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從臺前向幕後轉身 是網際網路風向之變
2018年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來了個“週一見”,在公開信裡宣佈,將在2019年9月10日暨阿里巴巴20週年之際,不再擔任董事局主席,交棒給現任阿里巴巴CEO張勇接任。

輿論一片譁然,有人悲觀失望,擔心沒有馬雲在戰略方向上的把握,阿里在繼續突飛猛進中難保不會忘記初心;有人則樂觀地認為,阿里集團人才眾多,馬雲的離開對阿里的影響不大。筆者認為,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馬雲這次優雅轉身,正是基於網際網路行業的趨勢判斷而做出的睿智選擇。馬雲之變,更是網際網路風向之變。
記得筆者第一次見到馬雲,是在2010年深圳舉辦的IT領袖峰會上。當時這個由深圳市政府主辦的重磅級網際網路峰會,邀請了馬雲、馬化騰、李彥巨集三位IT界大佬同臺,討論的話題是“後危機時代:IT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模式”。BAT巨頭同臺對話,引發了國內各界的高度關注。這個話題是個技術性比較強的話題,當時,面對著馬化騰、李彥巨集兩位技術出身的工程師,並無技術背景的馬雲一點不露怯,憑藉詼諧幽默的颱風,在商業上的奇思妙想,和大膽敢言的特點,成為三大巨頭中人氣最高的嘉賓。
2017年,IT領袖峰會再度在深圳舉辦,幾大“巨頭”再度重逢。這次的峰會的主題叫“邁進智慧新時代”。和上次一樣,李彥巨集依然靠顏值吸引了注意力,而馬雲依舊用極具個人特色的33分鐘的演講引來掌聲、笑聲不斷。不過,最明顯的變化是“小馬哥”,以前他在公開場合總是略顯嚴肅,如今他的演講功力大增,不僅現場增加了很多笑料,颱風也明顯活潑了不少,看得出來,他也在進步和成長。
現在想來,這兩次BAT的同臺聚首簡直是中國網際網路時代變遷的縮影。從話題上,IT技術已經不是一項充滿神祕感的新技術,人們不再著力區分“線上“和”線下”,軟體和硬體,不再討論傳統產業(線下)如何與網際網路(線上)結合,而是討論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大資料等等,網際網路經濟已經成為一種稀鬆平常的工具和形態,甚至成為了一種完整的生態。企業在電商的推廣相當熟練,各種電商開的線下的實體店、超市等等層出不窮。
BAT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領跑者,又各自在幾乎相同的起點奔跑。百度不只有搜尋還熱衷於人工智慧,阿里不只有淘寶,還有天貓、螞蟻金服、盒馬生鮮,而騰訊的微信支付成為中國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之一。在各自的賽道上,BAT企業不再只是一家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商業、金融等等多種產業生態的巨型綜合集團。唯一不變的,恐怕是“二馬一李”那一代IT行業的企業家流傳下來的網際網路精神,那就是永不停止的創新和永遠保持對使用者需求的高度關注。這種精神核心也貫穿到產業的各個領域,生根發芽之後開出了新的網際網路經濟之花,因此,如今京東、美團、滴滴、摩拜單車等已成為網際網路新經濟形態的典型符號,正取代“二馬一李”成為產業界的網紅大咖。對比起來,“二馬一李”多少有點過氣,但不可否認,中國網際網路精神正是這一代人領軍者共同製造的,有他們在,網際網路的精神就會繼續流傳。
任何人都會老去,都會離開,關鍵是以什麼樣的姿勢離開。20年前網際網路第一代領軍者,都將從臺前向幕後轉身,馬雲的轉身也是必然。事實上,他早在5年前卸任阿里集團CEO,改任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時就已做好了安排。按照馬雲的理解,不是退休而是傳承,是不以某一個人變化為轉移的網際網路精神的傳承。相信馬雲的這個選擇,能夠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商業文明增加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