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族通訊簡史:從“刻木傳信”到
獨龍族通訊簡史:從“刻木傳信”到5G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調查觀察 |
本報記者伍曉陽、姚兵
獨龍族女孩熊玉蘭第一次戴上VR眼鏡。在5G網路支撐下,千里之外的昆明滇池和西山等景象,實時呈現在她眼前。她甚至伸手想觸控眼前的樓房和汽車,“很奇妙,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離她不遠處,獨龍族博物館裡,陳列著她的祖先使用的通訊工具:木刻。在原始社會,沒有文字的獨龍族靠“刻木傳信”。他們在木板上刻出各種符號,用來記載和傳遞土司命令、民間債務、結婚彩禮清單等資訊。
從“刻木傳信”到“5G體驗”,通訊方式不斷升級,彌合了高山阻隔帶來的“資訊鴻溝”,拉近了獨龍族與外界的距離,推動著獨龍族加快發展。
“老縣長”高德榮是獨龍族通訊變遷的親歷者。
在交通和通訊極為不便的年代,他甚至發明過“放炮傳信”的方法。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巴坡村斯拉洛組有一二十戶村民,零零散散地住在各個山頭,村組幹部召集開會要走10多天挨家挨戶通知。在鄉政府工作的高德榮想到一個辦法:給村組幹部配發炸藥,專門用來通知開會。重要會議、緊急會議炸兩響,一般會議炸一響。這種“放炮傳信”的方式沿用了10多年。
2004年10月,中國移動在獨龍江鄉開通了行動通訊網路,結束了獨龍江鄉不通行動電話的歷史。當時鄉上還沒有電,通訊基站靠的是自備水力發電裝置。那時,作為貢山縣縣長的高德榮,從獨龍江鄉撥出了第一個電話,向當時的國家民委副主任牟本理報告獨龍江鄉開通行動電話的訊息。如今,這部手機和當時通話的照片都被收藏進了獨龍族博物館。
“剛開始只有一個基站,租的是衛星訊號,最多隻能18個使用者同時通話,而且只有鄉上有訊號。”中國移動雲南公司貢山分公司副總經理馬春海說。作為土生土長的獨龍族人,他參與了當地通訊建設的全過程,其間歷盡艱辛。前後耗時3年,全鄉6個村才實現行動電話“村村通”。
2014年6月,獨龍江鄉開通中國移動4G網路,當年即實現6個村及風景區4G網路全覆蓋。中國移動還對全鄉18歲以上、60歲以下的獨龍族群眾贈送人手一臺智慧手機。通訊迭代升級,為獨龍江鄉插上了資訊化翅膀。“網際網路+教育”“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電商”等在獨龍江鄉紛紛落地。
伴隨著通訊升級,獨龍族群眾加快擁抱現代文明。人們通過手機看新聞、看視訊,普通話聽多了以後,說得也更標準了。移動支付在獨龍江鄉已經普及,從鄉鎮到村寨的大小商店都可以使用。電商在高山峽谷中也流行起來,快遞收件量快速增長,還有人通過網路把蜂蜜、羊肚菌等山貨賣到外面。
孔當村青年李燕龍,喜歡在手機上聽流行音樂,他在手機上裝了酷狗、酷我和咪咕三個音樂軟體。他也喜歡網購,有時在網上買衣服和鞋子,最近還花幾十塊錢,在網上買了一個便攜的低音炮音箱,隨身攜帶,隨時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