訊,最初是做社交的,現在卻是娛樂平臺,微信想讓使用者用完即走,實質卻是Time Killer,說到底,產品的定位是會不斷進化的。
第三、搜尋引擎會改變原來的內容體系。 搜尋引擎原來連線站長與使用者,儘量不自己做內容,即便做,也只做必須要做的,比如百科、知道、文庫等,谷歌則有Youtube。然而資訊流則是連線創作者與使用者,讓內容放在搜尋引擎的伺服器上,這改變了整個內容分發邏輯,也改變了原來的網際網路內容生態的利益分配格局,說得更直接一點,站長們的鍋被自媒體給砸了。
當然,搜尋引擎做資訊流最大的優勢,還是因為有海量搜尋資料,可以清晰地理解使用者的興趣,再基於此進行內容分發,就有很高的效率,此外在變現上也有不錯的基礎。正是因為此,百度做資訊流雖然被很多人唱衰,卻取得了成功。
事實上,資訊流成為搜尋引擎標配,只是時間問題,目前搜狗、360搜尋、神馬搜尋都推出了資訊流服務。

谷歌去年下半年就在首頁推出了資訊流服務,不過跟百度百家號和百度搜狗號不同,內容全來自於第三方。

不知道谷歌,未來是否會跟進發布“谷歌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