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馬雲的羅漢堂之後,知乎的周源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簡介:知乎老闆周源在“網際網路洞見者”中提出了壓軸的問題:科學技術和科技公司的發展,與社會產生了哪些矛盾?未來將如何解決?

來源| 小商幫科技
公眾號 | xiaoshangbang
作者 | 左刀
知乎老闆周源在“網際網路洞見者”中提出了壓軸的問題:科學技術和科技公司的發展,與社會產生了哪些矛盾?未來將如何解決?剛好,裡面有些問題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
其實並不止周老闆一個人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在網際網路企業中,一向走在戰略前沿的阿里巴巴,在今年成立了一個“羅漢堂”的組織,與之前成立的“達摩院”相呼應。如果說達摩院更多的是側重於技術層面的研發和推進,那麼羅漢堂成立的初衷,就是與周源提出的“科學技術和科技公司的發展,與社會產生了哪些矛盾?未來將如何解決?”這一課題息息相關。
馬雲表示:“科技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狀況,我們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也要看到科技帶來的挑戰並思考解決方案。 作為科技公司的阿里巴巴有責任研究怎樣幫助社會適應科技進步並迎接隨之而來的挑戰,這也是阿里巴巴倡議成立羅漢堂的初心。”
而羅漢堂的負責人陳龍先生則提出了更多的問題:數字技術如何改變了社會,怎樣重構了僱員關係、企業協同關係、生產關係?企業在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快速增長的同時,該如何將目光放得長遠,關注自身行業的走向,整個社會、時代的發展?
羅漢堂的規格很高,首批學術委員會的15位成員以經濟學家為主,包括6位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羅漢堂未來會邀請更多全球頂尖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等跨學科、多領域的學者加入。
可以說,在5G、物聯網和區塊鏈的時代,整個社會即將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思考這些前沿性的問題,關乎人類總體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由於羅漢堂是一個開放性的組織,並不只為阿里巴巴服務,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像周總這樣的網際網路大佬,有機會也可以加入到這樣的組織中,提供更多的資源,共同為這個社會未來的和諧發展提供助力。
就我個人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我提出以下幾個觀點供參考:
1、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的矛盾
社會和科技發展至今,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的矛盾已經越來越突出,大到整個國家,整個國際社會,小到每一個個人,在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遷之下,都會進入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矛盾之中。
比如說,當前如火如荼的區塊鏈技術,就是一個典型的“去中心化”的例子,為什麼會是現在出現這樣的技術?為什麼20年前沒有這樣的技術?實際上,這項技術本身從技術架構上並不難去實現,技術提出的分散式儲存的思維方式也並不複雜,但以前關注的人少,在這幾年突然就被熱捧了。
這實際上是和整個人群的“去中心化”趨勢相符的。

