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品牌爆款促銷文案大盤點,不剁手還能怎麼辦!
一到雙11,一方面感嘆於全國人民強大的購買能力,另一方面又驚歎於近年來雙11的火爆程度,簡直神話一般。而最佩服的,莫過於商家們挖空心思的、不能拒絕的、巧妙的促銷活動了。
不得不說,一場雙11都夠營銷人、運營人、文案人認認真真學一年了。
特別是商家們的那些促銷頁面,不管是玩法、形式,還是說法上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都是各家在長期摸爬滾打過程中的經驗一舉,絕對是寶貴的知識。
所以,這次老賊專門去扒了2017雙十一各類品牌銷售TOP10的榜單,然後結合商家成交總榜單TOP10,特地去逛了12個商家旗艦店。
(包括蘇寧易購、榮耀官方店、海爾、夏普、adidas、林氏木業傢俱、美的、海瀾之家、三隻松鼠、百雀羚、巴拉巴拉、阿芙精油)。
一起來看看今年他們的促銷文案,即學即用。
蘇寧易購

榮耀官方店

海爾

夏普

adidas

林氏木業傢俱

美的

海瀾之家

三隻松鼠

百雀羚
巴拉巴拉童裝

阿芙精油
總而言之,正如我之前說的,時代在變、行業在變,消費者也在變。而不變的是,雙11讓使用者瘋狂剁手的最為有效的套路一直是:
基於使用者逐利心理和消費心理學設定讓利工具,用各種優惠券、滿減券,定金膨脹、火炬紅包、群紅包和購物津貼等優惠策略刺激購買。
所以,核心一直是優惠。(消費者也是這樣的認知)
而對於促銷,各大品牌商方向都是一樣的,基本都是基於使用者逐利心理進行設定和描述,拼命的讓使用者看到可感知的優惠, 而優惠工具,可以是虛擬電子券、可以是定金加倍抵扣、可以是折扣、也可以是實物獎勵。
在文案上,都是在營造雙11火爆的促銷氛圍。拋開各家基於自家的產品定位和品牌形象會用不同口吻和描述,核心還是會用上幾個經久不衰的消費心理:
1、錨定效應
價格本身就是一種品牌定位,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是很容易被操縱的。也就是說,不是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市場價格,而是市場價格本身反過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錨定這個方法在促銷活動中用得太多了,最簡單的比如原價1999,現價999。
1999就是一個錨定價格,它提升了使用者對於這個產品的價值感知,這個產品質量不錯,值1999元。
如果1999作為錨定,只有現價999元,那就會讓使用者對這個產品的價值大打折扣,更沒有打折的驚喜。
2、從眾效應
商家營造並宣傳“熱銷”假象,往往就會造成真正的熱銷結果。製造熱銷的現場感,是促銷常見的方法。
比如廣告上常用的“累積銷量XXXX”、某飲料“環繞地球XX圈”、“連續N年銷量第一”等等。 再多的說服往往還比不上一條長長的排隊。
3、誘餌效應
人們對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誘餌項的加入往往能夠讓消費者有更直觀的對比,能夠很快就找到那個自己覺得“很合理”的選項。
老賊隨便說一個,2個差不多的床墊,一個原價750,現價450;另一個原價650,現價450,你會選擇哪個?
4、稀缺原則
人類習慣於用獲得一件東西的難易程度來判斷它的珍貴程度,一件東西越難獲得,它的價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因此,稀缺性會刺激我們對其奮力爭取,如果在加上緊迫感,那就更難抗拒了。
直接給你一個機會擺在面前,而且還告訴你這個機會將會一直為你準備,你會珍惜它嗎?
所以“截止日期”、“搶購”、“限定數量”、“秒殺”等等銷售手段,一直在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估計下輩子, 在文案中優惠上加上限制,不論是時間限制、價格限制、數量限制,還是人群限制, 依然管用。
5、損失規避
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消費者的激勵作用更大。這是因為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比如搶購和限時優惠,讓我們覺得如果不參與這個促銷,我們就失去了一次大好機會。而這種“失去感”激勵我們想盡辦法迅速下單購買,不然就是虧了。
以上。
總的來說,一場雙11下來,不管是營銷、運營,還是文案,可以模仿借鑑的地方有很多,而且是可以去畫素級模仿。畢竟,不是報一次線上課程就能看得到銷量幾千個億的專案。
這裡,老賊僅僅只是從一個角度分享了冰山一角,算是拋磚引玉。大家可以從這個 幾千億的專案中各取所需,整理分類,雙11做的貢獻就權當學費了。
木木部落格(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http://blog.sina.com.cn/mumuhouzi ),公眾號:mumuseo,這是一個什麼都談談的營銷運營號,新鮮、有趣、有料。產品運營、新媒體經驗、市場營銷、廣告文案,都談談。不要假裝你都懂,你那些麻煩問題可能都會在這解決!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