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網之父”年過花甲創業,皆因對網際網路現狀的震驚和失望
全球資訊網如今已誕生 29 年,全世界的網民數量將超過一半以上人口,這標誌著 Web 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於很多人來說,網際網路帶來了諸多便利,已經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有一個人對當下的網際網路非常的不滿意。他就是當代網際網路的奠基人、“全球資訊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蒂姆)。由他發明的全球資訊網已經成為了當今網際網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也因為這一成就獲得了 2016 年的圖靈獎。

圖丨蒂姆·伯納斯·李(來源:Wikipedia)
蒂姆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對網際網路漸漸被大公司掌控、承載資料越來越中心化,而使用者對個人資訊幾乎沒有任何掌控力的現狀,一度感到“極為震驚”(“devastated”)。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最典型的莫過於 Facebook 將八千萬使用者的資料洩露給政治研究公司 Cambridge Analytica 的案例。
但現在,改變這個現狀的決心也成為了蒂姆繼續留在網際網路行業奮鬥的動力。在 11 月 5 號於里斯本舉行的 2018 網際網路峰會上,蒂姆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概念:“網際網路契約”,重申“網際網路是一個自由平臺、保護網路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的原則。目前,谷歌、Facebook 與法國政府等 50 多家企業機構已經簽署了“網際網路契約”。
今年更早時候,63 歲的蒂姆還踏上了創業之旅,成立了一家致力於推動網際網路“去中心化”的公司 Inrupt 。在蒂姆的這種努力之下,我們將有望見證新一代網際網路傳奇的誕生。
基於對網際網路現狀的不滿,花甲之年領導 MIT 團隊搭建全新專案“Solid”
1989 年,蒂姆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 Web 伺服器和第一個 Web 客戶機。雖然這個 Web 伺服器在現在來看非常簡陋,但它實實在在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字瀏覽/編輯器。
直到那一年的 12 月,蒂姆為他的發明正式定名為 World Wide Web,這就是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每個網頁地址中的“WWW”。後來,美國著名的資訊專家《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教授回憶起那一年,直接評價它是 Internet 歷史上劃時代的分水嶺。
而如果蒂姆後來沒有選擇開源全球資訊網的原始碼,那麼當今世界超級富豪榜絕對有他的位置,可是,屬於全人類的網際網路就不會那麼快就能到來。
就在 1991 年,蒂姆釋出了全球資訊網的原始碼,當時全球資訊網還是個用超文字軟體(Hypertext)連線資料和檔案的資訊系統,而業記憶體在其他系統,實現的功能也類似,但讓全球資訊網脫穎而出的正是它的通用性——只要有臺能連網的電腦,任何人都可以登上萬維網,並在原始碼的基礎上做自己想做的改動。
蒂姆當時就堅信,全球資訊網應當和專利、收費、會員、許可權等名詞劃清界限。這樣,使用者才能設計或使用自己心儀的產品。
其實,蒂姆早已不滿足全球資訊網框架。早在 1998 年,他就提出了語義網(或語義全球資訊網)的概念。在我們每天用到的全球資訊網中,網頁被連結連線起來,所以計算機可以理解網頁和網頁之間的關係。但是,網頁裡面的內容機器就無法理解了。在語義全球資訊網中,出現在網頁上的詞彙和概念也能成為讓計算機理解含義的基本單位。例如,在語義全球資訊網的框架下,如果同一名老師在兩個不同的學校都開設了課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獲得這位老師完整的課程表。但是在現在的全球資訊網框架下,如果兩個學校的網頁結構很不相同,這點就很難讓機器自動化地做到。
雖然語義網的觀念很吸引人,但是因為協同困難,工程化不足等因素,相關的一系列標準並沒有被全社會,特別是大公司接受。2012 年,谷歌提出的知識圖譜其實和語義網在概念層面上相同,但實施規模和方式卻和蒂姆當初的設想不可同日而語。對蒂姆來說,某個公司的某個系統和功能可能並非最重要的事情,他更關心可以改變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改進。
在全球資訊網建立初期,它是真正“去中心化”的——自由、開放、不受制於任何公司或個人。但隨著網民數量快速增長,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公司開始研究如何通過採集並分析使用者上網記錄來牟利。

圖丨蒂姆與全球資訊網(來源: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
蒂姆於 2009 年創立的全球資訊網基金會(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去年就贊助了一項研究 Facebook 演算法是如何控制使用者收到的新聞和訊息的科研專案。蒂姆也希望能借助此類研究,找到能在根源上撼動網路現狀的方法。
他預測,今年 11 月,網際網路使用者將達到 40 億,相當於全世界一半人口。這將是個重要的節點,因為對於那些由於條件落後,才剛拿到上網資格的新使用者來說,現在的網路環境只會讓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丟掉對個人隱私和資料的控制權。
因此,蒂姆這幾年正在領導其 MIT 團隊搭建一個名為“Solid”(Social Linked Data 社交關聯資料)的專案。
按照蒂姆的設想,Solid 會延續當年屬於全球資訊網的那種“去中心化”特質,這種特質簡單概括來說,就像蒂姆曾在 1998 年表示的那樣:“如果網際網路技術當初是所有制,而且全部歸我本人控制,那它可能永遠都不會普及。有關網際網路的決定從一開始就是讓它成為一個公用的開放式系統。當你要保證這種公用性時,你就不能將它攥在自己手上。”
蒂姆認為,直到今日,網路發展已達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一場積極而態度堅決的變革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今天的這個世界又與當時有了很大不同,那麼,蒂姆這段於其花甲之年開啟的“大冒險”,究竟能否重現當年的改變世界的魄力?