人群越來越關注自身的感受,小到個人的隱私,大到對於政治體制的反思,全球的“去中心化”浪潮,在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之下得到放大。
在比特幣的世界中,全球是一體化的,不受各個國家貨幣的約束,帶著比特幣,可以在美國買單,在英國買單,到中國買單,到俄羅斯,日本,完全不受各個國家匯率的影響,貨幣政策的影響。這代表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自由化的思潮。
而大資料和AI等科技技術的使用,實際上是基於人性的,為了滿足你人性中的各種需求而誕生。為了滿足你的惰性,科技公司開發了送餐系統,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為了滿足你的寂寞和無聊,科技公司開發了各類基於feed流的內容和短視訊體系,按照你的需求,把你“餵飽”,還開發了各種遊戲,來打發你的時光;為了滿足你那方面的慾望,直接約P的陌陌們走上了舞臺;甚至,VR當前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來源於青年男女對於性的需求。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各種“去中心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消費領域,出現了“消費分級”,每個人的需求都應該得到更好的滿足。以淘寶和京東為首的中心化消費體系受到挑戰,拼多多以貨找人,初步探討了“人群分層”,而小程式體系下的各類電商,則讓人群在中心化的消費之外,找到了更多個性化的消費可能。
未來,隨著產業網際網路的不斷進步,C2M的生產,將會把去中心化演繹到極致。
內容領域,則出現了“推薦演算法”,用feed流把不同的人餵飽。傳統的中心化新聞媒體,紛紛改變自身,開啟了去中心化的推薦演算法時代,去滿足每一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這種趨勢到底是好是壞?
從個人體驗上來說,當然是越來越好,因為你的個性化需求會得到更多的滿足。
但你可能從此更宅,更沉溺於資訊流,更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智商也會下降。
這並非危言聳聽。
早在2017年,醫學類專業期刊《智慧》(Intelligence)一份最新調研稱,西方國家居民的智商水平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甚至有研究稱,整個人類的智商都在下降…
在法國,愛德華·達頓和理查德·林恩於2015年進行的一項調研結果表明,現在每十年智商的分值水平約降低4分。歐洲各地都出現了類似結果,來自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和愛爾蘭的學者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得出了類似結論,丹麥和英國舉行的智商測試也顯示了同樣的預期結果。
阿姆斯特丹大學去年釋出的一項調研顯示,自維多利亞時期以來,西方人的智商平均值下降了14分。
資料表明,過去十年間,英國、丹麥、澳大利亞的智商測驗結果有明顯下降;自1900年起,“西方人”的平均智商至少減了10分。
你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在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大量的時間被消磨在社交軟體,feed流資訊、遊戲以及短視訊中,各家科技公司為了佔有你的時間無所不用其極,人類整體智商隨著科技進步不斷下降幾乎是鐵板釘釘的事實。
這些研究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結果:部分亞洲國家的平均智力水平,處於全世界的前列,如下圖所示:

尤其引發的另外一個激烈討論的結果是:導致目前人類智商普遍下降的原因,是否與高智商女性不願意生育孩子有關係。
在這種論調中,在去中心化的社會和科技浪潮中,男女越來越平等,每個人更關心自我的感受,思想先進的女性,不願意淪為生育的機器,不願意因為生孩子而喪失自己的生活格調,他們跟男性一樣,需要享受生活。
那麼,這個論調到底有沒有理論依據呢?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有趣的實驗,來自於1947年,John B. Calhoun教授的“25號宇宙”(資料來源:網路整理)。
1968年,Calhoun教授決定披上上帝的袈裟,製造一個烏托邦。他租了一個農場倉庫的二樓。在那裡他搭建了一個長寬2.57米,高1.37米的老鼠居住地。
這是一個完美的居住所,有著所有老鼠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以盒子中央為點均勻劃分出的16個居住區域裡,每個都有獨自的飲水器,食物倉,以及休息窩巢。按照設計的計算,只有當老鼠數量超過3840只時,窩巢才會出現短缺。6144只老鼠時,水資源才會不足。9500只老鼠時,糧食才會成問題。除此之外,最早引入居住地的八隻老鼠都經過了疾病的篩選,以確保居住地的實驗不會因為外來疾病而出現差錯。居住地本身的溫度也通過風扇和供暖保持在20C到31C之間,以確保溫度不是導致宇宙25出現問題的原因。除此之外,25號宇宙也沒有任何老鼠的天敵。

這是個沒有天敵,沒有疾病,沒有飢餓,沒有居住問題的世界。一切可能導致人口衰減的原因都被排除在外。那麼,這個宇宙能夠持續多久呢?
1780天。
1973年5月23日,伴隨著最後一隻雄鼠的死亡,老鼠們徹底失去了任何繁衍的可能。25號宇宙宣告了他的終結。
這些天,發生了什麼,導致了這個烏托邦的滅亡?
簡單的說,在一開始,整個烏托邦發展都符合預期,與正常的老鼠王國發展是一致的,但到了“鼠口大爆炸”之後,25號宇宙進入了緩慢期。從第315天開始,小鼠數量的成長從55天增加一倍減緩到了145天一倍。

