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之局:稻趣能否突破重圍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體驗式旅遊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不論是僅依賴一些自然資源或者歷史遺產為遊客提供一種遊覽的滿足感的傳統觀光式旅遊,還是之後興起的追求感官或者感受的刺激的探險式旅遊,都是體驗式旅遊的雛形。在近幾年隨著消費者對精神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和體驗式旅遊同樣興起的還有網際網路產業,自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起,“網際網路+”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所以,網際網路+體驗旅遊必定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趨勢,許多有遠見的創新者也看到了這一點並對其加以實施,一些平臺在這一塊的發展已經成熟,那麼專注於體驗式旅遊的網際網路新秀“稻趣app”。
“稻趣”團隊
“懶人週末”的分享式佈局
懶人週末是一款主打本地活動的平臺,連線使用者和提供“吃喝玩樂學”的城市商家。產品上線近一年,最近也已實現周訂單量破千。而在接下來的版本中,懶人週末將鼓勵個人在平臺上面發起活動,以共享經濟的模式開展更多主題周邊遊和城市活動。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產品升級,源於懶人週末的創始人金忠堃的一些觀察。在他看來,週末活動更像是處於 “供不應求”的狀態:一則是平臺上面活動還不夠豐富,當內容更新頻繁,使用者使用懶人週末也就相對增加(經過使用者調研得出),但目前而言,一線城市活動還比較多,但有的三四線城市幾乎是沒有被覆蓋;再則是時間的不連續性,一個活動這周有,下週可能就沒有了。總之很大程度上,內容跟不上使用者的需求。
與此同時,金忠堃也發現有一類活動頗受歡迎:比如名額只有2個的牛背山攝影之旅,客單價1000元卻也不乏使用者購買;杭州一個叫“跟一個人說再見”的週末聚會組織,他們發起的活動比較有特色,比如永安山滑翔、露營無人島等等,往往能吸引不少使用者報名參加。這些活動的亮點在於“主題+特色路線+社交”,而實際上,有很多人都具備組織一場活動的能力,如果能讓這些個人將閒置時間利用起來,那就有更多小而美的專案來填補供給端的空白。
愛彼迎急速奪得體驗紅利
說到體驗式旅遊,在腦海裡最先想到的就是愛彼迎,在2016年到2018年兩年時間,愛彼迎從0起步到15,000個體驗活動,遍佈一千多座城市,這些體驗有不同的標籤,例如藝術、音樂、社會公益、體驗課和工作坊、運動、娛樂、夜生活、大自然等。在這一方面,稻趣網始終致力於田園生活的體驗,例如摘水果、抓泥鰍、擠牛奶、農場民宿等,更加精細化的注重農村旅遊。所以對於市場這方面,稻趣和愛彼迎是不衝突的。
愛彼迎上線體驗式旅遊的初衷,是希望為遊客提供一種途徑,幫助其更深入瞭解當地特色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在愛彼迎看來,各地獨特的文化和生活,其對遊客的吸引力,並不遜色於攀爬名山大川,享受沙灘日光浴,乘坐過山車尖叫著俯衝而下,或者在電腦特效的輔助下經歷一場奇幻冒險。那麼稻趣的初衷又是什麼?有什麼資格與愛彼迎在體驗式旅遊經濟這一塊分蛋糕。記者瞭解到,稻趣網一直走的是扶貧道路,初衷是致力”新田園“體驗式旅遊生態鏈,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農村消費,多方位相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且同樣與愛彼迎不衝突,但是對於扶貧來說,不得不提拼多多的“多多果園”,而稻趣又如何與之抗衡呢?
扶貧電商:多多果園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