創辦新公司,讓使用者管控自己的資料
Solid 專案基於 Linked Data(關聯資料)原則以構建去中心化 Web 應用,其中,使用者資料將分納入多個“容器”,以此實現使用者對資料歸屬的精確控制。簡單來說,即能夠實現將資料與應用分離,將資料與應用分離,資料儲存在 POD(Personal Online Data 個人線上資料)上,應用訪問資料需被授權。
為推進 Solid 專案,蒂姆和 John Bruce 共同創辦了 Inrupt 公司。就在今年的 9 月 28 日,在 Inrupt 官網發表了一篇博文,詳細闡述了 Solid 所承擔的去中心化網際網路的使命,也透露了更多這個專案的資訊:在這個平臺上,使用者可以給自己的上網記錄設定訪問許可權。根據蒂姆釋出的博文,這個平臺會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樣他們就能管控自己的資料能被用於何種目的。
蒂姆認為,資料應該賦予我們每個人權力,而且“這是下一個網路時代成功的根本”。因此,Solid 的開發遵循“資料賦予個人權力”的原則。
試想一下,你當前所有的應用程式都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相互構思,來豐富和簡化你的個人生活和工作。這被蒂姆認為是 Solid 產生的創新、智慧和創造力。
儘管這個專案並未得到太多的關注,但是,讓蒂姆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 IT 工程師或愛好者加入了完善 Solid 的行動,這其中不乏他本人的忠實粉絲。
同時,世界各地的去中心化運動也如雨後春筍:在印度,一群去中心化的“激進分子”成功阻止 Facebook 開放一項看似惠及全印度大部分人口、實則將控制他們上網權利的服務;在德國,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搭建了去中心化版本的 Twitter;同樣,在法國,一個名為 Peertube 的組織釋出了去中心化版本的 YouTube……
但蒂姆也清楚地意識到其中的障礙。重新將網路去中心化,必定比起初搭建它時難,因為會觸及很多大利益群體。網際網路這個曾經承載著全面公用性願景的產品,現在已經被提供中心化服務的科技巨頭們掌握了實際控制權。它們通過推出數字媒體、搜尋引擎以及社交網路等產品,並輔以高質的使用體驗,成功地將使用者“繫結”。同時,快速積累的使用者資料和日漸高效的廣告投放,保證了這種商業模式的完美執行。
集中掌握資料,並用於商業目的的確給市場帶來了豐厚利益。比如說,即便曝出洩露使用者資料的醜聞,Facebook 在今年前三個季度還是淨賺了 119.7 億美元。
不過,也有好訊息。近年來,在民眾的譴責和媒體的施壓下,大科技公司已開始鬆動,並公開表示願意保護使用者隱私。馬克·扎克伯格在四月份參加國會聽證會時表示:“我一定將這件事(使用者資料安全)帶往好的方向。”谷歌最近也為 Gmail 增添了新功能,該功能可以讓使用者選擇自己的郵件在何種條件下才能被轉發、複製、下載或列印。
此外,各國政府也開始頒佈懲治資料濫用的政策。去年,歐盟就以“操縱網上購物”為由罰了谷歌 27 億美元。今年的新條例將強制要求谷歌等科技公司在採集或使用資料前必須徵得使用者同意。
馬克·扎克伯格當初創造 Facebook 時沒想過要影響政治活動,Twitter 的創始人也沒想過會給特朗普的競選推波助瀾。這正是為什麼蒂姆相信這場去重新中心化的革命定會成功:公眾對現狀的認識不斷加深,加入去中心化運動的技術人才逐漸彙集,終將打破目前看似牢不可破的態勢。
在全球資訊網基金會網站上釋出的一封公開信中,他這樣寫道:“即使網路的問題再繁雜、再根深蒂固,我們也可以將它們視為一個個 bug。一個根源是由人創造的程式碼的問題,一定同樣能被人解決。”
但是,今天的這個世界又與當時有了很大不同,那麼,蒂姆這段於其花甲之年開啟的“大冒險”,究竟能否重現當年的改變世界的魄力?你所有的疑問將在北京舉辦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