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王源,和NBA的蔡徐坤沒什麼區別
從王源被爆出抽菸到現在,已經過去50多個小時了。
這50多個小時裡,估計各位和我一樣,經歷了各種吃瓜、看戲、甚至下場撕逼。
其實事情本身很簡單,就是又一個年輕愛豆的的人設崩了。
什麼叫人設崩了?
《權力的遊戲》裡前面8季半都面癱+殘疾+說話不超過10個字的對權力毫無慾望的Bran在最後一集的最後幾分鐘里居然舔著B臉說:“你以為我撐到現在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當國王啊)?”臉上還掛著讓人生理不適的微笑時,他的人設就崩了。
王源也一樣。
一個人設立的是清純正能量的美少年,突然用老煙槍的姿勢吞雲吐霧,又一個版本的我抽菸文身DLZ但我是好男孩?
具體的對錯已經有太多人說了,我就不廢話了。
但是在商言商。
資料機構艾漫資料釋出稱:在王源抽菸的新聞被爆出後的5個小時內,王源的風險係數躥升至100,達到罕見的最高風險值。
目前已知他代言了19個商業品牌,他的代言大多指向的是光明健康的少年形象。肯德基、蒙牛酸奶、奧利奧、“開竅迎高考”的六個核桃,營造的都是與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少年形象。
這些商家以後還會找他做這種美少年的營銷嗎?
不會了
市場服從於流量的權力,但也暗自對其保持批判與審視。
我們不是娛樂號,所以不談王源,來說說王源抽菸的事件對他所代言的小米影響有多少。
其實這兩年,小米找代言的思路相當清晰。
因為初期的小米使用者定位相當明確——屌絲、理工男。當年國產首個1999元高性價比手機的確讓這批使用者發燒。
但是當這批使用者的紅利吃盡之後呢?
他們必須擴大使用者基數。
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尋找追星腦殘粉。
因為他們能幫著——帶貨。
從吳亦凡再到王源,小米期望利用流量明星為自己多賣產品。這和NBA請蔡徐坤做賀歲形象大使一樣,他們需要吸引目標使用者群體之外的流量。
從思路來看,沒問題。
認可小米的,不會因為吳亦凡王源而放棄小米;
喜歡吳亦凡和王源的,反而可能因為吳亦凡和王源而使用小米。
但是從這兩位代言人在這一年內的表現來看,實在是一言難盡。
再加上曾經的代言吳秀波大叔和羽泉
在各種巧合的作用下,小米已經因為代言人而「躺槍」4 次了。
明星代言本身並沒有對錯。
因為有像金立 60 億天價營銷費用請來薛之謙等流量明星卻最終明星人設崩塌、公司破產這樣的例子;
也有像曾經的 OV 這樣因重視並請來眾多明星代言,而逐步成為行業頭部廠商的例子。
但是對於今天的小米,他們想要成功,只靠請流量明星遠遠不夠。
你說小米不懂嗎?
猴精的他們比誰都清楚。
擴大使用者基數不能只靠追星腦殘粉,更重要的是高中低端使用者一起收割。
所以他們一邊將紅米品牌獨立來打低端市場,另一邊雷軍在米9的釋出會上表示這可能是最後一部售價在 3000 元以下的小米旗艦。
然而目標明確並不代表結果就能完美。
對於現在的小米來說,頭疼的並不是王源抽菸,而是在高階市場沒能站穩腳跟的時候,自己後院被人掀開了個角。vivo高調打造了iQOO,OPPO運作已久的Realme也亮出了獠牙。
而米9孤零零的站在市場上,渾身透著不上不下的尷尬。
這是王源的多事之秋,同樣也是小米最為艱難的一段歲月。
在市場飽和、消費者漸趨理性,價效比的奧祕已經被許多消費者堪透的時候,如何才能更多更快的抓住使用者的心,這遠比討論請哪個流量明星要重要的多。
因為無論你花那多少錢請多少明星贊助多少節目買多少戶外廣告,效果都不可能比當年OPPO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更好了。
小米的願景是
以低廉的價格,打造優秀的產品。這裡的關鍵詞不是廉價,而是優秀。
這個市場,終究還是產品說話。
和青春偶像一樣,科技公司的“人設”要想不崩,最後拼的,還是產品。
迴歸及提升產品本身永遠是不會產生負作用的投資。
這裡必須再一次提到華為,任正非和他的華為這麼硬,靠的還是強大的產品製造能力。
這是手機企業最好的年代,也是手機企業最壞的年代。
華為被美帝狠狠的掐著脖子,小米家的後院被掀起了個角落,OV在有條不紊的展開著自己的版圖。