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有價值的是你的“社交資產”

很多人再講這是一個充滿社交的時代,什麼基於情感的交易,什麼社交電商,但大部分討論的還是粉絲經濟和粉絲營銷的範疇,很少有人真正去關心社交資產。粉絲經濟的問題在於,它依然是傳統的流量思維,並不是社交思維,大家還是把粉絲們當成“流量”,而不是當成一個“人”,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的產品銷售給粉絲進行變現。
這種商業模式並不長久,比如很多知識付費的平臺,以前他們賣書,最後書賣不動了開始賣音訊,你能說這是一種創新嗎?只不過是換了個產品,這和微商非常類似,持續換新推動產品下沉到代理。放眼望去,那些粉絲經濟和網紅經濟也是一樣的思路,都是靠新品不斷的驅動,這其實是一種打造爆款的思路,在“撞上”爆款之前不斷的透支自己的社交資產。你要是一款產品賣個幾十年不變樣,在社交電商領域可能不會發生。
我們反過來思考一個問題,社交電商究竟賣的是什麼?為什麼消費者放棄其他平臺選擇購買你的產品和服務?難道社交電商賣的是產品嗎?其實我認為產品只是一個載體而已,社交電商真正在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一個人的背書。換而言之,一個人的背書能力其實就是他的社交資產。
消費者購買你的產品時,其實是對於你的一種認可,一種價值觀的認同。比如手機領域就比較瘋狂,消費者買了一款手機就成了其粉絲,他會無意識的開始攻擊其他品牌手機,還會無意識的捍衛自己的品牌,甚至在微博上和他人陷入口水戰。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米粉和花粉在微博、頭條上互掐,因為品牌已經和他們進行了捆綁,證明自己選擇品牌的強大就是向外界證明自己的強大。

這裡需要提到一個概念,就是“社交資產”。其實我們每個人販賣的都是自己的社交資產。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個人的社交資產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比如微博上的很多“大V”開始被行業認可,成為在某個領域有話語權的人,同時擁有了大量的社交資產,可以更簡單的進行變現。比如接個廣告文案,或者寫篇軟文。甚至一個普通人,一篇廣告軟文可以高達2萬元,一則廣告可以高達6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社交資產不是無限的,比如你認可一個有知識的人,你願意購買他推薦的課程,也可能購買他推薦的書籍,但你不會無限購買,這是存在上限的。用一個更簡單的例子說明,想象你和周圍所有人借錢,當你再也借不到錢時,這就是一種社交資產的完全變現。只是現有工具不斷擴大人們的社交範圍,也就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以前每個人的社交資產只夠應對風險的,比如你家孩子要上學,大家幫你出錢。你家孩子要出嫁,全村都掏份子錢,這都是早期社會的變現形式。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直接銷售的社交資產很多,包括你的經驗,見識,經驗等。消費者選擇你的本質原因就是信任你,而你在售賣的真正核心產品就是你的社交資產。說到這裡大家該知道,我們最應該積累的其實就是“社交資產”。那麼社交資產如何做到讓人知道?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知名度,換句話說就是需要你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果沒人認識你,又怎麼會花錢給你呢。

比如,職場中的人要始終記住,你做的所有工作都不是為了公司,也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你自己的品牌。你到底是一個靠譜的人,還是打醬油的人,這些都會在公司傳播,在行業傳播。所有的任務交給你都能完美完成,那你就有了一定的背書能力。你乾的活讓人放心,你推薦的人讓人放心,甚至私下有活時也會想起你,其他企業缺人時也會想起你。
當然不僅是職場,做生意做企業都是如此,我們要善用社交平臺包裝自己,豐富自己。把你的“靠譜”在社交平臺上傳播,把你的知識,經驗,判斷等輸出給更多人。讓大家知道你,瞭解你,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自己的品牌,擁有自己的背書能力。
說實話,這是最好的時代,社交平臺上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通過社交來實現巨星級別的影響力。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你的品牌力,源於你有多少社交資產。所以普通人在沒有資金和資源的情況下,積累社交資產變現幾乎是唯一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