在“鼠口大爆炸”遠沒有達科學家預計的峰值之時,出現了一些可怕的現象:公鼠失去了性慾,並開始搶奪其他公鼠的地盤,母鼠不願意生育,甚至把小鼠趕出家門,而小鼠們進入“社會”後,學會的主要技能是打架。
這導致了小鼠們大批的死亡。而公鼠們則越來越“宅”,不出家門,每天吃飯睡覺,梳理毛髮,保持“美麗”,對週遭事物非常的冷漠,甚至出現了群體“出櫃”的現象,母鼠們的生育率大幅下降,很多母鼠也躲到高處做起了“隱士”,他們的下一代更不願意生育,甚至沒有了性關係。
從第560天的時候,小鼠的人口其實就勉強保持在生死平衡的狀態,但是從600天的時候開始,幼鼠的誕生數量開始大幅度下降。第920天是最後一隻小鼠誕生的日子,而從這之後,25號宇宙就進入了緩慢,但是持續穩定的死亡。
科學家們曾經把最後剩餘的一些公鼠和母鼠放到了一個沒有其他老鼠的“伊甸園”中,發現這些老鼠已經失去了生育的能力,照樣走向群體的死亡。

很顯然的是,老鼠們的烏托邦在中後期,跟我們人類當前面臨的情況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老鼠們的慾望很容易被滿足之後,他們的社會進入了崩塌的狀態。
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為了滿足人類各種慾望的產品不斷湧現,“去中心化”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趨勢越發明顯。越來越多的人群生活在了“烏托邦”中,他們並不缺乏物質生活,滿足精神生活的產品也越來越豐富,但這個時候,隨著人口和科技到達一定的臨界點,“佛系”出現了,“娘炮”批量湧現,精緻愛美的男性大行其道,大城市的生育率急劇下滑,大量的女性不再愛生育,女權主義抬頭後,女性對“小鮮肉”的追求不再遮掩。
在全球範圍內,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已經處於全球墊底狀態。比如說韓國是全球倒數第一,新加坡倒數第二,中國香港倒數第三,以下是2016年的一份資料(節選部分國家):

大家再看看上面的世界各國智力平均水平的表格,是不是發現了非常驚人的重合?
基本上,平均智力高的國家,生育率就低,加上一些社會因素(比如韓國的長輩佔據了大量的要職,使得年輕人沒有向上的空間),這些國家生育率下降非常的明顯,而生育率高的國家,基本上都是貧窮的國家,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神祕的負相關!
科技完全以滿足人性為目標的發展和完全“去中心化”的,滿足每個人自我需求的思潮,可能最終會導致種群的滅亡!
去中心化當然並非一無是處,他讓人類更加的平等,在科技發展到現在之前,社會是由精英推動的,同樣的,媒體也由精英把控,普通人,是“沉默的大多數”。
而在當今社會中,通過科技產品,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比如說你可以成為自媒體,撰寫文章,給很多人看到,你可以釋出短視訊,擁有自己的粉絲,你可以任意點評一篇文章,得到別人的點贊。
但這裡面並不會都是美好的。
比如說,自媒體橫行的時代,點選量最高的,一定是吸引眼球的文章或者視訊,而原來的精英階層的文章,則會被埋沒,因為看得懂的人少,引起共鳴的機會少,越是深度的文章,看得人越少,哪怕披著深度的外衣而得到點選量最多的文章,可能也主要是講“歷史八卦”的,真正的精英階層,在去中心化的科技產品設計中,成為了沉默的人群。
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整個社會的主流思想,在很多時候會被占人口多數的人群所左右,這是否是好現象呢?在當今的中國,人口占多數的,是“五環以外的人群”,風險投資家和科技公司們為了獲利,不斷去討好這些人群,從逐利角度來看,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在科技的助推下,社會輿論和思潮都是以這些人群為主時,對社會整體發展是否真的是好事呢?
另外一個例子是,西方的“民主”制度,將封建社會的集權打破了,這是人性的進步,但也並非萬能,比如說,集權機制下,可以動用全國的力量做好一件事情,而且並不需要過多的浪費時間在爭吵和討論中,但民主制就不行,是否立項,投多少錢,誰來主導,可能會爭論不休。到底哪種更好,實際上並沒有定論,但完全“去中心化”的政體,一定是不可行的。
在達摩院陳龍提出的問題中,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也會是一個矛盾,比如說:未來的企業組織、僱員關係等,在“去中心化”的思潮下,一定會發生深刻的變化。人的個性被激發之後,像過去那樣在一家組織工作很多年,任勞任怨,不停加班的情況將會不斷的改善,老闆和僱員之間的“權威和下屬”的關係,也會不斷的變化,比如說現在的95後會隨時“一言不合”就離職,老闆越來越不敢罵員工了,因為罵了幾句可能就有人當場離職給你看。
科技公司在去中心化的浪潮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在一開始是很好的,代表了人人平等的一種思路,但完全的去中心化,會造成毀滅性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需要“羅漢堂”或者更多的精英們能夠去探討和重視。
2、 隱私、安全、倫理以及便利性
科技發展到今天,隱私問題成為了讓人非常頭痛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巨型科技公司,都掌握著海量人口的資料隱私,而這些年隱私洩露的事件層出不窮,最轟動的就是Facebook公司資料被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非法使用,並利用精準推送的假新聞影響了總統選舉的事件。
實際上,相較於5G和物聯網時代,我們當前的資料量,可能還是“小資料”,因為5G時代,隨著傳輸速度的不斷加快,資料傳輸的量級將會大幅提升,而物聯網連線的電子裝置也將比現在以手機,電腦為主的電子裝置要多得多,家庭的所有電子裝置,以及工業領域的所有裝置,都可能在將來進入到物聯網中。
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隱私的問題了。
比如說,在不久的將來,無人駕駛即將成為主流,但這裡面蘊藏著極大的安全風險。
在《速度與激情8》中,犯罪分子入侵了車聯網,引導幾百輛車子在路上按照他們的設想亂開,甚至讓停車庫裡的車子大批量的從空中掉下來。

在電影《解除好友2:暗網》中,描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暗網”,暗網中的黑客們,可以控制現實當中的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影片中,其中一位男配角過往的語音被黑客剪輯後,變成了一句恐怖襲擊的標語,然後黑客用他的電話,撥通了警察局,並把這段恐怖襲擊標語播放給警察聽,在警察定位併入侵他家之後,他舉起雙手準備出去時,黑客控制了他的喇叭,並播放了槍擊的聲音,導致警察誤以為他在射擊,從而開槍將其擊斃。整個過程,該男配角毫無還手之力,即使被擊斃,也沒辦法洗脫自己的罪名。
在物聯網時代,由於海量裝置的入網,出現漏洞的概率大幅提升,安全性問題將會極為突出,各種犯罪的可能性被大大增加了。
除了物聯網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之外,AI技術的濫用,可能會被用於戰爭甚至恐怖分子的精準定向打擊,給人類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比如伯克利大學教授、資深AI研究者Stuart Russell公佈了一段十分駭人的視訊:一群形似“殺人蜂”的小型機器人,衝進課堂,通過人臉定位瞬間殺死了一群正在上課的學生。)。
除了隱私和安全性問題之外,科技發展之後,倫理問題也會非常的突出。
比如說,虛擬性愛,將會對傳統的家庭帶來極大的衝擊;腦機結合,將會挑戰人類作為生物個體的本質是否會被顛覆;克隆人和基因編輯技術的濫用,除了引發人類關於混亂的無性繁殖的大討論之外,還有可能誕生人獸雜交,人與機器雜交的怪物,更可能因此觸發“潘多拉魔盒”,引起人類種群的災難;除此之外,“人造生命”的技術,是否會引起地球物種的混亂?早在2010年,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宣佈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辛西婭”誕生。這項里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這項技術,直接將人類變成了造物主,成為了上帝,對未來影響深遠,但人們的恐懼會大於對他的期望。

此外,更進一步的,未來人類是否可以藉助科技達到“永生”?
在《黑鏡》第二季第一集《馬上回來》中,AI可以將人類在網路中留下的資訊,狀態,更新等通過深度學習之後,創造出一個跟你一樣的人來,明明是死去的人,可以跟你聊天說話,而且感覺跟真人是一樣的。這顯然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在《未來戰警》中,每個人通過大腦控制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代理你去逛街,去社交,甚至去戀愛,而人類,則僅僅只需要大腦控制。而更進一步的,在《黑鏡》第三季第四集《聖朱尼佩羅》中,人類的思維被上傳到了虛擬世界之中並得以永生。
最極端的,就是德普主演的《超驗駭客》中,那位肉體死亡之後,思維上傳到網路上,並進而控制了網路,對人類發動了各種攻擊的“怪獸”。
這些科幻片的設想,可能離我們的現實世界還有些差距,但在當前的技術發展之下,都有成為現實的可能,比如說,當前已經有創業團隊利用深度學習,來模擬已經死去的人來跟你聊天,據說逼真程度讓人震驚。
AI已經可以做出任何人的聲音,可以通過深度學習模擬任何人的網路聊天習慣,你敢說這一切都會被安全的使用嗎?
一部分人基於隱私以及安全的擔憂,開始考慮將資料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中心化的機構手中,區塊鏈技術因此而誕生。
但如果沒有大資料的支撐,AI技術變成為了瘸腿,而使用該技術的人員將無法得到更多的便利性。
人類是貪心的,既要隱私,又要便利,蘋果的差分隱私技術已經做出了嘗試,未來的區塊鏈技術中,隨著公鑰和私鑰技術的不斷成熟,有可能會有相對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就如矛和盾一樣,沒有任何技術會無懈可擊,資料量越大,資料來源越分散,你的隱私管理難度就越大。
要隱私,還是要便利性?你的靈魂,會交給撒旦,還是天使?
3、 其他
科技的發展,帶給社會的絕對不僅僅是便利和好處,還有很多可怕的事物,比如早期用於戰爭的原子彈和氫彈。近期被使用的白磷彈和傳說中的凝固汽油彈等。這些武器的使用,已經不僅僅是致命,更帶著更多的殘忍。
我們在前面說的AI技術帶來的精準擊殺,也是其中的一種,但更可怕的,可能還是基因武器——能夠帶來種群滅絕的武器研究。
科技部曾經在今年10月公佈了6張罰單,原因為存在違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中的若干規定,具體涉及在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儲存、運輸以及人類遺傳資源資訊的網上傳遞等。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收集了超過14萬名中國孕婦的部分基因組樣本。華大基因與華山醫院未經許可與英國牛津大學開展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研究,華大基因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資訊從網上傳遞出境。
而蘇州藥明康德公司更加過分,未經許可將5165份人類遺傳資源(人血清)作為犬血漿違規出境。
這樣的事件雖然不為大眾所熟知,但想想可能讓人不寒而慄。
再比如說,人類利用衛星技術為社會造福:民用領域比如用於天氣預報,地圖導航,軍用領域用於監視和安全,探索領域用於太空研究等等。但衛星技術和太空探索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這些太空垃圾遊蕩在地球周圍,對人類的太空活動造成極大威脅。

不幸的是,人類的太空垃圾在將來會越來越多,比如說,馬斯克同學計劃要用12000顆通訊衛星,搭建一個的“Starlink”計劃。這個數字,是人類發射的全部衛星數量的2倍!
如果這個專案成功的話,它可以提供達到1GB/s的上網速度,比目前的衛星網際網路提供商快上40倍,遠超現有的4G網路,甚至未來的5G,以及絕大部分的有線網路,即使是在偏遠的鄉村也能被覆蓋。
但同時將可能帶來更為巨量的太空垃圾。
更加不幸的是,亞馬遜、facebook等公司也在爭相湧入太空,雖然短期內,相關的衛星技術會造福人類,但從長期看,可能會是一個災難。
而這些科技企業,可能壓根就沒考慮過子孫後代的事情。
作為吃瓜群眾,最後,引用馬雲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相信未來,就應該相信年輕人。你只有相信年輕人,才能真正地說:未來是美好的。
來源| 小商幫科技
公眾號 | xiaoshangbang
作者 | 左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